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下丘脑-垂体疾病 > 骨质疏松症
编号:223378
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49期
     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学术要点

    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继而引起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最近,在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薛延教授介绍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情况。薛教授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该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总发病率约为22.6%,而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患病,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的主要危害是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下降,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理想的疗法和方药纠正人体的骨质疏松状态。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据2001年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高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我国已步入了老龄社会,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危剑安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志强教授在讲习班上就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一致认为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并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危剑安教授根据骨质疏松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认为其与中医药学关于“骨痿”的论述颇为相似,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危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说来,以脾肾两虚为基本证候。其次,气滞血瘀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机。在治疗上,临床医家重视辨证论治,但分型论治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临床以补肾健脾为法研制固定方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报道较多,并发现了一些较好的抗骨质疏松症的单味药,如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丹参、黄芪、刺五加、大黄、杜仲、续断等。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已经确定的治疗机理有促性激素分泌;促进肠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增殖,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降低骨转换率;调节微量元素平衡等。

    郭志强教授认为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所谓的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有密切关系,肾虚的实质表现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腺体呈现退行性病变,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很多与骨矿含量减少的病理是一致的,常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和骨质生成不足,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骨密度或骨矿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骨骼的坚韧性,而肾虚患者骨密度普遍低于正常人。所以,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另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亦有脾虚的因素存在。临床常可见骨质疏松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脾虚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还“主四肢”、“主百骸”,所以,脾气的盛衰也影响骨之强弱。现代研究认为,人至中年,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明显减退,营养缺乏,钙、磷吸收减少,蛋白质合成不足,VitD转化成1,25(OH)2D3的速度减慢,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骨质丢失。所以脾胃虚弱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现代医学基于对其病理的认识,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等进行治疗,而中医药则以补肾壮骨为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同时注意条理脾胃,加强对水谷精微、药物、钙的吸收利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无激素之副作用。研究资料表明:补益脾肾中药对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影响垂体、甲状腺等的功能,使各自分泌的激素水平发生相应改变,全面调整骨代谢,恢复骨代谢正平衡。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还在进行中。郭教授认为,鉴于对激素替代疗法弊病认识的提高,中药制剂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优势和前景将更为突出。, http://www.100md.com(白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