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信息
编号:223642
天麻仙人脚 落户百姓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50期
     天麻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I)的块茎。由于它在形态、生境和效用方面的许多特点,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中国人食用和药用天麻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在《神农本草经》里,天麻名曰赤箭,列草部上品。“赤箭”是以形态命名。因为这种植物高60~100厘米,有一支挺直的茎,总状花序顶生,花梗很短,全株呈黄赤色。《新修本草》云:“茎似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似箭有羽。”赤箭之名,由此而来。但药用和食用部分,则是它的白皙微黄略呈透明的块茎。后来有的本草著作误以为赤箭的药用部分即是其茎,并把赤箭和天麻视为二物。这一点直到宋代才完全分辨清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神农本草经》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谓其茎赤箭,疑当用茎,盖不然也。”

    最初,天麻是民间的保健食品。《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基本上是保健功能。苏州评弹《唐宫惊变》里说,唐明皇李隆基每日清晨调服一盅赤箭粉滋补身体,然后临朝理政。故大书法家柳公权有《求赤箭帖》,取天麻作扶老之用。白居易《斋居》诗云:“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可见在唐代,天麻是声价很高的营养保健品。到了宋代,天麻日渐偏于药用。著名的以天麻为君药的方剂如《圣济总录》的天麻散、《魏氏家藏方》的天麻丸,均出现在宋代,其应用遍及内外妇儿各科,主要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中医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淫”之风侵袭;内风主要指肝风内动,肝阳偏亢,眩晕麻木一类。因为肝为风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息风,息的是内风;祛风,祛的是外风,故天麻素有“定风神药”之誉。
, 百拇医药
    天麻生长在海拔1200~1800米高度的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土壤中,分布于我国西南诸省和东北、华北地区。云南的昭通、湖南的资水流域、陕西的汉中地区所产的天麻都很优良。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赤箭“生陈仓雍州及太山少室”,陈仓即今陕西境内。但后世以贵州的“贵天麻”尤为驰名。《中华本草》列天麻产地,首指贵州。胡世林主编的《中国地道药材》一书,也将天麻列为“贵药”之首。由于天麻的用途日广,声价日高,而生境甚窄,资源有限,至近代更有濒临灭绝之患,故民间久有栽培之意。但不知何故,“天麻天麻,神仙播种,深山发芽”;“天麻仙人脚,不能家栽,栽了就会飞”;“天麻会走,种下没有”。原来天麻是一种与真菌共生的兰科植物,全体不含叶绿素,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只在无性繁殖阶段种麻能同化侵入的蜜环菌为营养源。这种生长环节的奥秘性和生长环境的特殊性超越了当时农民的认识水平,不得不使他们的土法栽培屡屡失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徐锦堂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就着手研究天麻的栽培技术,湖北、四川、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部门和省地药材公司也相继开展了天麻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工作。以后陕西、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广西、江西、甘肃、辽宁、吉林、河北等省区都先后进行了研究。1965年,徐锦堂等利用野生蜜环菌材,首次伴栽天麻成功,结束了我国天麻不能人工栽培的历史,但当时尚未能作大面积推广。至70年代初,天麻成为断线产品,市场三年无货供应,医生在处方中不敢用天麻入药。一些患高血压、眩晕、头痛、老年性痴呆的患者有医无药,广东等地的饭桌上更不见天麻煲汤。1972年,徐锦堂、冉砚珠等在陕西省药材公司及下属地县公司的协助下,在汉中地区宁强县试验成功“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取得了高产稳产的效果。1977年国家商业部在汉中召开了天麻生产现场会议,推广了汉中地区的天麻栽培技术和经验。到80年代初,天麻产量迅速上升,天麻供应紧缺状况基本缓解,并有部分出口,不少农民因种植天麻而发家致富,地方政府因发展天麻而财税增收。汉中市勉县张家河乡117个农民自发集资4万余元,于2001年9月为徐锦堂塑造了汉白玉的雕像。由于人工栽培成功,天麻的产区除传统地道药材的产区陕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外,南至浙江,北至辽宁、黑龙江,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种植了天麻。据报道,2001年天麻年产量已达800~1000吨,市场供应充分有余。今年10月20日~22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药协会、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在汉中地区略阳县联合举办了“2002国际天麻学术研讨会”,会议就开拓天麻的药食两用途径、提高天麻药材及产品的内在质量、加速天麻的规范化种植(GAP)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等的问题,做了探讨。天麻的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百拇医药(章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