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要闻集萃
编号:223929
医疗改革有望释放巨大投资空间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8日 国医网
     一段时间以来,大量投资者关注医疗产业,国内从事纺织行业的华源集团、电器行业的华立集团等不约而同地涉足医药行业,而有“台塑大王”之称的王永庆声称要在北京建上千张床位的大型医院,这都给人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医疗行业尚有巨大的资本运作空间。有专家预计,医疗体制改革每年将带来至少上千亿元的投资。

    然而,身处“庐山”之内的医药界人士却似乎并没有感到风光的美好。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说,近几年医药产业的净利润率不断下降,国内知名制药企业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也对记者坦言,由于国内制药企业小而多,导致竞争十分激烈,制药产业的利润空间已日趋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外热内冷”的矛盾现象?和君创业投资咨询公司执行总裁李肃就此指出,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我们没有完善、成熟的流通体制。医药一体化的体制使得企业发现,如果没有流通渠道支撑的企业,就像一个跛腿巨人。于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产企业参与到市场推广中,实行医药代表制,先行者大获其利,从而局部地打破了医药专营体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流通企业的改革中,发现做流通并不赚钱,由于中国大量的医药消费都在医院,医院实行药品招标后,批发和零售几乎无钱可赚;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流通型医药企业全面转型,开始培育服务型医疗企业,许多企业都推出了“万家连锁店”等类似计划,其目的都是试图在流通领域杀出一条生路。
, 百拇医药
    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近几年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发展之处。制药企业、流通企业、医院及消费者都怀有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实际上许多企业的发展已经触及到这一运营体系的深层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旧体制进行了突破。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该往何处走?李肃认为,市场化国家的医疗产业链条中,最前端的是保险制度。在美国,人人都得上保险,否则生了大病几乎就是“无路可走”;再往下是受保险约束的医疗链条,医生是自由职业者,最好的医院由保险公司控制,医生不可能拿红包、吃回扣;在流通链条上,以社区化消费为主导,每个人都能就近在社区的药店里买到所需要的药;再往下便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制药企业在市场的鼓励下茁壮成长为大公司。在这一个链条中,企业只要有好药,医生就会马上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否则病人以后就不会再去找他看病。而医生如果乱开药,保险公司会不予支付。这样,整个产业体系建立在一个鼓励创新的基础之上。在保险——医疗——流通——社区化的零售这样一个价值链上,金融保险业约束着医疗产业,不断竞争优选出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医院,而保险公司选择的也一定是高水平、大规模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医院。
, 百拇医药
    王永庆意欲在内地建大型医院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李肃说,最近许多着意医药行业的投资者都在研究高档医院的提升问题,因为当中国的保险制度最终普及后,高水平、大规模的医院极有可能是赢者通吃,这就是包括王永庆在内的许多投资者看好医疗产业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离这一步还有很远。李肃用几句顺口溜概括我们的情况:保险天上喊,医生里外看,病人四面转,批发无钱赚,药店角落站,药厂雾里干。医疗保险并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只有没有公费医疗的人才去上保险,一些保险公司只得靠高回扣、提成度日;而一些有名气的医生既在医院里挣一份钱,又到外面“走穴”;病人一会儿看广告,一会儿看医生,没有固定的从医模式。药店并不是主流通渠道,只能在角落生存,整个市场处于“莫名其妙”的状态。

    出路何在?李肃认为,只有把保险、医疗产业和流通体制的改革一起进行,才有可能搞活医疗产业。而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医药分家。医药分家如在现有的医院内改革,虽可以实现平稳过渡,但医药流通改革难以生效,医与药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双轨并存,即从中医起步改革,带动医生、保险和医药流通改革,中医率先与医院分离,通过高水平的服务有可能造就医院的创新模式;好的医院先赚了钱,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医院体制。这也是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如三九要走“中医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健康服务全球化”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医疗体制改革还有种种的障碍,市场化的医药医疗产业尚未形成,但急切的投资者却在努力从旧体制中寻求突破口。医疗体制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来源:《经济参考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