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专家管理”还是“管理专家”
——中国医院,是要“专家管理”,还是要“管理专家”?
1.两种背景
同仁医院人事处长司马小芹女士描述的情形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医院管理层的变迁:“最早在大家的心目中,管理层不说可有可无吧,至少是个没有产出的非生产部门,因此管理人员大多是行政干部、转业军人,甚至是一些不愿在科室值班的老同志,院长也完全由上面任命;这二十来年,医院认识到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因此开始选拔一些科研水平高、也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医生,或者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来当院长,进入专家治院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大中型医院院长的任职,多数是“医而优则仕”———从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选拔,让其“半路出家”,充当中层或高层管理者。这就是所谓专家管理。
担任培训项目教师的美国北岸集团陈博士走访了中国上百家医院,发现中国的许多医院,医疗设备一点也不落后,有些大医院的放射科、成像科的设备甚至优于美国的许多医院;由于接诊量大,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对许多病例的诊断能力也很强,但奇怪的是:护理之类并不需要很高专业水平和复杂技术的工作,却是中国医院的弱项。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医院并不乏设备和技术,缺的是管理。
, http://www.100md.com
陈博士分析的结果是: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下,固然与体制有很大关系,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专家管理”所带来的先天不足。管理者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学教育,而由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平时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要搞科研,要带学生,自然分身乏术,形成了“专业做专家,业余当院长”的局面。
陈博士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在于用职业管理人来管理医院。
在美国,大中型医院管理层通行的任职标准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MBA(商学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或MHA(卫生管理硕士)的学位,有10年以上管理经验。以陈先生本人为例,他拥有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大学主讲医院管理,在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州摩西医疗系统服务多年,历任两所医院院长。和他一样,在美国大多数医院的院长具有管理背景。
2.谁更内行
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一批外资医院和合资医院进入国内,给传统医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医院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上的挑战。人道主义的精神在现代化的医院,将更多地体现为人性化的管理。
, 百拇医药
北京丰台区一家社区医院的院长说,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一个变化:医疗服务的重点越来越从治病转向保健,因此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囿于单一的“医术高明”之类的学科高度的指标,而必须用综合的服务标准来衡量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所谓服务,也就是用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服务。
他深有感触地说,医学之父希伯克拉底曾有句名言:“我们不可能一边赚钱,一边从事医学这门伟大的艺术”。但是,面对医院改革,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在服务品质与成本费用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更好的市场效率并不是一定要以降低服务做代价,高效率的文化才是适用的文化。
同样的问题其实已被开始日渐感受到竞争压力的中国医院所认识。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陆续涌现了一批职业经理人。
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能胜任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医院管理吗?
, http://www.100md.com 同仁医院两年前就提出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转向职业化管理,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聘用MBA,在医院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项目管理。去年引进两名MBA后,在业界引起许多争论。
一年多过去了,司马小芹说,其实引进MBA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因为管理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品质管理、市场营销,还有岗位测评、工资设定、企业文化————凡与市场相关的角色,MBA都可以很快进入,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朝气。大家感受到了专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司马小芹说:同仁的金牌科室眼科和新成立心血管诊疗中心的主任都经常向我这个人事处长呼吁,尽快派一个懂营销、会管理的MBA做助理。因为他们平时忙着提高医疗质量,进行学术交流,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财务预算、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因此,同仁医院今年又引进了12名MBA。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杨壮教授认为,其实医院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之间,共性多于不同。就管理而言,懂得投入产出的MBA恰恰是内行,而很少考虑如何花最少的钱换取最好医疗效果的业务院长则是外行。尤其是当有些专家把学科发展放在医院上面,把个人学术放在科室上面时,往往对医院的管理起到阻碍作用。
, 百拇医药
3.路有多远
陈博士乐观地预言:中国医院对职业管理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政府新推行了一套专门针对老年人和穷人的保险制度,创造了市场化的环境后,医院产生了高效率使用自己资源的动力,医院职业管理人迅速崛起。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医疗保险体系改革,与当时美国的环境有相似之处。因此,医院必然发生由“专家管理”到“管理专家”的转变。
但在眼下,要求所有的医院都开始这方面的人事变革还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顾虑是来自那些没有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医院的高度专业性,以及旧体制的盘根错节,都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北医三院在换届时空出一个经营副院长的位置,希望招聘一个专职管理者,许久未能如愿。同仁医院第一次招收MBA时,已经谈妥6个,结果还是有4个退缩了。
但进入的问题毕竟相对容易解决,更棘手的是现有管理者的退出问题。有的学员提出,目前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能使有专业背景的人乐意去做出色的大夫,而不是去争着做一个平庸的管理者。
, 百拇医药
其实,在多年的实践中,医院原有管理者也不乏全身心投入管理的,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由医学专家到管理专家的角色转换。他们对医院熟悉、对医疗熟悉,也有宝贵的协调能力。对于新的管理团队的形成,他们是融合剂和衔接点。但他们的缺陷在于对现代管理知识的陌生。对他们来说,最具操作性的办法,莫过于借助外力提升内功,快速进补管理知识。
马春光的专业背景是骨科。
回想起刚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对种种事务也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身为北京通州潞河医院院长的他,现在虽然平时更关心的是医疗体制环境和医院发展方向等战略性问题,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仍让他感觉受益匪浅。他说,这种培训至少开阔了中国医院管理者的眼界,让我们明白差距所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职业技能分工越来越明晰的过程,对我国大部分医院来说,要实现符合现代市场意义的转型,由技术专家治院向专业化管理过渡已是大势所趋。
当然,中国医疗行业在经历这种由传统的国家包办式福利事业单位向新型的经营性管理模式的转变时,给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带来的些许阵痛恐怕不可避免。但不管怎样,我国医院管理职业化上的借鉴和觉醒,对于加快医疗体制的改革、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无疑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齐平)
来源:经济日报, http://www.100md.com
1.两种背景
同仁医院人事处长司马小芹女士描述的情形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医院管理层的变迁:“最早在大家的心目中,管理层不说可有可无吧,至少是个没有产出的非生产部门,因此管理人员大多是行政干部、转业军人,甚至是一些不愿在科室值班的老同志,院长也完全由上面任命;这二十来年,医院认识到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因此开始选拔一些科研水平高、也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医生,或者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来当院长,进入专家治院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大中型医院院长的任职,多数是“医而优则仕”———从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选拔,让其“半路出家”,充当中层或高层管理者。这就是所谓专家管理。
担任培训项目教师的美国北岸集团陈博士走访了中国上百家医院,发现中国的许多医院,医疗设备一点也不落后,有些大医院的放射科、成像科的设备甚至优于美国的许多医院;由于接诊量大,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对许多病例的诊断能力也很强,但奇怪的是:护理之类并不需要很高专业水平和复杂技术的工作,却是中国医院的弱项。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医院并不乏设备和技术,缺的是管理。
, http://www.100md.com
陈博士分析的结果是: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下,固然与体制有很大关系,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专家管理”所带来的先天不足。管理者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学教育,而由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平时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要搞科研,要带学生,自然分身乏术,形成了“专业做专家,业余当院长”的局面。
陈博士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在于用职业管理人来管理医院。
在美国,大中型医院管理层通行的任职标准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MBA(商学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或MHA(卫生管理硕士)的学位,有10年以上管理经验。以陈先生本人为例,他拥有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大学主讲医院管理,在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州摩西医疗系统服务多年,历任两所医院院长。和他一样,在美国大多数医院的院长具有管理背景。
2.谁更内行
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一批外资医院和合资医院进入国内,给传统医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医院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上的挑战。人道主义的精神在现代化的医院,将更多地体现为人性化的管理。
, 百拇医药
北京丰台区一家社区医院的院长说,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一个变化:医疗服务的重点越来越从治病转向保健,因此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囿于单一的“医术高明”之类的学科高度的指标,而必须用综合的服务标准来衡量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所谓服务,也就是用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服务。
他深有感触地说,医学之父希伯克拉底曾有句名言:“我们不可能一边赚钱,一边从事医学这门伟大的艺术”。但是,面对医院改革,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在服务品质与成本费用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更好的市场效率并不是一定要以降低服务做代价,高效率的文化才是适用的文化。
同样的问题其实已被开始日渐感受到竞争压力的中国医院所认识。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陆续涌现了一批职业经理人。
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能胜任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医院管理吗?
, http://www.100md.com 同仁医院两年前就提出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转向职业化管理,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聘用MBA,在医院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项目管理。去年引进两名MBA后,在业界引起许多争论。
一年多过去了,司马小芹说,其实引进MBA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因为管理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品质管理、市场营销,还有岗位测评、工资设定、企业文化————凡与市场相关的角色,MBA都可以很快进入,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朝气。大家感受到了专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司马小芹说:同仁的金牌科室眼科和新成立心血管诊疗中心的主任都经常向我这个人事处长呼吁,尽快派一个懂营销、会管理的MBA做助理。因为他们平时忙着提高医疗质量,进行学术交流,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财务预算、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因此,同仁医院今年又引进了12名MBA。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杨壮教授认为,其实医院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之间,共性多于不同。就管理而言,懂得投入产出的MBA恰恰是内行,而很少考虑如何花最少的钱换取最好医疗效果的业务院长则是外行。尤其是当有些专家把学科发展放在医院上面,把个人学术放在科室上面时,往往对医院的管理起到阻碍作用。
, 百拇医药
3.路有多远
陈博士乐观地预言:中国医院对职业管理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政府新推行了一套专门针对老年人和穷人的保险制度,创造了市场化的环境后,医院产生了高效率使用自己资源的动力,医院职业管理人迅速崛起。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医疗保险体系改革,与当时美国的环境有相似之处。因此,医院必然发生由“专家管理”到“管理专家”的转变。
但在眼下,要求所有的医院都开始这方面的人事变革还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顾虑是来自那些没有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医院的高度专业性,以及旧体制的盘根错节,都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北医三院在换届时空出一个经营副院长的位置,希望招聘一个专职管理者,许久未能如愿。同仁医院第一次招收MBA时,已经谈妥6个,结果还是有4个退缩了。
但进入的问题毕竟相对容易解决,更棘手的是现有管理者的退出问题。有的学员提出,目前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能使有专业背景的人乐意去做出色的大夫,而不是去争着做一个平庸的管理者。
, 百拇医药
其实,在多年的实践中,医院原有管理者也不乏全身心投入管理的,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由医学专家到管理专家的角色转换。他们对医院熟悉、对医疗熟悉,也有宝贵的协调能力。对于新的管理团队的形成,他们是融合剂和衔接点。但他们的缺陷在于对现代管理知识的陌生。对他们来说,最具操作性的办法,莫过于借助外力提升内功,快速进补管理知识。
马春光的专业背景是骨科。
回想起刚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对种种事务也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身为北京通州潞河医院院长的他,现在虽然平时更关心的是医疗体制环境和医院发展方向等战略性问题,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仍让他感觉受益匪浅。他说,这种培训至少开阔了中国医院管理者的眼界,让我们明白差距所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职业技能分工越来越明晰的过程,对我国大部分医院来说,要实现符合现代市场意义的转型,由技术专家治院向专业化管理过渡已是大势所趋。
当然,中国医疗行业在经历这种由传统的国家包办式福利事业单位向新型的经营性管理模式的转变时,给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带来的些许阵痛恐怕不可避免。但不管怎样,我国医院管理职业化上的借鉴和觉醒,对于加快医疗体制的改革、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无疑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齐平)
来源:经济日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