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相关参考 > 生物知识 > 史海勾沉 > 生物学发展 > 胚胎学的发展
编号:224124
精源论和卵源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9日 Tom.com
     17世纪最先倡导精源论的是荷兰显微解剖学家列文霍克。他声称看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它们分别代表着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当时的显微镜而言,列文霍克除了能够看到精子的外部形态外,不可能进一步观察其内部构成。因此,他所提出了精源论(即在精子内已存在成形的幼体)。

    在这之后,在这一领域中出现了许多缺乏实验依据的臆测。N.哈特索克(Niklaas Hartsoeker)于17世纪中期出版了一幅微型小人的草图,画的是一个精子里面有一个非常小的人。这类图在17世纪出现了许多,画面上千奇百怪,解释也是无奇不有。其中许多精源论的解释中都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试图以精源论证明《圣经·创世纪》中有关上帝造万物的说法。

    与带有神秘色彩的精源论相比,卵源论(认为卵中已存在胚胎以后发育所需的一切基本物质)显得要严谨得多,也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这些人当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哈勒、邦尼特 和斯帕兰札尼。

    德国科学家A.哈勒(Albrechtvon Haller,1708-1777)不仅对于生理学的创立有突出的贡献,而且对于个体发生发育问题也比较关心。他在研究鸡卵的发育时相信了卵源论,认为在尚未离开母鸡体的卵中就已经存在胚胎发育所需的一切物质,他写过一本《鸡雏发育研究》,书中提出:“胚胎发育没有新生的部分。”此外,哈勒还通过蝌蚪发育的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卵源论。哈勒自己做了一些个体发生发育的研究工作,他还鼓励当时著名的科学家邦尼特更多地进行个体发生发育的研究,以寻找更为丰富的证据以支持预成论(特别是其中的卵源论)。哈勒的声望对于卵源论(甚至整个预成论)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到了18世纪,预成论逐渐取代了渐成论而处于统治地位,又尤以卵源论更为盛行。可笑的是,当时并没有胎生动物的卵。,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