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难经类 > 难经本义
编号:236144
主题:论伤寒有五
http://www.100md.com

条文: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

   然: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沈之散涩;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

   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

   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

   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注解:(1)A.变,当作辨,谓分别其脉也。

   B.纪氏曰:

   “汗出恶风者,谓之伤风。

   无汗恶寒者,谓之伤寒。

   一身尽疼,不可转侧者谓之溼温。

   冬伤于寒,至夏而发者,谓之热病。

   非其时而有其气,一岁之中,病多相似者,谓之温病。”

   (2)A.上文言伤寒之目,此言其脉之辨也。

   B.阴阳字皆指尺寸而言。

   C.杨氏曰“温病乃是疫疠之气,非冬感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者,散行

   诸经,故不可预知,临病人而诊之,知在何经之动,乃随而治之。

   ”

   D.○谢氏曰

   “仲景伤寒例云,冬时严寒,万类收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

   ,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而重

   于温也。”

   又曰:“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过于风,变为风温,今按仲景

   例,风温与难经中风脉同,而无溼温之说。”

   又曰“难经言温病,即仲景伤寒例中,所言温疟、风温、温毒、

   温疫,四温病也,越人言其概而未详,仲景则发其秘而条其脉,

   可谓详矣。”

   E.庞安常伤寒总论云:

   “难经载五积伤寒,言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

   经所在而取之,据难经,温病又是四种,伤寒感异气而变成者也

   。

   所以王叔和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成风温,阳

   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溼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

   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溼气,变为溼温,脉阴阳俱盛,重感于

   寒,变为温疟,斯乃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所谓随其经所在

   而取之者,此也。”

   庞氏此说,虽不与难经同,然亦自一义例,但伤寒例言温疫而无

   溼温,叔和言溼温而无温疫,此亦异耳。

   (3)A.受病为虚,不受病者为盛,唯其虚也,是以邪凑之,唯其盛也,是

   以邘不入,即外台所谓“表病里和,里病表和”之谓,指伤寒传变

   者而言之也。

   B.1)表病里和,汗之可也,而反下之,表邪不除里气复夺矣。

   2)里病表和,下之可也,而反汗之,里邪不退,表气复夺矣,故云

   死。所以然者,汗能亡阳,下能损阴也。

   C.此阴阳字指表里言之。

   D.经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此之谓欤。

   (4)A.灵枢二十一篇曰:

   “皮寒热者,不可阴席,毛发焦鼻□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

   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稿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

   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谓一身百脉无有是处也)汗注不休,齿

   未槁,取其少阴股之络,齿己槁,死不治。”

   B.愚按此盖内伤之病,因以类阴之,东垣内外伤辨,其兆于此乎。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