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分南北 功有异同
由于产地、品种、形状的不同,有些药物虽然名称相同却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成分及效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一、五加皮: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含挥发油及树脂;北五加皮为摩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因香气浓郁,正规称“香五加”,处方写“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含北五加甙-A、-B等成分。二者均性温,味辛、苦,有祛风湿、强筋骨、壮腰膝之功。前者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好;后者有毒,不宜大量用,偏于祛风湿、止痛,还可强心、利尿、消肿。
二、沙参:古代所说的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至清代始分南北。当今之用,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主产于山东、河北等省。二者均甘寒质润而入肺胃经,能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祛痰涎,又养胃阴、益胃气、润胃燥、止烦渴。然前者长于祛痰,后者长于养阴生津。《本草逢源》谓:“沙参有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因药源充足,临床常不通用。
, 百拇医药
三、大黄:南大黄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也称“川大黄”;北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又称“西大黄”或称“西吉”。二者主含蒽醌衍生物成分,只是总量及游离状态、结合状态量有不同,但功效一致,均性寒味苦,能攻下泻热、行瘀化积、解毒消肿,临床上可通用。
四、柴胡:柴胡因性状不同而分南北。南柴胡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根较细,多无分歧,顶端密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硬韧,不易折断,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北柴胡为同科植物柴胡或同属其他一些植物的干燥根,根较粗,成圆锥形,常有分歧,顶端多有残留的茎基,质软易断,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陕西等省。二者功能一致,均有发表和里,疏肝解郁,升提中气之功,临床可通用。
, 百拇医药
五、五味子:南五味子为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不规则形,直径较小,外皮暗红或棕褐色,肉质薄,种子小,含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等成分,主产于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呈球形,直径较大,外皮紫红或暗红色,果肉柔软,含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种子肾形,含脂肪油等成分,主产于东北地区各省。二者均为木兰科植物,均可益气敛肺、滋肾涩精、生津止咳、敛汗止泻,可通用。
六、葶苈子:南葶苈子为同科植物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曾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含挥发油,主产于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北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草的干燥成熟种子,含黑芥子甙、脂肪油、蛋白质等,主产于华北、东北地区。性寒味辛、苦,能泻肺定喘、利水消肿,临床上通用。
七、刘寄奴: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使用较多,含香豆精等成分,味辛、苦,有清暑利湿、活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北刘寄奴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在华北及东北各省常用,又名“铃茵陈”,其性平、味苦,有清利湿热、退黄疸之功,临床上可代茵陈使用,但无活血通经之力,不能代南刘寄奴使用。, 百拇医药(尚学瑞)
一、五加皮: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含挥发油及树脂;北五加皮为摩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因香气浓郁,正规称“香五加”,处方写“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含北五加甙-A、-B等成分。二者均性温,味辛、苦,有祛风湿、强筋骨、壮腰膝之功。前者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好;后者有毒,不宜大量用,偏于祛风湿、止痛,还可强心、利尿、消肿。
二、沙参:古代所说的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至清代始分南北。当今之用,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主产于山东、河北等省。二者均甘寒质润而入肺胃经,能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祛痰涎,又养胃阴、益胃气、润胃燥、止烦渴。然前者长于祛痰,后者长于养阴生津。《本草逢源》谓:“沙参有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因药源充足,临床常不通用。
, 百拇医药
三、大黄:南大黄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也称“川大黄”;北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又称“西大黄”或称“西吉”。二者主含蒽醌衍生物成分,只是总量及游离状态、结合状态量有不同,但功效一致,均性寒味苦,能攻下泻热、行瘀化积、解毒消肿,临床上可通用。
四、柴胡:柴胡因性状不同而分南北。南柴胡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根较细,多无分歧,顶端密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硬韧,不易折断,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北柴胡为同科植物柴胡或同属其他一些植物的干燥根,根较粗,成圆锥形,常有分歧,顶端多有残留的茎基,质软易断,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陕西等省。二者功能一致,均有发表和里,疏肝解郁,升提中气之功,临床可通用。
, 百拇医药
五、五味子:南五味子为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不规则形,直径较小,外皮暗红或棕褐色,肉质薄,种子小,含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等成分,主产于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呈球形,直径较大,外皮紫红或暗红色,果肉柔软,含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种子肾形,含脂肪油等成分,主产于东北地区各省。二者均为木兰科植物,均可益气敛肺、滋肾涩精、生津止咳、敛汗止泻,可通用。
六、葶苈子:南葶苈子为同科植物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曾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含挥发油,主产于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北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草的干燥成熟种子,含黑芥子甙、脂肪油、蛋白质等,主产于华北、东北地区。性寒味辛、苦,能泻肺定喘、利水消肿,临床上通用。
七、刘寄奴: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使用较多,含香豆精等成分,味辛、苦,有清暑利湿、活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北刘寄奴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在华北及东北各省常用,又名“铃茵陈”,其性平、味苦,有清利湿热、退黄疸之功,临床上可代茵陈使用,但无活血通经之力,不能代南刘寄奴使用。, 百拇医药(尚学瑞)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种子类 > 葶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