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187349
难以忘却的记忆 记北京市东直门医院“SARS”病区第一梯队医护人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67期
     “SARS”硝烟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散,人们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节奏。休息、工作、休闲娱乐……城市又重现了往日的喧嚣。摘掉口罩,畅然呼吸的感觉是那样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忘却呼吸困难的感觉。但是,有一种记忆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那是珍藏在我们心中的一份感动。

    2003年的春天像往年一样带给人温暖的感觉,但是,随着“SARS”在全国多个省份的蔓延,人们的心情却逐渐沉重起来。每个人都开始以最快的速度为自己打点好各项防护措施:家中消毒、通风,出门戴好口罩、手套,一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还相应采取了让学生停课、职员停工、娱乐场所停业的措施以减少人们密切接触的机会,自己在家中隔离。一时间,生命似乎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过程中,有许多地方不能“停业”,更有许多人不能停工,他们是那些战斗在“SARS”一线的白衣战士们,疫情是他们的命令,救治是他们的天职,为了患者和广大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当代最壮丽的诗篇。

    烽烟四起
, 百拇医药
    2003年春天,“SARS”病毒疯狂地向北京东直门医院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由于在接诊最初的患者之前没有考虑到“SARS”会以如此迅猛的攻势到达,消毒隔离措施尚未完善,当时与患者有过接触的医生、护士及患者陆续发病了。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变成了战场。在这紧要关头,医院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了自己的医疗队,这支由4名医生、3名护士组成的迎战“SARS”第一战斗队就这样开始踏上了征途。

    2003年4月7日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7名不同岗位上走来的“战士”,开始投入战斗了。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深知作为医院抗击“SARS”的第—梯队,他们担负着领导的期望和全体医护人员的重托。这个时候,他们只感到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全力以赴,控制疫情的发展,挽救患者的生命。

    硝烟弥漫

    初始的工作是紧张而艰苦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自己做起。在党中央、政府和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们边工作、边摸索、边总结,7个人的小集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团结一心,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很快便完善了现有条件下的防护措施,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
, 百拇医药
    他们虽然都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但是由于原来的岗位不同,对“非典”与普通患者的诊治过程也各有很多不同的内容与感受。做医生的,不是只需要完成开出医嘱让护士执行的简单程序就可以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医嘱不仅要反复抄送,还要与相关科室不断地进行电话联系才能完成取药、化验检查、诊断治疗等工作。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在无形中为医生增加了几倍的工作量。对于护士任务就更加艰巨,她们不仅要长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患者完成治疗工作,还要忍受长时间戴口罩引起的呼吸不畅,克服护目镜下双眼模糊给操作带来的困难。特别是高热患者,输液量较大,药物种类多,她们需要一天数次在治疗室与病房间往返进行操作。更严峻的考验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随时都有被病毒感染的危险。但是面对危险、面对辛苦,没有人犹豫、没有人退缩,大家只是默默地工作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诊治程序。

    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既有他们不熟悉的患者,也有曾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望着患者们痛苦的表情和渴望生命的眼神,他们尽其所能以他们的行动为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带去安慰。医生在查房后总是不忘与患者多聊几句,告诉患者病情有了进步,鼓励患者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护土也在治疗中送上几句问候,使患者感到温暖。
, http://www.100md.com
    随着医院收治“非典”患者数量的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有一天他们集中收治了10名患者,远远超出了计划中他们7人的工作负荷。在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着患者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和手中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工作,虽然到了下班时间,接班人员已经到位,也不忍心马上离开,最后会主动留下来,共同完成工作。整个“非典”病区的楼上楼下都住满了患者,护士们更是不停地上下跑动着,穿着不合脚的雨鞋,带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走在陡峭的楼梯上。尽管忙着、累着,但是当他们想到那一张张熟悉与不熟悉的面孔,体会着患者的无助,所有的劳累,所有对自己的担忧就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剩下的就只有急切的心情,想尽办法治疗患者,希望所有的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治疗速度要快,尽可能的快,每个人都是那样尽心尽责,战友们相互之间传递着一种信息:那是鼓舞、是力量。

    到工作的最后几天,整个病区的患者总数已达到了24人。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工作,吃饭成了走形式,匆匆几口便结束了,甚至有多少顿连午饭、晚饭也顾不上吃,更记不清有多少次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为了他们的患者、他们的同事,这7位勇敢的战士无怨无悔。
, http://www.100md.com
    余烟散尽

    走出隔离病房,他们开始了休整,这时,他们才感觉到似乎真的有些累了。直到这时,他们这个一起工作了许多个不眠之夜的7人小组才第一次有机会静静的坐下来聊一聊自己,也才知道每个人背后原来都有一段“非常”的故事。

    7人之中的老大姐——护土长李俊,在接到进隔离病区的通知时感冒尚未痊愈,但二话没说就投入了工作。她父母均年过80,本来由于她工作繁忙在平时就只能尽其所能照顾一些,不得已只好请了保姆帮忙照料。但在这关键时刻,多年的保姆也因疫情返乡。每当工作之余,大家就能够感受到对家中的事她心中有多少放心不下。可只要她走入隔离病房,面对患者,她总是以那样温和的语调问候患者,为患者解忧,给患者带去温暖和安慰,并以她多年练就的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苏惠萍是呼吸科副主任,是整个隔离病区的组长,比其他人早1周开始隔离区的工作,自2003年3月底就离开了家人,并参加了东直门医院防治“非典”的初期工作。隔离病区一经建成,即带领7人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她为了患者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不知忙碌了多少个日夜,认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不断汇总其他医院的治疗经验,调整和完善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时刻牵动着她的心,患者好转了,她为之高兴,病情加重了,她为之担忧。闲暇下来,当问她有什么感想时,她只是轻轻地说:“患者能够顺利地渡过危险期,我们大家都健康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 http://www.100md.com
    人们不难想象,穿着隔离衣,戴着厚厚的口罩,本身就是一种体力上的消耗,再加上数小时不间断的超负荷工作,每个人多少都会胸闷、气短,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护士冯素娟有一次微喘起来,恰巧她爱人来了电话,通话中听出她在气喘,焦急地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轻轻地说“没事,放心吧!”就又投入到工作中。事后大家才知道,其实小冯比谁的压力都大,她的爱人已经下岗,孩子正在读书,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准经济来源”,如果工作中被感染倒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护土马金妹手脚麻利,工作中干劲十足,但我们大家都清楚,她是对可爱的儿子撒了谎后离开家的。儿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但也知道“非典”的严重性。为了不影响孩子,她只说到外地出差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和孩子的电话内容也渐渐沉重起来,孩子要妈妈赶快回来,说出差时间太长了,太想妈妈了,孩子哭了,妈妈也哭了,大家的眼眶也都湿润了。

    再说几位年轻的医生吧。孙劲辉,博士刚刚毕业,还带几分书生气,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进入岗位,很快就溶于团队中,埋头苦干起来。为了这次的特殊任务,他相处不久的女朋友也告吹了。大家安慰他:“你现在已是最可爱的人了,会有更好的姑娘来找你”。靳冰,7人小组中的一员干将,凭着他多年急诊室工作的扎实功底,干炼的工作作风,为全组顺利完成各项医疗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大家问他这么长时间是否想念家中的娇妻时,他严肃地说:“我更加想念那些倒下的战友们……”郭楠,7人小组中的小妹妹,刚刚参加工作1年,外表文文静静,把其他的战友都称为老师,但工作中却毫不示弱,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尾 声

    这支由7人组成的东直门医院“SARS”病区第一梯队经历了一个多月“非典”的考验后,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托给他们的任务,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同时,他们在治疗“非典”患者的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为其他同志加入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听他们讲述在这30多天的一幕幕场景,我们再一次被当代最可爱的人所感动,我们更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好儿女而自豪。相互的帮助、相互的关心、相互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百拇医药(王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