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中医药治疗
编号:10187396
从气候异常话非典发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69期
     北京市非典的日发病数,已从4月中旬百例以上降至近日的“0”发病,终于让我们一颗颗紧提着的心舒缓了许多。车流多了,口罩少了。孩子们重新背起了书包,大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且不说离全胜之日尚需努力,距疫苗的问世仍需时日,仅就在这场灾难中数千名受难者和数百名罹难者以及我们每个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一切,也足以让我们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和认真思考。本文仅就中医学对气候异常与疫病发生流行关系的认识,对照北京非典的发病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中医气化学说对气候异常与温疫流行的预警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医学历来是把人放在生存的大环境中来研究其健康和疾病。其中,尤以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中医的气化学说,就是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气化学说认为,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有利于生命,反常变化就会给生命活动带来不利影响,造成疾病和灾难,甚至会引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古人通过长期对气候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观测、追踪和研究,曾作出了一些预告和警示。如在《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丑未之纪”,指干支纪年中逢丑逢未的年份。2003年是癸未年,属于“丑未之纪”。“二之气”,指春季,包括自春分(约3月21日)开始,经过清明(约4月5日)、谷雨(约4月20日)、立夏(约5月6日),到小满(约5月21日)之前这两个月的时间。认为在丑未之年的这一段时间里,容易出现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且流行范围较广。这种预警,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养生防病,并准备适当的优质食物和药物,以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在清代历史上,1733年的癸丑年,北京曾有疫病流行。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载。1793年的癸丑年,北京出现过大疫。温病名著《温病条辨》一书,实源于吴塘在这次大疫中成功救治的经验总结。
, 百拇医药
    “丑未之纪”的气候究竟如何?根据气化学说中“五运六气周期”来测算,丑未之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山在泉。全年气候总的特点属湿气偏胜,雨量偏多,冬季偏寒。但是具体到“二之气”,即3月中旬到5月中旬春夏之际,客气和主气都是少阴君火主时。这一阶段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不是平稳回升变暖,而是气温偏高,气温回升较早、较快。由于气候本身存在着自调机制,当热气偏胜时,就会有一种寒冷之气来临以制约这种偏胜,是谓“胜复”。于是就会出现热一阵,冷一阵,气温大起大落,温差大。在这种异常气候变化下,容易出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北京非典的发病曲线与上述预警对照基本符合

    1.北京市自3月5日收治首例输入性“家族性非典”患者,并造成医务人员被传染,发病人数上升。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同日,北京开始发布疫情5日通报。4月21日改发疫情日报。根据3月27日至5月21日近两个月发布的确诊病例数,每5天一计,做出发病例数曲线图,并加选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日发病例数(如100例大关、50例大关、个位数关等)。
, 百拇医药
    2.自3月27日至4月20日(春分——清明——谷雨),为发病的上升期。

    自4月21日至5月1日(谷雨至立夏前),为发病的高峰期。日发病人数多在100例以上。

    自5月2日开始回落,跌破100例大关。5月9日(立夏后),跌破50例大关。5月19日(小满前),再跌落至个位数。发病呈明显下降曲线。

    3.可以看出,3月中旬至5月中旬,即自春分后至小满前的这两个月中,北京市“非典”的发病形成了上升——高峰——下降的流行过程。这一流行曲线与上述预警中所述“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基本上是吻合的。

    三、对非典病因与发病的认识

    1.温疠病邪的侵袭肆虐是致病主因:中医对致病力强,且具较强传染、流行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名曰“温疫”。其病因,归之于气候中具有特异性的“杂气”、“异气”、“戾气”、“疠气”,以区别于一般外感病因之“六淫”。吴又可认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病。”“为病颇重。”故名之“疠气”。此次非典的发病和流行,其致病病因应属“温疠病邪”。
, 百拇医药
    2.异常气候的推波助澜属发病诱因:吴又可在强调疠气病因说的同时还指出:“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说明温疫的发病与气候异常、地域特点和季节特点密切相关。关于今春的气候特点,除按五运六气测算已如上述外,笔者还请教于多位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北京气候进行了分析。专家们认为:去冬今春以来,北京地区出现了反常气候。在全球气候普遍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华北地区、北京地区的气候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其一,后冬以来,气温上升提前,上升较快,气温偏高;其二,温差大,出现了晴雨交替、冷热起伏,“日较差”大;其三,风少雨偏多,今春基本上未出现明显的沙尘暴,由于少风且风力小,区域内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对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与199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不同,今春雨水相对偏多,日照时间短,紫外线照射强度相对减弱,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有利。

    总之,从现代气象分析,结合五运六气的测算,对照实际发病情况,就北京非典的发病和流行而言,反常的气候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百拇医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象、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如人口流动等)古今比较,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影响气候的变数增多。再加上古人的观测手段有限,区域性气候、小气候差异很大,故古人对气候的测算失于笼统。因此,五运六气在气候测算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可参而不可拘。但是,就其认为异常气候与疾病的发病、疫病流行密切相关而言,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具现实意义。

    3.人体自调能力的相对不足是发病的内因:中医强调内因在温病发病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内经》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人体本身而言,具有很强的自调能力,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但是这种调节能力还是有限度的。入春以来,由于气候起伏变化很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使人体长期处于不断地加强调节之中,自调能力会逐渐下降。加以如未随天气寒暖增减衣服,调节起居、疲劳、紧张等,均可导致自调能力的相对不足,致使“邪害空窍”,“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而发病。至于发病之后的转归,正气仍有重要作用,所谓“病温虚甚死”、“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老年患者及合并有各种基础病的患者,其死亡率较高的原因。
, http://www.100md.com
    4.政府的有效措施在非典疫情快速下降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染病的发病流行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但是,在北京非典的发病曲线中,出现了自5月2日以后的快速下降斜率,使疫情在短期内由高峰期迅速进入下降期。这种非同常规的变化,主要应归之于政府采取了坚决、有效的防治措施,如进行必要的规模隔离、果断切断传染源、集中收治等干预手段,从而使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四、关注自然,关注健康,为生命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

    非典虽然尚未远离,但毕竟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在舒一口气的同时,更应反思今后的路。非典给我们敲了一次沉重的警钟,这是血汗换来的教训。它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建设中,更多地关注自然,关注健康,为生命创造更为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让警钟长鸣!, http://www.100md.com(许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