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187411
中外医药快讯(2003.06.25)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69期

     维生素D有助提高癌症患者的放疗效果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疗法治疗的同时如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

    据美国《癌症临床研究杂志》报道,癌症患者在手术前后均可接受放疗。在手术前,放疗可减小肿瘤的大小;而在手术后,放疗可用来消灭存留的癌细胞,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美国达特矛斯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对一些患癌症的老鼠进行试验时,将这些老鼠分为两组。第一组只接受放疗,而第二组在接受放疗的同时服用一种名为“EB1089”的维生素D。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只接受放疗的老鼠相比,接受放疗与维生素D组合疗法的老鼠体内肿瘤要小50%。研究人员说,下一步他们将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人体试验,研究维生素D是否对接受放疗的人体也有相同功效。

    此前,曾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预防某些类型的癌症。但是人体内维生素D含量过高,会提高体内的钙含量,从而影响骨骼的成分和新陈代谢过程。鉴于此,研究人员在上述实验中对这种名为“EB1089”的维生素D进行了改造,使得老鼠服用它之后不会对骨骼产生副作用。(颜 亮)

    临床试验证明“生物电治疗仪”对防治非典有效

    北京小汤山医院最近采用珠海科懋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生物电治疗仪”对非典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物理医学设备,可望对非典的预防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生物电治疗仪”利用生物电纳米技术原理,通过置于机器内部的“荷负电纳米粒子产生装置”发射的电子,与空气中的纳米粒子相结合,形成荷负电纳米粒子,从而改变了空气中细菌和病毒原有的生物环境,达到杀灭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即病原体)的作用。而且,空气中的荷负电纳米粒子通过呼吸系统或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后,还能通过人体的生物电作用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中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能力,因此对细菌、病毒等病原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该仪器对环境中病原体高强的杀灭作用以及可以促进非典病人常伴有的呼吸道症状消失的功效,目前已经得到初步证实。广州军区总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和有关研究表明,这一设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杆菌等细菌都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其杀灭率分别为97.33%、98.90%、98.96%、85.00%、99.64%;在病房环境里分别开机净化10、20、30分钟,环境里大小为0.3?滋m、0.5?滋m和1.0?滋m的“尘埃粒子”(多数病原体的大小在这些范围内)的检出率均为0;细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开机净化30分钟后,环境空气中的细菌100%被杀灭。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派驻北京小汤山医院医疗组用这种设备对该院第二十病区的3名非典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试验,虽然由于病区合并实验还没有最后完成,但相关专家在6月19日已经得出初步结论:“初步认为,生物电治疗对改善SARS咳嗽、咳痰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生物电医学技术在抗非典中的最大效用可能在于其高强的消毒功能。专家指出,与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消毒剂等传统的消毒方法相比,这种装置的消毒功效更加高强,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还能杀灭吸附在人的衣物和体表上的细菌和病毒,因此在消毒时不需要对被消毒的环境进行“清场”,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尤其适合医院、宾馆、餐厅等室内公共场所以及家庭环境的消毒。

    据悉,分别适合室内公共场所消毒和家庭消毒、治疗使用的相关系列产品“生物电消毒装置”和“生物电理疗仪”也已经投入生产。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消毒检测中心目前正对这些产品作进一步的检验测试。 (杨 霞)

    “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项目在长春通过验收

    6月20日上午,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级火炬计划“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项目,在长春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验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

    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为国家三类新药。该项目于2002年被科技部列为火炬计划项目。受科技部火炬中心委托,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的各项技术、质量指标均达到了计划指标要求,同时提高了疫苗质量,并使操作更简单易行。其技术指标达到或部分优于WHO规程标准,疫苗稳定性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据了解,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截止到2002年12月末,累计生产疫苗450万人份(计划生产400万人份),完成计划的113%;项目产品实现产值1.8亿元(计划实现1.52亿元),完成计划的118%;实现销售收入5280万元(计划8000万元),完成计划的66%;实现税金255万元(计划207万元),完成计划的123%;实现利润2855万元(计划2494万元),完成计划的114%。

    据该所所长、病毒学博士盛军介绍,该所为适应WHO的要求,在原有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对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流行性感冒亚单位疫苗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研制,以扩大流感疫苗的接种范围,改善我国流感预防的现状,适应市场的需要。盛军表示,目前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已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定,疫苗的稳定性、抗原性、免疫原性及过敏原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预计2003年可取得新药证书。流行性感冒亚单位疫苗实验室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该项目于2004年末可获得新药证书。(杜学静 王健民)

    新加坡利用烟叶培育人类蛋白质

    新加坡科研人员已成功利用烟叶细胞培育人类体内的蛋白质,并且正尝试利用人们日常食用的芥兰等蔬菜培植经济价值高的蛋白质。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史瓦儒说,他使用烟叶内的细胞而不是整棵烟草植株来生产蛋白质,这与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使用整株烟草来生产蛋白质的方法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种植转基因植物而引发的一系列道德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他的方法是将生产人类某种蛋白质的基因注入烟叶细胞内,利用烟叶细胞来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人类蛋白质在植物细胞里能很好地繁殖,蛋白质的功能不会受到破坏;利用植物细胞,能够使蛋白质避免感染疯牛病等疾病。此外,利用植物细胞生产蛋白质,只需提供水、氧气和一些养分就足够了,成本较低。

    史瓦儒强调,目前这种方法的蛋白质产率只有5%,因此只适合生产价值极高的蛋白质。

    中国科技大学专家组建立非典空间统计模型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了解到,该校数理统计学专家方兆本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基于全球公开发表的有关SARS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实际数据,已经建立起有关流行病学的空间统计模型。该课题组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空间统计学和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建模,以更好地把握不确定性的SARS演变规律。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的每日疫情公告为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课题组根据6月3日以前的数据,对中下旬北京住院人数进行了预测,如预测6月7日住院人数900人,实际人数为894人,预测值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还取得了其他一些重要成果:根据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4月28日~5月28日公开发布的疫情数据,建立了华北地区SARS扩散的非齐次空间Poisson过程模型,由于考虑了超级传染者出现的随机因素,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北京地区实施严格的切断传染途径措施之后的SARS流行的控制模型,估算了相应的感染强度函数和刻画疾病聚集程度的参数,这也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采用boktzman非线性曲线拟合方法估算出病死率:香港16.74%,新加坡16.26%,中国6.84%,全球9.504%。(沈 褕)

    俄开发激光辨别气味的诊断方法

    中医有“望、闻、问、切”之说,其中“闻”就是利用体味来诊断疾病。目前俄罗斯正在开发的新诊断方法可谓异曲同工,主要是利用激光辨别人呼出气体的成分及各种成分的浓度。

    据《俄罗斯报》报道,病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其呼出的气体中包含着带特定气味的分子,通过辨别病人呼出气体的味道即可判断气体中所含分子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达到了解病症的目的。当激光照射病人呼出的气体时,激光中的部分光束会被气体中的某些分子吸收,通过研究气体在0.8~16?滋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就可以判断气体中所含成分及数量。

    俄科学院普通物理学研究所激光诊断实验室主任叶夫根尼·斯捷潘诺夫举例介绍说,肺纤维化病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会比健康人减少一半,相反肝炎病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会大大提高。因此,通过判断呼出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就可判断病人的病情。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还确定,呼出的气体中一氧化氮含量增加表示病人患的是支气管炎或哮喘,有甲烷气味表示病人代谢功能不好,有氨气味表示病人胃肠道功能不良。

    目前俄专家已经开发出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来研究呼出气体中的成分,不单研究气体的浓度,还研究气体中同位素的相互关系。最近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研究呼出气体中碳的一种同位素的含量,可以判断人体内是否含有幽门螺杆菌,从而诊断受检测者是否患有胃炎、溃疡,甚至是肿瘤。(魏忠杰)

    灭活SARS病毒免疫预防滴鼻剂研制成功

    一种可供与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使用的特异免疫预防滴鼻剂,在上海市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近日由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和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即将进入动物研究,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据专家介绍,这种滴鼻剂不仅可干扰活病毒,还可能诱生局部与全身的免疫应答,并为进一步研制SARS灭活疫苗打下坚实基础。

    灭活疫苗是一种被人工杀灭的病毒,将其输入体内,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抵御病毒入侵,并可能促使人体产生抗体,被认为是目前研制周期最短、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疫苗。(刘 军)

    英科学家发现与卵巢癌相关的基因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一种名为OPCML的基因可能与卵巢癌有关。

    科学家发现,近90%的卵巢癌患者体内的OPCML基因都不能发挥作用。这种基因在患者得病初期就已经失效,不再指挥生产蛋白质,但如果能够恢复这些基因的功能,癌细胞就能够得到抑制。

    治疗卵巢癌的方法一般是手术治疗或者化疗,但研究人员认为,开发出一种能够发挥类似OPCML基因功能的药品,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一种新方法。

    卵巢癌是妇女较易患的癌症之一,素有沉默杀手之称,因为不少患者直到卵巢癌发展到最后阶段才被发现患病。国际癌症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世界上每年有19万名新增卵巢癌患者,每年有11.4万名妇女死于卵巢癌。

    日本研究人员称喝酱汤可防乳腺癌

    一天3碗酱汤,患乳腺癌的概率减少40%,这是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经过广泛调查得出的结论。

    据《日本农业新闻》报道,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在岩手、秋田、长野、冲绳4县,以40~59岁的妇女为对象,就大豆制品与乳腺癌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和几乎不喝酱汤的人相比,每天喝2碗酱汤者乳腺癌发病率低26%,喝3碗以上者发病率低40%。

    酱汤的原料是大豆和盐,大豆含有的异黄胴对癌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闭经后的妇女效果更明显。除了酱汤,经常食用豆腐、纳豆等富含异黄胴的制品也能降低乳腺癌发病率。但酱汤里还含有盐分,过量饮用可能引发胃癌和高血压。因此,研究人员提醒人们要均衡地食用多种大豆制品,而不光是酱汤。(何德功)

    日本找到与脱发相关的物质

    日本狮王化工公司和德岛大学医学系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分析发现了与脱发密切相关的物质,并证明了一种植物生长物质能改善脱发症状。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研究人员从患有脱发症的男性头发根部取出细胞,研究与细胞增殖相关的1185种基因的作用,然后与不脱发的男性比较,发现有106种基因的功能存在差异。患脱发症的男性体内编码合成“BMP”和“EPHRIN”生物淀粉酶的基因功能尤其低下,导致合成的“BMP”和“EPHRIN”仅为正常情况下的4%和1%。这两种生物淀粉酶具有促进头发生长的作用。同时,引起脱发的生物淀粉酶“NT-4”的量却是通常的2.34倍。

    研究人员发现,植物生长物质“6-苄氨基嘌呤”能有效抑制合成“NT-4”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同时使编码合成“BMP”和“EPHRIN”的基因变得活跃。他们将“6-苄氨基嘌呤”敷在患者的头发根部,结果发根细胞合成了头发的成分角蛋白,发根细胞也大量增殖。另外,这种植物生长物质还具有防止发根细胞死亡的作用。

    日本发现可预测抗癌剂效果的基因

    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癌症研究所最近发现一种能预测抗癌剂疗效的基因,这种基因在抗癌剂发挥作用时会出现异常。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根据不同患者的癌症特征选择药物进行个性化医疗。

    抗癌剂的效果因人而异,用在有些人身上效果明显,但同时会殃及正常细胞,引起腹泻、骨髓功能下降等症状;抗癌剂对另外一些患者却没有任何疗效,只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希望能事先预测抗癌剂的疗效,以便因人施药。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研究小组以160位直肠癌和口腔癌等患者的癌组织为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发现,若抗癌剂对癌细胞有效,那么这些癌细胞中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CHFR”就会出现异常。然后,研究人员给“CHFR”基因异常的癌细胞施以抗癌剂,癌细胞就会死亡。

    研究人员丰田实说,这一成果使根据基因异常选择抗癌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医疗成为可能。目前分析这种基因异常的方法正在研究之中。(何德功)

    我国胆管系统疾病研究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博士生导师魏经国教授等完成的“胆管括约肌功能解剖与括约肌功能紊乱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最近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已被《世界胃肠杂志》、《日本胆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刊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胆管系统疾病剧增,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如何通过影像检查准确诊断该病,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魏经国等人经过10余年深入而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首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该领域研究全过程,成功地揭示了胆管括约肌形态、功能变化的实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胆管括约肌的功能具有精细分工以及原发性胆管括约肌功能紊乱发生的机理与括约肌细胞内钙离子跨膜运动障碍和细胞内钙离子滞留密切相关的观点;率先从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原发性胆管括约肌功能系乱”的假说,并深入阐明了其在胆囊成石的始动作用;推断钙阻滞剂治疗胆管括约肌功能紊乱无效的原因与钙离子阻滞剂不能改善括约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过载直接相关,提出了胆管括约肌高压段长度≥10mm是胆囊切除后诱发胆管继发改变的解剖基础,创建了判断胆管括约肌功能紊乱影像学诊断预测标准,为胆管括约肌功能紊乱的诊断及胆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朱立明)

    科学家破译肝螺旋杆菌基因组

    德国、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破译了肝螺旋杆菌基因组,从而有望深入了解这种肝脏恶性疾病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并推动引起其他器官疾病的类似螺旋杆菌的研究。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23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上述成果是由这所大学的卫生学与微生物学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瑞士和德国的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完成的。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肝螺旋杆菌可引起肝炎、肝癌等肝脏疾病。由于此前科学家已破译了老鼠基因组,他们认为,新成果将有助于彻底了解肝螺旋杆菌的致病机理。

    领导这项研究的维尔茨堡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苏尔鲍姆评价说:“因为肝螺旋杆菌和老鼠的遗传物质都已明了,我们能够对这种病原体致病的机理进行系统分析。”

    科学家还说,由于肝螺旋杆菌与幽门螺旋杆菌亲缘关系密切,而幽门螺旋杆菌又是诱发胃癌的重要病原体,因此这一成果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通过对两种螺旋杆菌的比较研究,可以获得对幽门螺旋杆菌更多的认识,从而深入了解诱发胃癌的机理。

    科学家将在下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介绍相关基因序列。(潘 治)

    瑞典农场爆发迄今最大规模的沙门氏菌病

    瑞典农业局23日说,截至当天瑞典东南部的东约特兰地区已经有17家农场的牲畜被发现患上了沙门氏菌病,这是瑞典农场迄今所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沙门氏菌病。

    一个月前,东约特兰地区一家农场的牲畜被发现染上了沙门氏菌病。该农场的200头牲畜随即被屠宰。经瑞典农业局牲畜防疫部门检查发现,这家农场的牲畜是吃了当地一家饲料加工厂的饲料后染上沙门氏菌病的。很快,又有5家农场的牲畜被发现染上此病。到23日,另外11家农场的牲畜也被确诊染上了沙门氏菌病。

    瑞典农业局牲畜防疫专家埃洛德·桑托说,这是瑞典农场历史上爆发的最大规模沙门氏菌病,而且可能蔓延到更多的农场,因此需要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沙门氏菌是常见的肠道致病菌,种类很多,人体一旦感染可引起伤寒、腹泻、呕吐甚至败血症等疾病。

    据调查,瑞典共有80家农场从那家生产带菌饲料的加工厂购买了饲料。瑞典农业局防疫部门目前正在对所有农场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吴

    平)

    台湾医院试用“三明治疗法”治肝癌

    台湾地区台中市澄清医院光子刀治疗中心针对77名晚期肝癌病人,试用“三明治疗法”,发现有45%的患者肝肿瘤呈现萎缩现象,其中6人的肿瘤消失。

    澄清医院光子刀治疗中心主任许维中说,运用肝癌三明治疗法,病人在第一阶段完成光子刀治疗后,以化学药剂打进供应肿瘤养分的血管内作栓塞,执行由内向外的杀癌任务,一段时间后,再做第二阶段的光子刀治疗,好像三明治一样,用光子刀夹杀,围住肿瘤,中间部分以栓塞处理。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有效杀癌,而且还能让病人的正常肝细胞得到较好的保护。

    在台湾民众的10大死因中,癌症连续21年高居榜首,而肝癌又为癌症死亡的第一位。澄清医院进行肝癌“三明治疗法”已近2年。到目前为止,35名病人的肿瘤明显萎缩,18名病人的肿瘤稳定未再恶化,24名病人未得到改善。

    过去,如果肿瘤太大,为了保存病人肝脏的正常细胞,第一阶段光子刀治疗后需要给病人一段时间让肝脏休息,而肿瘤可能在这段时间复苏长大。(印高乐)

    越来越多美国超胖儿童“隔胃减肥”

    据美国媒体22日报道,由于美国最近20年来“超级肥胖儿”数量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肥胖儿正在借助手术疗法减肥。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表明,20年前美国患肥胖症的儿童有5%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最近两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5%。这些肥胖儿大多接受了一种名为胃间隔术的手术疗法,这种手术耗时1~2个小时,将胃分成上面一个小袋及下面一个大袋,减低胃的容量,使人容易有饱胀感,从而减少胃部的营养吸收。

    对于过度肥胖者,胃间隔疗法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方法更为快速有效,专家推荐体重超过160kg的肥胖儿采用这种减肥法。但有些医生认为,这种永久性改变人体构造的手术疗法有悖伦理,另外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会有20%出现并发症。他们建议,如果肥胖问题尚未危及患者生命,不应使用这种手术疗法。

    肥胖现象在美国日益引起重视。根据泛美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美国2/3的成人体重超标,1/3患肥胖症。此外,美国的肥胖现象正在向年轻化发展。目前美国肥胖儿童数量比20年前增加了66%。世界卫生组织也把肥胖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10大主要威胁之一。(颜

    亮)

    研究显示:少量的汞也能危害人的健康

    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即使周围环境中的汞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也有可能危及成年人的大脑功能和记忆力。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对129名巴西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人头发内汞的含量越高,他们的记忆力及运动神经机能受损越大。测量头发内汞含量是衡量一个人最近一段时间所处环境中汞含量多少的方法之一。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艾伦·希尔博捷尔德表示,即使环境中的汞含量只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对成年人有害含量标准的1/10,仍然对人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刊登这一研究结果时指出,这项研究因为参与者过少,还不能当作结论性的成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如果它是正确的话,那么汞现在可能正破坏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思维能力。

    此前的研究认为,少量的汞仅能破坏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对成年人危害不大。一些国家因此建议孕妇不要吃金枪鱼、鲨鱼及大西洋马鲛等汞含量较高的鱼类。(由新华社供稿)
    婵烇絽娲犻崜婵囧閸涱喚顩烽柛娑卞墰鏉╂棃鏌涘▎蹇撯偓浠嬪焵椤掆偓閸犳稓妲愬┑鍥┾枖鐎广儱妫涢埀顒夊灦楠炲骞囬鍛簥婵炶揪绲惧ú鎴犵不閿濆拋鍤堝Δ锔筋儥閸炴挳鏌曢崱鏇犲妽閻㈩垰缍婇幊锟犲箛椤撶偟浠愰梺鍦瑰ú銈囨閳哄懎违闁稿本绋掗悗顔剧磼閺冨倸啸濠⒀勵殜瀵爼宕橀妸褎鍓戞繛瀛樼矊妤犲摜鏁锔藉婵$偛澧界粙濠囨煛婢跺﹤鏆曟慨鐟邦樀閺佸秴鐣濋崘顭戜户闂佽鍠撻崝蹇涱敇缂佹ḿ鈻旈柣鎴烇供閸斿啴鏌¢崒姘煑缂佹顦遍埀顒冾潐缁繘锝為敃鍌氱哗閻犻缚娅g粔鍨€掑顓犫槈闁靛洤娲ㄩ埀顒傤攰濞夋盯宕㈤妶鍥ㄥ鐟滅増甯楅~澶愭偣閸ワ妇涓茬紒杈ㄧ箘閹风娀鎮滈挊澶夌病婵炲濮鹃崺鏍垂閵娾晜鍋ㄥù锝呭暟濡牓姊洪锝嗙殤闁绘搫绻濋獮瀣箣濠婂嫮鎷ㄩ梺鎸庣☉閺堫剟宕瑰⿰鍕浄妞ゆ帊鐒﹂弳顏堟煕閹哄秴宓嗛柍褜鍓氬銊╂偂閿熺姴瑙﹂幖鎼灣缁€澶娒归崗鍏肩殤闁绘繃鐩畷锟犲礃閼碱剚顔戦梺璇″枔閸斿骸鈻撻幋鐐村婵犲﹤鍟幆鍌毭归悩鎻掝劉婵犫偓閹殿喚纾鹃柟瀵稿Х瑜版煡鏌涢幒鏂库枅婵炲懎閰f俊鎾晸閿燂拷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