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佝偻病有深刻的记述。考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亦莫敢侮”。“佝偻”一词,见于《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偻者承蜩,犹掇之也。”此偻即佝偻,如成玄英疏言:“瘘,老人曲腰之貌。”“偻”本作“句偻”,《说文解字》言:“句,曲也。”在《庄子·大宗师》中还记有“偻曲发背”的龟背体征。在更早的先秦著作,如《尚书》、《诗经》、《左传》中,均有对佝偻病症状的记载。在《尚书·洪范》中称之为“弱”,此“弱”字孔安国在《传》中释之为“尪劣”。古代将鸡胸或下肢偻曲变形称之为尪,如《吕氏春秋·明理篇》言“首秃伛尪”。《诗经》中将佝偻病的症状称之为“籧篨”与“戚施”。如《诗经·邶风·新台》云:“燕婉之求,得之戚施”。“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戚施”是驼背,“籧篨”是鸡胸。《国语·晋语》也言“戚施不可使仰”,韦昭在此注云:“偻人,不可使仰”。“籧篨”(qúchú),毛亨《传》曰:“籧篨,不能俯者。”籧篨原为鸜欲(音qú yú,即八哥)的假借,因鸟类皆突胸不可俯,故以籧篨名病,古代又以鸠为鸟之总名,后又称此病状为鸠胸,此后又在流传中称为鸡胸。在宋以后的一批医著中,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元代曾世荣、明代万全《片玉心书》等,又称鸠胸为龟胸。
, http://www.100md.com
佝偻病除脊柱、胸骨畸形外,还有上、下肢及头颅变形。手之畸形称“拮据”、“手搂”、“手镯”,如《诗经·豳风·鸱鸮》记载“予手拮据”,其人因“拮据”而幸免戌役。据《国语·晋语》记载,“籧篨”、“戚施”、“手搂”等列入“八疾”,可免除戌役。但逢大旱,鸡胸者却有被焚之祸,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俗焚巫、尪”,《礼记·檀弓下》也载穆公亦因“天久不雨,吾欲暴尪”,除怨之于巫求雨无能外,还罪责于尪人,其原因在杜预的《左传》注和郑玄的《礼记》注文中都说到因尪者面向天鼻孔朝上,“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欲之为旱”,认为不下雨是上天怜悯尪者所遭致,故焚杀尪者天便降雨。X形腿古称“交”、“絷”。《山海经·海外南经》称“交”,言交胫国“其为人交胫”,郭朴注“交”:“言脚胫曲戾相交。”在《淮南子·地形训》有“交股民”,高诱注:“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谷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絷者何?曰:两足不能相过。”《神农本草经》称絷为“躄”,在下品五加项下曰:“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以躄为下肢畸形。O形腿在古籍中称腘,《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腘然末偻。”《广雅·释亲》云:“腘,朏曲脚也。”《荀子·富篇》:“诎要(腰)桡腘”,杨倞注云:“腘,曲脚中。”诎即屈,桡字也是曲弯之意。《庄子·人间世》云:“无伤吾行(月行),吾行却曲。”“却曲”,是膝曲外翻而构成O形状腿之佝偻病。宋代《圣惠方》记载的“小儿解颅囱大,胫蹇足交,三岁不行”,颅大、囱门不闭、行走迟并见,是严重的缺钙征象。
, 百拇医药
隋代以后,医家们从生长发育迟缓角度为佝偻病命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宋代,始把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是一个病的诸方面表现,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称之为“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明代医家鲁伯嗣在所著《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又有“五软”的称谓:“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此后医籍多以五迟、五软病名论治此病。
中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与少晒太阳有关,《吕氏春秋·本生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躄,多阳则痿。”但《吕氏春秋·季春篇》又责之水土,言:“重水多肿与躄人”,“苦水多尪与伛人”。对于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宋代儿科学家钱乙,认为本病主要先天不足,重在肾虚,以肾阴虚为著。元代朱丹溪则认为主要是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软。明代医学家薛铠则归之脾肾。他在《保婴撮要》中对五软的发病机理做了不同的分析,主要责之脾肾,认为脾脏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不足,五脏皆失所养而致病。又肾生髓主骨,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若肾气不足,则髓不充骨,骨骼发育生长迟缓,出现颅骨软化(乒乓头),前囱宽大,闭合延迟。精髓亏损,督脉虚而脊柱软,日久脊柱弯曲,凸如龟背。髓不充于齿则齿久不生。肾气虚则发不生,或虽生稀疏而不黑。脾肾之虚,又影响其他脏腑及营卫之气,营卫失调、肺气不固,则多汗易感冒;脾虚可致肝旺,小儿烦躁不安,惊啼夜寐不实;涉及肝血,则血不养筋,站立行久乏力,甚则抽搐。
, http://www.100md.com
史书记载古代名人患佝偻病者甚多,《淮南子·说山训》记有“文王污膺,鲍申伛背”,高诱注:“污膺,陷胸也。”说周文王是漏斗胸,中兴楚国的名臣鲍申是龟背。《荀子·非相篇》说“周公背偻”,又说“周公短”,言周公是个身材矮小龟背之人。很多文献记载孔子不但有龟背还有方形颅,如《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系上肢长而下肢短,肩背佝偻。《白虎通·德论·圣人》篇也说:“仲尼修肱而龟背。”《史记·孔子世家》提到孔子患过“解颅”之症,“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圩顶就是囱门下陷。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挚鸟膺”就是鸡胸。《汉书·外戚传·孝武钩戈赵倢伃》记载,汉武帝宠姬赵倢伃“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辛氏三秦记》也称其“手拳而国色”,此手“拳”、“钩”即佝偻病之手镯。《晋书·山涛传》记述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的两个儿子淳与允,都是“并少尪病,形神短小”。医生也有患佝偻病者,如晋代名医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他自己“秉性尪羸,兼之多疾。”从以上的记载可知佝偻病是古代的常见病多发病,正因如此,古代医家对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 百拇医药
古代医学家们对佝偻病的证候及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提出了各有见地的治疗思路,并创制了许多有效名方。例如,宋代儿科学家钱乙重视肾虚,遂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元代朱丹溪因强调肝肾不足,以滋补肝肾,用虎潜丸加减治疗。清代陈复正针对患儿神疲乏力,肌肉虚软,纳呆少食,盗汗自汗,易感冒、夜啼惊闹等表现,认为病属脾肺气虚,在《***成》一书中,提出了以健脾补肺的人参五味子汤(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为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据患儿发稀枕秃,夜惊抽搐,囱门闭迟,出牙迟晚等表现,责之本病为脾虚肝旺,用健脾平肝的益脾镇惊散(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灯心草、炙甘草)治疗。又用六味地黄丸加刺五加的加味地黄丸治小儿五迟。程国彭根据囱门不闭、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龟背、下肢弯曲等症状体征,以脾肾亏损为病机,创制了补脾益肾的补天大造丸。上述诸方辨证论治而用,均可收到疗效。
当代中医继承了古代对佝偻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疗实践,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关于维生素D缺乏和钙磷代谢障碍的理论及诊断方法,并统一使用佝偻病的病名,使辨证论治治疗本病运用更为精到,又通过实验研究和剂型改革,把传统的治方发展为新药。在诸多新药中,龙牡壮骨颗粒以其配方原理和剂型展示了中医药学的优越。佝偻病的关键在于维生素D的缺乏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按中医学理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为脾胃所主,而骨骼、牙齿、头发等的发育和功能为肾所主,此二者为本病之关键,其他如惊啼、抽搐、多汗、气虚等皆脾肾之病涉及肝、肺所致。以此把握脾肾即执病机之牛耳。中医之方剂又具有整合治疗程序的功能,龙牡壮骨方剂由健脾和胃与补肾壮骨两大要素组成,健脾和胃的框架是参苓白术散、补肾壮骨的框架是龙骨牡蛎散加减,组方药物主要是龙骨、牡蛎、龟板、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山药、五味子等。从现代医学而论,此方既提高了吸收钙磷的能力,又提供了钙的原料,相当于维生素D加含钙的物质和功能,而本方之原料龙骨、牡蛎、龟板等乃是来自生物原料之有机钙,易于吸收,又能提高骨的韧性和强度,使骨骼富于弹性,是中医所称的“以骨补骨”。此方既补先天又养后天,治本又治标,可做治疗又能用于预防。此方对人体钙的吸收有自稳调节作用,其新型制剂龙牡壮骨颗粒使用方便,价廉优质。仅此一方,足以展现中医药学治疗佝偻病的特色与中西医结合的优越。, 百拇医药(孟庆云)
, http://www.100md.com
佝偻病除脊柱、胸骨畸形外,还有上、下肢及头颅变形。手之畸形称“拮据”、“手搂”、“手镯”,如《诗经·豳风·鸱鸮》记载“予手拮据”,其人因“拮据”而幸免戌役。据《国语·晋语》记载,“籧篨”、“戚施”、“手搂”等列入“八疾”,可免除戌役。但逢大旱,鸡胸者却有被焚之祸,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俗焚巫、尪”,《礼记·檀弓下》也载穆公亦因“天久不雨,吾欲暴尪”,除怨之于巫求雨无能外,还罪责于尪人,其原因在杜预的《左传》注和郑玄的《礼记》注文中都说到因尪者面向天鼻孔朝上,“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欲之为旱”,认为不下雨是上天怜悯尪者所遭致,故焚杀尪者天便降雨。X形腿古称“交”、“絷”。《山海经·海外南经》称“交”,言交胫国“其为人交胫”,郭朴注“交”:“言脚胫曲戾相交。”在《淮南子·地形训》有“交股民”,高诱注:“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谷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絷者何?曰:两足不能相过。”《神农本草经》称絷为“躄”,在下品五加项下曰:“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以躄为下肢畸形。O形腿在古籍中称腘,《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腘然末偻。”《广雅·释亲》云:“腘,朏曲脚也。”《荀子·富篇》:“诎要(腰)桡腘”,杨倞注云:“腘,曲脚中。”诎即屈,桡字也是曲弯之意。《庄子·人间世》云:“无伤吾行(月行),吾行却曲。”“却曲”,是膝曲外翻而构成O形状腿之佝偻病。宋代《圣惠方》记载的“小儿解颅囱大,胫蹇足交,三岁不行”,颅大、囱门不闭、行走迟并见,是严重的缺钙征象。
, 百拇医药
隋代以后,医家们从生长发育迟缓角度为佝偻病命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宋代,始把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是一个病的诸方面表现,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称之为“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明代医家鲁伯嗣在所著《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又有“五软”的称谓:“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此后医籍多以五迟、五软病名论治此病。
中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与少晒太阳有关,《吕氏春秋·本生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躄,多阳则痿。”但《吕氏春秋·季春篇》又责之水土,言:“重水多肿与躄人”,“苦水多尪与伛人”。对于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宋代儿科学家钱乙,认为本病主要先天不足,重在肾虚,以肾阴虚为著。元代朱丹溪则认为主要是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软。明代医学家薛铠则归之脾肾。他在《保婴撮要》中对五软的发病机理做了不同的分析,主要责之脾肾,认为脾脏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不足,五脏皆失所养而致病。又肾生髓主骨,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若肾气不足,则髓不充骨,骨骼发育生长迟缓,出现颅骨软化(乒乓头),前囱宽大,闭合延迟。精髓亏损,督脉虚而脊柱软,日久脊柱弯曲,凸如龟背。髓不充于齿则齿久不生。肾气虚则发不生,或虽生稀疏而不黑。脾肾之虚,又影响其他脏腑及营卫之气,营卫失调、肺气不固,则多汗易感冒;脾虚可致肝旺,小儿烦躁不安,惊啼夜寐不实;涉及肝血,则血不养筋,站立行久乏力,甚则抽搐。
, http://www.100md.com
史书记载古代名人患佝偻病者甚多,《淮南子·说山训》记有“文王污膺,鲍申伛背”,高诱注:“污膺,陷胸也。”说周文王是漏斗胸,中兴楚国的名臣鲍申是龟背。《荀子·非相篇》说“周公背偻”,又说“周公短”,言周公是个身材矮小龟背之人。很多文献记载孔子不但有龟背还有方形颅,如《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系上肢长而下肢短,肩背佝偻。《白虎通·德论·圣人》篇也说:“仲尼修肱而龟背。”《史记·孔子世家》提到孔子患过“解颅”之症,“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圩顶就是囱门下陷。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挚鸟膺”就是鸡胸。《汉书·外戚传·孝武钩戈赵倢伃》记载,汉武帝宠姬赵倢伃“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辛氏三秦记》也称其“手拳而国色”,此手“拳”、“钩”即佝偻病之手镯。《晋书·山涛传》记述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的两个儿子淳与允,都是“并少尪病,形神短小”。医生也有患佝偻病者,如晋代名医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他自己“秉性尪羸,兼之多疾。”从以上的记载可知佝偻病是古代的常见病多发病,正因如此,古代医家对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 百拇医药
古代医学家们对佝偻病的证候及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提出了各有见地的治疗思路,并创制了许多有效名方。例如,宋代儿科学家钱乙重视肾虚,遂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元代朱丹溪因强调肝肾不足,以滋补肝肾,用虎潜丸加减治疗。清代陈复正针对患儿神疲乏力,肌肉虚软,纳呆少食,盗汗自汗,易感冒、夜啼惊闹等表现,认为病属脾肺气虚,在《***成》一书中,提出了以健脾补肺的人参五味子汤(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为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据患儿发稀枕秃,夜惊抽搐,囱门闭迟,出牙迟晚等表现,责之本病为脾虚肝旺,用健脾平肝的益脾镇惊散(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灯心草、炙甘草)治疗。又用六味地黄丸加刺五加的加味地黄丸治小儿五迟。程国彭根据囱门不闭、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龟背、下肢弯曲等症状体征,以脾肾亏损为病机,创制了补脾益肾的补天大造丸。上述诸方辨证论治而用,均可收到疗效。
当代中医继承了古代对佝偻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疗实践,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关于维生素D缺乏和钙磷代谢障碍的理论及诊断方法,并统一使用佝偻病的病名,使辨证论治治疗本病运用更为精到,又通过实验研究和剂型改革,把传统的治方发展为新药。在诸多新药中,龙牡壮骨颗粒以其配方原理和剂型展示了中医药学的优越。佝偻病的关键在于维生素D的缺乏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按中医学理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为脾胃所主,而骨骼、牙齿、头发等的发育和功能为肾所主,此二者为本病之关键,其他如惊啼、抽搐、多汗、气虚等皆脾肾之病涉及肝、肺所致。以此把握脾肾即执病机之牛耳。中医之方剂又具有整合治疗程序的功能,龙牡壮骨方剂由健脾和胃与补肾壮骨两大要素组成,健脾和胃的框架是参苓白术散、补肾壮骨的框架是龙骨牡蛎散加减,组方药物主要是龙骨、牡蛎、龟板、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山药、五味子等。从现代医学而论,此方既提高了吸收钙磷的能力,又提供了钙的原料,相当于维生素D加含钙的物质和功能,而本方之原料龙骨、牡蛎、龟板等乃是来自生物原料之有机钙,易于吸收,又能提高骨的韧性和强度,使骨骼富于弹性,是中医所称的“以骨补骨”。此方既补先天又养后天,治本又治标,可做治疗又能用于预防。此方对人体钙的吸收有自稳调节作用,其新型制剂龙牡壮骨颗粒使用方便,价廉优质。仅此一方,足以展现中医药学治疗佝偻病的特色与中西医结合的优越。, 百拇医药(孟庆云)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消化系统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