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 > 说梦解梦
编号:30442
自我恋与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8日 三九健康网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是以他提出“自我恋”这一概念开始的。

    希腊神话中说,有一个名叫纳西司的美少年不为一个名叫爱科的美丽的姑娘的钟情所动心,却常常欣赏自己反映在水里的影子,与映在水中的自己的影子发生了恋爱,后来终至于落水而死,并化作一种屈向水面的水仙花。

    弗洛伊备把纳西司这种自我欣赏的爱恋叫 做“自我恋”(“自恋”)或“影恋”,也就是自己和自己发生恋爱。人们所说的:“纳西司主义者”,就是指这种自恋的人。凡是从赞美镜子中自己影像和拥抱自己身体如同拥抱别人而得到性欲满足的人,不分男女,都叫“纳西司主义者”。这是一种率直的、素朴的自我恋。弗洛德认为,更常见的自我恋是少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自我恋, 弗洛佛德称作“纳西司主义者”。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脱离现实,对人和物都失掉了兴致,好象一心贯注在自己的自我中。弗洛伊德说,这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概是由于爱情上的失望或幻灭,把他(她)的“里比多”从外在世界撤退下来,转来专心恋爱自己。这是极端的自我恋爱因而显然是变态的、有精神病的。

    但是,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恋的人,可以不是精神错乱。正如一个情人“以爱恋的眼光”、而不是客观地看待他(或她)所爱的人一样,有适中程度的自我恋的人,热恋地、非冷静和非客观地看待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妩媚和优点,过低地估计自己的缺点。依据这个标准来说,人人都有一些自我恋,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己。

    总是贪求爱情和赞扬而对爱情和赞扬的回报毫无所感的人,是有强烈的自我恋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一定先于恋他人。因为婴儿最初没有对对象的知觉只有对自己的一种模糊的(无意识的?)自觉。换句话说,儿童的与生俱来的“里比多”,在有机体内部需要找到一个出口,由于最初找不到这个出口,以致被迫停滞在内部,从而形成自我恋。当儿童已开始探索环境并发现适当的对象(人)时,他的“里比多”就外导于对象,特别是外导于自己的母亲。当“里比多”外导于对象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拒绝和挫折,从而退回,至少部分地退回到自我的内部。对象恋越多,自我恋就越少;反这,自我恋越多,对象恋就越少。“里比多”在幼儿期以后的正常情况,就是部分地外导于对象(人),部分地留于自我,其比例随时间不同和个体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的冲动往往是两极性对立的,成人的“露体癖”和“窥体癖”,“施虐癖”和“受虐癖”,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自我恋”这一概念是适合弗洛伊德的意味的, 但是也使他在理论上感到相当为难--如何解释作为神经病和精神病根源的动机的冲突呢?自恋和他恋造成了两极性,但是,在更为根本的本能方面,还缺乏某种更尖锐,更猛烈的动机冲突。弗洛伊德经过多年的思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他的本能学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