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1971年Folkman[1]提出了“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这一假说。至今,对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研究均证实了该观点[2-4]。本研究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48例甲状腺癌标本取自我院普外科1986年~1999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38例;年龄12~73岁,平均42.2岁;肿瘤长径0.50~7.00 cm,平均3.68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27例,滤泡状癌(FTC)9例,髓样癌(MTC)12例。另取5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FA)患者的标本作对照。抗CD34单克隆抗体、胰蛋白酶试剂盒及超敏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兴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按试剂盒内的说明进行。血管内皮细胞(EC)经二氨基联苯氨(DAB)显色后成棕色或棕黄色的条索状或隙状。按Weidner[5]方法进行计数,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3种甲状腺癌组织类型间MVD的比较(含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其余各因素分析用t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1)肿瘤MVD计数:48例甲状腺癌及5例甲状腺腺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对抗CD34单克隆抗体均呈阳性反应,被染成棕色或棕黄色,其中甲状腺癌的MVD计数平均为(162.94±70.82);腺瘤的MVD计数平均为(160.80±82.7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影响MVD的单因素分析:PTC、FTC及MTC的平均MVD分别为(162.59±47.48)、(240.67±96.39)、(105.42±28.11),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F=14.95,P<0.01),经两两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发肿瘤长径≤2 cm者有10例,平均MVD为(117.40±39.95);>2cm者有38例,平均MVD为(174.92±72.63),二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3.329?8,P<0.01)。年龄、性别、病程对甲状腺癌MVD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在众多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中,CD34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易于观察,并且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和基质细胞不存在任何交叉性反应。用抗CD34抗体作微血管染色较之CD31和ⅧF能提供更多有用而可靠的信息。本研究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作甲状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染色,发现甲状腺癌原发肿块的长径越长,肿瘤组织的MVD值越大,提示甲状腺癌的生长与其它实体肿瘤一样,存在血管依赖性。肿瘤组织中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为甲状腺癌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使其得以迅速生长。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发现,FTC的MVD值最高,MTC最低,PTC介于二者之间。这与临床上FTC较早发生血行转移,而PTC转移较晚,MTC血行转移多在晚期才可出现相符合;也与人们在胃癌和结、直肠癌研究中的发现一致。本研究中,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MVD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这可能与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在正常时其组织中就有较多血管分布(与其功能相适应)有关。
目前的研究发现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能使肿瘤或其转移瘤内的几乎所有血管停止生长[6]。Salmosin、α-干扰素、γ-干扰素、干扰素诱导蛋白10、gro-β、16×103的催乳素N末端片断、血小板因子4、重组人类纤溶酶原Kringels1-3、TAC-101以及TPN4-70均能通过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促使瘤细胞凋亡。此外尚可利用针对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等的单克隆抗体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虽然抗肿瘤血管生成不能完全治愈肿瘤,但可有效抑制其生长和转移,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薛刚 姚榛祥中华外科杂志2000 Vol.38 No.8 P.636,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48例甲状腺癌标本取自我院普外科1986年~1999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38例;年龄12~73岁,平均42.2岁;肿瘤长径0.50~7.00 cm,平均3.68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27例,滤泡状癌(FTC)9例,髓样癌(MTC)12例。另取5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FA)患者的标本作对照。抗CD34单克隆抗体、胰蛋白酶试剂盒及超敏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兴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按试剂盒内的说明进行。血管内皮细胞(EC)经二氨基联苯氨(DAB)显色后成棕色或棕黄色的条索状或隙状。按Weidner[5]方法进行计数,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3种甲状腺癌组织类型间MVD的比较(含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其余各因素分析用t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1)肿瘤MVD计数:48例甲状腺癌及5例甲状腺腺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对抗CD34单克隆抗体均呈阳性反应,被染成棕色或棕黄色,其中甲状腺癌的MVD计数平均为(162.94±70.82);腺瘤的MVD计数平均为(160.80±82.7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影响MVD的单因素分析:PTC、FTC及MTC的平均MVD分别为(162.59±47.48)、(240.67±96.39)、(105.42±28.11),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F=14.95,P<0.01),经两两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发肿瘤长径≤2 cm者有10例,平均MVD为(117.40±39.95);>2cm者有38例,平均MVD为(174.92±72.63),二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3.329?8,P<0.01)。年龄、性别、病程对甲状腺癌MVD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在众多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中,CD34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易于观察,并且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和基质细胞不存在任何交叉性反应。用抗CD34抗体作微血管染色较之CD31和ⅧF能提供更多有用而可靠的信息。本研究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作甲状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染色,发现甲状腺癌原发肿块的长径越长,肿瘤组织的MVD值越大,提示甲状腺癌的生长与其它实体肿瘤一样,存在血管依赖性。肿瘤组织中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为甲状腺癌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使其得以迅速生长。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发现,FTC的MVD值最高,MTC最低,PTC介于二者之间。这与临床上FTC较早发生血行转移,而PTC转移较晚,MTC血行转移多在晚期才可出现相符合;也与人们在胃癌和结、直肠癌研究中的发现一致。本研究中,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MVD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这可能与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在正常时其组织中就有较多血管分布(与其功能相适应)有关。
目前的研究发现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能使肿瘤或其转移瘤内的几乎所有血管停止生长[6]。Salmosin、α-干扰素、γ-干扰素、干扰素诱导蛋白10、gro-β、16×103的催乳素N末端片断、血小板因子4、重组人类纤溶酶原Kringels1-3、TAC-101以及TPN4-70均能通过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促使瘤细胞凋亡。此外尚可利用针对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等的单克隆抗体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虽然抗肿瘤血管生成不能完全治愈肿瘤,但可有效抑制其生长和转移,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薛刚 姚榛祥中华外科杂志2000 Vol.38 No.8 P.636,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甲状腺疾病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