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行经感冒及其证治
http://www.100md.com
伽玛医生
漫谈行经感冒及其证治
中医所说的感冒,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咽喉、鼻腔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粘膜急性炎症。其中病毒引起的占90%,常伴有细菌感染,表现为明显的上呼吸道炎症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干痒痛、咳嗽音哑等。也可伴有恶寒发热、肌肉酸痛的症状。中医则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起居失宜、劳累过度,或气血耗伤等原因,致使人身卫外功能降低,从而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在妇科疾病中,有些妇女的感冒症状常常在月经来潮前或经行期间出现,月经干净后即逐渐缓解。这种病症,称之为"经行感冒",也称"触经感冒"。如明代医学家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说:"妇人遇经行时,身骨寒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痛目眩,此乃触经感冒。"
经行感冒在临床并不少见,其特点是,每至经期必发病,经后则逐渐缓解。如果只是经期偶患感冒,并非每月必见的,即不属于本病。此外,经行头痛或身痛,虽然也有周期性发病的特点,但不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恶寒发热的表现,因而也不属于经行感冒的范畴。
, 百拇医药
经行感冒的发病机理,总的来说与内科的感冒病大体相同,但因与月经周期有关,故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说来,大凡平素体质较弱、腠理疏而不密者,当经行期间,由于血液下注,气随血泄,以致体力益虚,卫气不固,故而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内经》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就是这个意思。"腠理"乃是指肌肉皮肤的纹理。中医还认为,风是六淫之首,"百病之始",常可兼夹其它外邪犯人。如风夹寒则为风寒感冒,夹热则为风热感冒。另外,也有因平日感受风邪未即发病,邪气潜伏于肌腠之间,称为"伏邪"。当月经来潮,卫气虚弱时,伏邪乘虚发难,于是引起感冒症状的发生,叫做"伏气为病"。
经行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鼻、咽喉及皮毛。鼻为肺之外窍,咽喉为肺气出入之通路,皮毛为肺所主持。《杂病源流犀烛》说:"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因此,无论风寒或风热之邪,都会首先犯肺,从而出现肺失宣发,气道不利,以及卫气郁遏,营卫失和的病理变化,并出现种种感冒症状。
经行感冒的治疗原则基本与内科相同,但毕竟是经行期间,因而也还要考虑到经行血虚、卫气不固的病理特点。一般可按风寒、风热两种证型予以辨证施治。
, 百拇医药
风寒证
其病机为素体虚弱,经行期间则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因而皮毛闭塞,肺气不宣。其症状表现为:每至经期辄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身痛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宜用辛温解表,和血调经法,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合四物汤加减(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桔梗、杏仁、川芎、当归、赤芍、熟地)。方中荆、防、二活等解表散寒,合前胡、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又以当归、熟地养血,川芎、赤芍调经。全方解表调经,两两相顾,比较周全。若鼻塞流涕较重者,再加苍耳子、辛夷花;咽痛、口干者,加黄芩、天冬。
风热证
本证的形成,因素体腠理不密,值经行期间,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以致风邪侵袭;或因内有伏热,值经期风邪与内热相结,致使肺失肃降,毛窍开泄而成。临床表现为:每至经期辄发热自汗,微恶风寒,头疼鼻塞,咽痛咳嗽,涕浊痰黄,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而数等症状。治疗则用辛凉解表,和血调经法。可用银翘散合四物汤加减(银花、连翘、荆芥、豆豉、薄荷、桔梗、前胡、牛蒡子、生地、当归、京赤芍、丹皮)。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豆豉、薄荷辛透表邪;桔梗、前胡、牛蒡子宣肺利咽;当归、赤芍、丹皮、生地和血调经。若痰黄而稠者,加瓜蒌皮、枇杷叶;咽痛较重者,加元参、马勃。
以上方药可在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后1~2天停服,如此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平时则应注意调补气血,以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例如,素体气虚,卫表不固,肌腠疏松而表现为易汗出者,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成药),或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等,意在益气固表,抗御外邪侵入。对于血虚气弱,平时表现为体倦无力者,则需补血为主,可用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或人参养荣汤(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等,以养血和营,增强体质。此外,尚应注意经期的保健,如忌食生冷、不要淋雨、涉水等,以预防感触外邪。, 百拇医药
中医所说的感冒,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咽喉、鼻腔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粘膜急性炎症。其中病毒引起的占90%,常伴有细菌感染,表现为明显的上呼吸道炎症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干痒痛、咳嗽音哑等。也可伴有恶寒发热、肌肉酸痛的症状。中医则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起居失宜、劳累过度,或气血耗伤等原因,致使人身卫外功能降低,从而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在妇科疾病中,有些妇女的感冒症状常常在月经来潮前或经行期间出现,月经干净后即逐渐缓解。这种病症,称之为"经行感冒",也称"触经感冒"。如明代医学家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说:"妇人遇经行时,身骨寒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痛目眩,此乃触经感冒。"
经行感冒在临床并不少见,其特点是,每至经期必发病,经后则逐渐缓解。如果只是经期偶患感冒,并非每月必见的,即不属于本病。此外,经行头痛或身痛,虽然也有周期性发病的特点,但不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恶寒发热的表现,因而也不属于经行感冒的范畴。
, 百拇医药
经行感冒的发病机理,总的来说与内科的感冒病大体相同,但因与月经周期有关,故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说来,大凡平素体质较弱、腠理疏而不密者,当经行期间,由于血液下注,气随血泄,以致体力益虚,卫气不固,故而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内经》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就是这个意思。"腠理"乃是指肌肉皮肤的纹理。中医还认为,风是六淫之首,"百病之始",常可兼夹其它外邪犯人。如风夹寒则为风寒感冒,夹热则为风热感冒。另外,也有因平日感受风邪未即发病,邪气潜伏于肌腠之间,称为"伏邪"。当月经来潮,卫气虚弱时,伏邪乘虚发难,于是引起感冒症状的发生,叫做"伏气为病"。
经行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鼻、咽喉及皮毛。鼻为肺之外窍,咽喉为肺气出入之通路,皮毛为肺所主持。《杂病源流犀烛》说:"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因此,无论风寒或风热之邪,都会首先犯肺,从而出现肺失宣发,气道不利,以及卫气郁遏,营卫失和的病理变化,并出现种种感冒症状。
经行感冒的治疗原则基本与内科相同,但毕竟是经行期间,因而也还要考虑到经行血虚、卫气不固的病理特点。一般可按风寒、风热两种证型予以辨证施治。
, 百拇医药
风寒证
其病机为素体虚弱,经行期间则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因而皮毛闭塞,肺气不宣。其症状表现为:每至经期辄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身痛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宜用辛温解表,和血调经法,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合四物汤加减(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桔梗、杏仁、川芎、当归、赤芍、熟地)。方中荆、防、二活等解表散寒,合前胡、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又以当归、熟地养血,川芎、赤芍调经。全方解表调经,两两相顾,比较周全。若鼻塞流涕较重者,再加苍耳子、辛夷花;咽痛、口干者,加黄芩、天冬。
风热证
本证的形成,因素体腠理不密,值经行期间,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以致风邪侵袭;或因内有伏热,值经期风邪与内热相结,致使肺失肃降,毛窍开泄而成。临床表现为:每至经期辄发热自汗,微恶风寒,头疼鼻塞,咽痛咳嗽,涕浊痰黄,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而数等症状。治疗则用辛凉解表,和血调经法。可用银翘散合四物汤加减(银花、连翘、荆芥、豆豉、薄荷、桔梗、前胡、牛蒡子、生地、当归、京赤芍、丹皮)。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豆豉、薄荷辛透表邪;桔梗、前胡、牛蒡子宣肺利咽;当归、赤芍、丹皮、生地和血调经。若痰黄而稠者,加瓜蒌皮、枇杷叶;咽痛较重者,加元参、马勃。
以上方药可在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后1~2天停服,如此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平时则应注意调补气血,以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例如,素体气虚,卫表不固,肌腠疏松而表现为易汗出者,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成药),或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等,意在益气固表,抗御外邪侵入。对于血虚气弱,平时表现为体倦无力者,则需补血为主,可用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或人参养荣汤(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等,以养血和营,增强体质。此外,尚应注意经期的保健,如忌食生冷、不要淋雨、涉水等,以预防感触外邪。,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 > 普通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