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
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外科教授郭兰敏
在认识心脏跳动下搭桥手术之前,先要了解一些冠心病的基本常识。
心脏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唯一动力器官。冠状动脉是专门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冠状动脉的完全通畅是心脏本身获得充分营养物质与氧的保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基本病变是冠状动脉的某些部位发生梗阻性病变,使依靠该血管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性改变,从而导致心脏病。大量资料显示,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心律紊乱,突发死亡。到目前为止,冠心病的确诊手段仍然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心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认为做个心电图就能确诊冠心病,完全是一种误解。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措施可分为三种:
1.血管病变轻、症状不厉害者,可用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血管病变轻重及病变部位合适者,可选择介入疗法,如球囊扩张术,血管内放置支架,斑块旋切手术等;
3.凡是血管病变严重,尤其多支甚至多处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左主干血管病变等,均宜选用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并非直接解除血管梗阻本身,而是自靠近心脏处的升主动脉向冠状动脉梗阻的远侧端做血管桥,使梗阻远侧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因而又称为“搭桥手术”。
搭桥手术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的一位医生取得成功。80年代以来,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获得充分发展,仅美国每年就做此类手术30余万例,成功率在95%-98%。这种手术是在特制的机械装置的辅助下,心脏停止跳动、肺脏停止呼吸,在所谓“体外循环”下进行。
谈到“体外循环”,必定牵扯到心、肺功能。肺是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在肺内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富含氧的“动脉血”回流到左心系统,作为动力器官的心脏,将其泵到全身各器官,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到各器官组织。血液流经各器官组织后,变为携带多量二氧化碳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的右心系统,再被泵人肺内,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进行循环。“体外循环”技术,就是将全身的“静脉血”,经特制管道引入一个人工制造的“肺”内,放出二氧化碳,加人氧气,使之变成“动脉血”,然后经管道将“动脉血”由一个泵(即人工心脏)输送至全身,完成血液循环。因而,“体外循环”技术,实质上就是用一套“人工心肺”装置,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因此,体外循环机又称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搭桥手术,由于心脏处于松软的静止状态。没有血液进入心脏、手术视野的暴露及血管吻合时的操作均较容易.因而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同时,心肌本身的血液供。应也被中断,这对已经有缺血性病变的心脏来说,无疑有雪上加霜之弊,尽管临床应用中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这种损害,但对病变厉害的病例仍达不到理想水平。另外血液流经人工的体外循环系统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血球及血小板等都不同程度会遭到破坏,并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及肝、脑、肾等多脏器的功能损伤。有资料表明,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并发症中,50%以上是由体外循环直接
, 百拇医药
造成的。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90年代以来,一种新技术,即不用体外循环,心脏在跳动下进行搭桥手术逐渐兴起。这种手术要求麻醉医师应很好控制心率及血压,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避免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手术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取患者自身下肢静脉或胸廓内动脉等作为搭桥的血管材料,将其吻合于直径在1.5mm-2.5mm冠状动脉上,完成缺血心肌的再血管化。手术的关键步骤是用来搭桥的血管与冠状动脉吻合处的暴露与缝合。由于手术在跳动着的心脏表面进行,要求手术医师应具备良好的基础操作技巧,综合利用全身体位的变换、心包局部悬吊或条带牵引等技术,达到改善暴露、完成吻合的目的。与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相比,新技术的优点是对病人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可降低住院费用30%左右。近几年国内有条件的医院已相继开展了此项手术,并收到了初步效果。山东省立医院及省内其他几家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此项技术,相信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该项技术将获得迅速发展,以造福于广大冠心病患者。
摘自《医学科普》, http://www.100md.com
在认识心脏跳动下搭桥手术之前,先要了解一些冠心病的基本常识。
心脏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唯一动力器官。冠状动脉是专门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冠状动脉的完全通畅是心脏本身获得充分营养物质与氧的保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基本病变是冠状动脉的某些部位发生梗阻性病变,使依靠该血管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性改变,从而导致心脏病。大量资料显示,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心律紊乱,突发死亡。到目前为止,冠心病的确诊手段仍然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心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认为做个心电图就能确诊冠心病,完全是一种误解。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措施可分为三种:
1.血管病变轻、症状不厉害者,可用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血管病变轻重及病变部位合适者,可选择介入疗法,如球囊扩张术,血管内放置支架,斑块旋切手术等;
3.凡是血管病变严重,尤其多支甚至多处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左主干血管病变等,均宜选用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并非直接解除血管梗阻本身,而是自靠近心脏处的升主动脉向冠状动脉梗阻的远侧端做血管桥,使梗阻远侧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因而又称为“搭桥手术”。
搭桥手术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的一位医生取得成功。80年代以来,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获得充分发展,仅美国每年就做此类手术30余万例,成功率在95%-98%。这种手术是在特制的机械装置的辅助下,心脏停止跳动、肺脏停止呼吸,在所谓“体外循环”下进行。
谈到“体外循环”,必定牵扯到心、肺功能。肺是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在肺内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富含氧的“动脉血”回流到左心系统,作为动力器官的心脏,将其泵到全身各器官,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到各器官组织。血液流经各器官组织后,变为携带多量二氧化碳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的右心系统,再被泵人肺内,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进行循环。“体外循环”技术,就是将全身的“静脉血”,经特制管道引入一个人工制造的“肺”内,放出二氧化碳,加人氧气,使之变成“动脉血”,然后经管道将“动脉血”由一个泵(即人工心脏)输送至全身,完成血液循环。因而,“体外循环”技术,实质上就是用一套“人工心肺”装置,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因此,体外循环机又称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搭桥手术,由于心脏处于松软的静止状态。没有血液进入心脏、手术视野的暴露及血管吻合时的操作均较容易.因而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同时,心肌本身的血液供。应也被中断,这对已经有缺血性病变的心脏来说,无疑有雪上加霜之弊,尽管临床应用中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这种损害,但对病变厉害的病例仍达不到理想水平。另外血液流经人工的体外循环系统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血球及血小板等都不同程度会遭到破坏,并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及肝、脑、肾等多脏器的功能损伤。有资料表明,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并发症中,50%以上是由体外循环直接
, 百拇医药
造成的。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90年代以来,一种新技术,即不用体外循环,心脏在跳动下进行搭桥手术逐渐兴起。这种手术要求麻醉医师应很好控制心率及血压,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避免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手术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取患者自身下肢静脉或胸廓内动脉等作为搭桥的血管材料,将其吻合于直径在1.5mm-2.5mm冠状动脉上,完成缺血心肌的再血管化。手术的关键步骤是用来搭桥的血管与冠状动脉吻合处的暴露与缝合。由于手术在跳动着的心脏表面进行,要求手术医师应具备良好的基础操作技巧,综合利用全身体位的变换、心包局部悬吊或条带牵引等技术,达到改善暴露、完成吻合的目的。与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相比,新技术的优点是对病人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可降低住院费用30%左右。近几年国内有条件的医院已相继开展了此项手术,并收到了初步效果。山东省立医院及省内其他几家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此项技术,相信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该项技术将获得迅速发展,以造福于广大冠心病患者。
摘自《医学科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