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让他成长
孙有福
当事人自述:
我是从上个学期开始与我的好友(同班同学)共教一份家教的。但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我的好友常在双休日借故有事回家,我的家教次数增多了。到了月末,微薄的收入却仍要平分,我的心中……都已经连续三个月了,我真是……
我的咨询手记:
第一次:以热情、耐心、关注的心态,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当事人诉说,询问有关的个人情况。从我们的谈话中,我发现当事人在总体上心态是积极的,学习成绩好,人缘也不错,我所询问的问题当事人总能作出流利、宽容、良好的回答,应对自如。在融洽地交流、沟通中逐渐将谈话思路引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我让当事人算出了每月多付给好友的金额数,果然她感到这个数目超出了她可以割舍的忍受度,并令当事人心有不安。那么当事人为什么不敢大胆地向好友提出按劳取酬呢?最后当事人坦率地道出了真实的原因,是为了面子问题,怕提出后伤了和气,以后不好合作,影响同学关系;也怕好友会说她小气之类的话。
第二次:以角色互换的心理作业形式,让当事人切身体验要面子到底要来了什么?基于上次的咨询思考,我意识到当事人存在一种不正确的面子观,在她的观念中自己作出这样的“牺牲”肯定会换来对方对自己好的印象、评价和尊重。我想为了面子她付出了太多。为了促使当事人产生顿悟,我让她写一份角色互换的心理作业,让她写出如果自己少教课而好友仍把钱分给自己并不作声,长期下来自己会对好友产生怎样的印象和评价?经过在邻间屋子里十几分钟的“煎熬”,她终于写下了与我的预料一致的答案,即我会认为她“好欺负、懦弱、甚至没出息”。我拿着她的答案,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欣喜,而此时的当事人也似乎变得轻松了。
第三次:再次写心理作业,彻底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塑面子观。接着当事人上次的作业答案谈起,她当然不愿作一个“好被欺负”的人,这个月末不再平分酬金也是自然的事了。但当事人真的有信心向好友提出按劳取酬吗?她真的不怕伤了和气或被对方说小气了吗?为了彻底打消顾虑,我让她再写一次心理作业,让她写出她提出按劳取酬后好友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反应。然后对各种反应—一分析、解释,排除其顾虑。此时的当事人更觉轻松了,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喜色。最后她说人是要面子、维护自尊,但决不能一味顺从、忍耐。
咨询后记:
像文中当事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看重面子,稍有自卑。敏感的个案在咨询中也较为常见,由于这类学生能主动求询,迫切希望摆脱心理困扰,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一般两到三次即见成效。我觉得文中的当事人收获大于所失,她感受到的应该是自己的成长。以后我得知当事人的好友向她表示了歉意,并作出了补偿行动,她们仍是好朋友。
摘自《大众心理学》, 百拇医药
当事人自述:
我是从上个学期开始与我的好友(同班同学)共教一份家教的。但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我的好友常在双休日借故有事回家,我的家教次数增多了。到了月末,微薄的收入却仍要平分,我的心中……都已经连续三个月了,我真是……
我的咨询手记:
第一次:以热情、耐心、关注的心态,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当事人诉说,询问有关的个人情况。从我们的谈话中,我发现当事人在总体上心态是积极的,学习成绩好,人缘也不错,我所询问的问题当事人总能作出流利、宽容、良好的回答,应对自如。在融洽地交流、沟通中逐渐将谈话思路引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我让当事人算出了每月多付给好友的金额数,果然她感到这个数目超出了她可以割舍的忍受度,并令当事人心有不安。那么当事人为什么不敢大胆地向好友提出按劳取酬呢?最后当事人坦率地道出了真实的原因,是为了面子问题,怕提出后伤了和气,以后不好合作,影响同学关系;也怕好友会说她小气之类的话。
第二次:以角色互换的心理作业形式,让当事人切身体验要面子到底要来了什么?基于上次的咨询思考,我意识到当事人存在一种不正确的面子观,在她的观念中自己作出这样的“牺牲”肯定会换来对方对自己好的印象、评价和尊重。我想为了面子她付出了太多。为了促使当事人产生顿悟,我让她写一份角色互换的心理作业,让她写出如果自己少教课而好友仍把钱分给自己并不作声,长期下来自己会对好友产生怎样的印象和评价?经过在邻间屋子里十几分钟的“煎熬”,她终于写下了与我的预料一致的答案,即我会认为她“好欺负、懦弱、甚至没出息”。我拿着她的答案,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欣喜,而此时的当事人也似乎变得轻松了。
第三次:再次写心理作业,彻底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塑面子观。接着当事人上次的作业答案谈起,她当然不愿作一个“好被欺负”的人,这个月末不再平分酬金也是自然的事了。但当事人真的有信心向好友提出按劳取酬吗?她真的不怕伤了和气或被对方说小气了吗?为了彻底打消顾虑,我让她再写一次心理作业,让她写出她提出按劳取酬后好友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反应。然后对各种反应—一分析、解释,排除其顾虑。此时的当事人更觉轻松了,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喜色。最后她说人是要面子、维护自尊,但决不能一味顺从、忍耐。
咨询后记:
像文中当事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看重面子,稍有自卑。敏感的个案在咨询中也较为常见,由于这类学生能主动求询,迫切希望摆脱心理困扰,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一般两到三次即见成效。我觉得文中的当事人收获大于所失,她感受到的应该是自己的成长。以后我得知当事人的好友向她表示了歉意,并作出了补偿行动,她们仍是好朋友。
摘自《大众心理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