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易出现“间歇跛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些老年人因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双侧下肢的麻、痛,多为一侧重一侧轻,休息片刻或弯腰后症状得以缓解,再次站立或行走又出现症状,其站立或行走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因人而易,有所不同。医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间歇性破行”或“神经源性跛行”。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肢出现间歇性的不适呢?我们知道。人的肢体活动是由神经来支配的,其神经的反射途径(神经反射弧)是由:感应器(含有神经末梢的皮扶)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脊髓、大脑)一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这一系列复杂活动来完成的。其中含有传入、传出神经的脊髓,位于人体脊柱的椎管内,而支配下肢活动的神经根部,多是从腰椎部位椎管内穿出,再到下肢肌肉内的。1954年英国人Verbiest发现,患有下肢“间歇跛行”的患者,其腰椎部位容纳脊髓的椎管有骨性的改变,椎管明显变小,压迫脊神经,因而推论下肢麻、痛与之有关,故首先提出了“腰椎管狭窄症”这一疾病名词。
此后人们做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间歇破行”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临床指征。而腰椎管狭窄应分为骨性椎管狭窄和非骨性椎管狭窄。骨性椎管狭窄又有发育性、退行性和外伤性之分;非骨性椎管狭窄原因更多,如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通常我们所说的,则主要指发育性和退行性骨性椎管狭窄。有入统计,腰椎管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腰4、5,腰5,腰3、4间隙,50岁以上患病者占总患病人数的75.4%,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容易出现腰椎退行性变,而使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而导致椎管狭窄。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椎管的狭窄会出现下肢的麻、痛呢?现在认为与三种因素有关。
第一,压迫因素。当狭窄造成神经根压迫时,可产生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实验表明:平均6.7千帕的力压迫神经2小时,不会引起神经的电生理变化,当压力从10千帕增加至13干帕时,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逐渐减弱,当压力增到26干帕时,神经传导功能迅速减弱。在同等压迫强度下,压迫时间越长,神经功能损害越重。在人体站立或行走时,由于腰椎需伸直甚至后伸,其椎管容积比屈曲位时缩小约4倍,致使硬脊膜囊内压力增高,所以会出现体位变化而症状时有时无。但是,压迫可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却不能单独引起疼痛,也就是说,下肢痛还有其他因素。
第二,血循环障碍。人们通过对马尾神经压迫模型的观察发现;随压力的增高,逐渐出现局部营养神经的静、动脉血流的减少、消失,造成神经部分缺血,功能损伤。所以,腰椎椎管狭窄症存在着血供不足,但随体位改变,压力的变化,而使神经充血、缺血呈间歇性变化。
, 百拇医药
第三,炎性刺激。当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营养神经的静脉血流受阻,引起充血和水肿,出现炎性反应,释放缓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E、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疼痛和刺激。由于体位发生变化,压迫呈间歇性,营养神经的血管呈充血、缺血样间歇变化,炎症介质间歇释放,故间歇出现麻、痛现象。了解了上述发病机理,我们就可以容易地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功能的减退,会出现某些退行性的改变,当出现椎管的相对狭窄后,就会出现下肢的“间歇跛行”。
因此,老年人要经常、适当地做一些腰背肌力的练习,保持腰椎的稳定性,减少退行性变的发生。应当指出,另有其他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早期也会出现“间歇破行”,但病因与此病不同。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间歇跛行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摘自, http://www.100md.com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肢出现间歇性的不适呢?我们知道。人的肢体活动是由神经来支配的,其神经的反射途径(神经反射弧)是由:感应器(含有神经末梢的皮扶)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脊髓、大脑)一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这一系列复杂活动来完成的。其中含有传入、传出神经的脊髓,位于人体脊柱的椎管内,而支配下肢活动的神经根部,多是从腰椎部位椎管内穿出,再到下肢肌肉内的。1954年英国人Verbiest发现,患有下肢“间歇跛行”的患者,其腰椎部位容纳脊髓的椎管有骨性的改变,椎管明显变小,压迫脊神经,因而推论下肢麻、痛与之有关,故首先提出了“腰椎管狭窄症”这一疾病名词。
此后人们做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间歇破行”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临床指征。而腰椎管狭窄应分为骨性椎管狭窄和非骨性椎管狭窄。骨性椎管狭窄又有发育性、退行性和外伤性之分;非骨性椎管狭窄原因更多,如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通常我们所说的,则主要指发育性和退行性骨性椎管狭窄。有入统计,腰椎管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腰4、5,腰5,腰3、4间隙,50岁以上患病者占总患病人数的75.4%,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容易出现腰椎退行性变,而使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而导致椎管狭窄。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椎管的狭窄会出现下肢的麻、痛呢?现在认为与三种因素有关。
第一,压迫因素。当狭窄造成神经根压迫时,可产生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实验表明:平均6.7千帕的力压迫神经2小时,不会引起神经的电生理变化,当压力从10千帕增加至13干帕时,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逐渐减弱,当压力增到26干帕时,神经传导功能迅速减弱。在同等压迫强度下,压迫时间越长,神经功能损害越重。在人体站立或行走时,由于腰椎需伸直甚至后伸,其椎管容积比屈曲位时缩小约4倍,致使硬脊膜囊内压力增高,所以会出现体位变化而症状时有时无。但是,压迫可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却不能单独引起疼痛,也就是说,下肢痛还有其他因素。
第二,血循环障碍。人们通过对马尾神经压迫模型的观察发现;随压力的增高,逐渐出现局部营养神经的静、动脉血流的减少、消失,造成神经部分缺血,功能损伤。所以,腰椎椎管狭窄症存在着血供不足,但随体位改变,压力的变化,而使神经充血、缺血呈间歇性变化。
, 百拇医药
第三,炎性刺激。当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营养神经的静脉血流受阻,引起充血和水肿,出现炎性反应,释放缓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E、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疼痛和刺激。由于体位发生变化,压迫呈间歇性,营养神经的血管呈充血、缺血样间歇变化,炎症介质间歇释放,故间歇出现麻、痛现象。了解了上述发病机理,我们就可以容易地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功能的减退,会出现某些退行性的改变,当出现椎管的相对狭窄后,就会出现下肢的“间歇跛行”。
因此,老年人要经常、适当地做一些腰背肌力的练习,保持腰椎的稳定性,减少退行性变的发生。应当指出,另有其他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早期也会出现“间歇破行”,但病因与此病不同。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间歇跛行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摘自,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