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基因 > 克隆
编号:39583
克隆人类胚胎引起科学界纷争热点追踪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8日 伽玛医生
     汤民国

    最近,英国具有影响力的纳菲尔德生物伦理道德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有关通过克隆人的胚胎以培育人体组织器官,用以治疗人类疾病的学术文件,表示支持这项技术的研究。但强调只能利用流产的胎儿和捐赠的冷冻试管胚胎进行试验。以英国政府首席医疗官利亚姆·唐纳森博士领导的评价小组同意向英国政府推荐这一文件,并建议政府修改1990年颁布的有关人类受孕和胚胎法,为英国科学家在医治疾病的科研活动中克隆人的胚胎成为合法行为铺平道路。

    支持者:有助解决器官移植难题

    虽然克隆技术的科研成果对人类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令科学家苦恼的现实情况是,人体对移植的心脏、肝脏、肺、肾等器官有强烈的排斥性。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些器官的移植还未取得完全成功,科学家寄希望通过克隆人体本身的组织来解决这一难题。

    科学家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人类许多疾病,特别是先天性的缺陷是由人体的某种基因造成的,只要检查胚胎,取出有病的基因就能避免生出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也就是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未来能够保证有基因缺陷的父母能够生育出比他们健康得多的婴儿。科学家将不但能从胚胎中取出有病的基因,而且还能给胚胎注入健康的新基因。克隆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比基因技术更为先进的科学,这一技术能够解决向胚胎注射基因可能无效的问题。多利羊是科学家用另一只羊的细胞克隆而成的,而菠利羊是用多利羊的细胞克隆而成的,并向菠利的胚胎注入增加产奶量的新基因。因此,菠利羊能将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英国剑桥大学威康生物开发和癌症研究所曾预言,如果容许克隆人的胚胎,他们在3年内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培养骨髓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科学家认为,借助这种被称为试管克隆技术,他们可以在实验室通过病人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来给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搞个备份。
, http://www.100md.com
    这项克隆技术的大体过程如下:先从病人身上取出细胞,从含有脱氧核糖核酸材料的细胞中抽出细胞核;抽出的细胞核植入已被抽出细胞核的未受孕卵细胞。一旦卵细胞开始分裂以形成胚胎时,把细胞取出,放在实验室内培养。在这一阶段的细胞被称为干细胞或主子细胞,理论上能发育成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科学家相信,他们能够促使干细胞变成肌肉、神经、骨骼、血液或人体的各种器官,然后再移植到病人身上。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的开发是医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他们将能够在实验室培育大量用于人体移植的组织器官,从而解决人体器官捐赠严重短缺的问题,并能克服移植中出现的排他性,为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福音。科学家强调,克隆人的胚胎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前景十分广阔。

    反对者克:隆胚胎就是克隆人

    自克隆技术问世以来,英国社会在这一技术的伦理道德方面一直存在激烈争论。呼吁英国政府同意科学家进行这项科研的人们认为,用于医疗的克隆技术有别于用于繁殖的克隆技术,因为繁殖克隆的目的是创造整个人,是人的翻版;而用于医疗的克隆技术目的是创造早期胚胎,以获得干细胞来培育出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用来治疗烧伤、脊柱受伤以及帕金森氏、中风、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等疾病或器官移植。他们认为允许克隆人的胚胎将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 百拇医药
    反堕胎组织、亲生命组织和英国天主教会的成员反对克隆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他们对科学家仅仅为了获取特别的细胞而“牺牲”一个能长成人胚胎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他们指责这项实验的支持者试图掩饰这项工作摧残人生命的本质,因为每一个胚胎应该被视为人生命的早期形态来对待,不能容许对它亵渎。他们认为,克隆人的胚胎就是在制造另一个人,从他的身上取出一点东西后把他杀死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传统伦理道德。他们说,干细胞的获得应该通过其他办法,如开发成人干细胞技术的方法来进行,以免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感到不快。此外,这些人还担心科学家可能会被人利用从事商业性的克隆科研,以牟取暴利。

    专家小组:克隆胚胎潜在好处多

    唐纳森领导的独立专家评价小组已经准备在数星期内向英国政府提交一份有关允许进行克隆人的胚胎、培育用于人体组织移植的器官的报告。报告将指出,为这一科研开绿灯的潜在好处将远远超过在道德伦理方面存在的反对意见。但评价小组坚持不允许克隆人。英国政府打算在公众中展开辩论,以说服人们认识克隆胚胎的科研与人体克隆不是同一回事,强调培育克隆羊多利和克隆人的胚胎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此外,纳菲尔德生物伦理道德委员会将向政府建议制定胚胎捐赠者的保护措施,规定在捐赠者的同意下才能进行实验。`英国科学家在转基因农作物的科研以及保险公司对基因信息的利用方面已经遭到部分公众的强烈反对。据悉,英国独立的专家评价小组的报告一经公布必将在英国社会引起一场有关伦理道德的争论。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0年04月13日第二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