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谊林披露器官“克隆”内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2月10日
节前,科技界出了条“爆炸性”新闻: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已体外克隆出了人骨、血液、神经和皮肤等组织,接下来的工作是克隆更复杂的器官,第一批被列入克隆计划的是血管、食道和膀胱。如果顺利的话,3至5年后就可以克隆出能够应用的人体器官,以替代人体受损的器官。”长期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组织工程与开发中心主任曹谊林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严肃地指出,“克隆”人体器官至今仍是国际性难题,在目前许多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尚不可能。这位早于1992年就在国际上率先让小裸鼠身上长出“人耳”的著名科学家再次呼吁:建一个“人体配件工厂”并非一蹴而就,“克隆”概念慎炒作!
这几年被大家挂在嘴边的“克隆”到底是什么意思?曹谊林告诉记者,克隆分为“生殖性”和“治疗性”两种:前者是把体细胞的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重新组成胚胎,并将新胚胎植入母体发育出和上一辈一模一样的后代,也就是“克隆人”;后者则是“克隆器官”,就是把重新构建的胚胎继续体外培养发育,直到获得“全能选手”型的干细胞并对其诱导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最后,再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把细胞变成组织或器官,这其中还要借助可降解的生物材料,让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具有形态和功能的相应组织和器官。
听听就“搞脑筋”,当前科学家要“攻克”的“克隆”难点又在哪里?曹谊林坦言,一是对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即你想培养神经细胞就能培养出神经细胞,你想要心肌细胞就是心肌细胞,“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细胞因子参与,要加哪些‘秘方’,目前科学家都还不清楚,这个难题攻克不了,克隆器官就免谈。”另外,把细胞变成组织或器官,需要以万计数的细胞的参与,可是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是很容易老化的,不能大量扩增,如果把修复组织和器官比作搭房子,作为“砖瓦”的“种子细胞”,其来源就成了问题。
“虽然目前还不能在临床上像订购汽车零件那样订购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但是科学家并非没有作为。”曹谊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另辟途径,向骨髓间质干细胞去要不易老化的“砖瓦”,以期解决种子细胞的来源问题。在组织工程技术方面,他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从无完全免疫力的小型动物(如裸鼠)过渡到有完全免疫力的高等动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软骨、骨、肌腱、皮肤和角膜等组织,并在修复动物关节软骨缺损、半月板缺损、皮肤缺损、肌腱缺损和骨缺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曹谊林认为:“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还有很高的台阶需要跨越,临床实验是否会对病人造成伤害,病人个体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会对临床应用产生哪些影响,负责的科研人员都应全面考虑。”末了,他再次严肃地指出:“科学研究是漫长而艰难的,任何好大喜功的报道只会影响科学家的声誉,乃至我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应该把克隆器官研究的真实进展告诉大众,为炒作降降温了!”
《新民晚报》, http://www.100md.com
这几年被大家挂在嘴边的“克隆”到底是什么意思?曹谊林告诉记者,克隆分为“生殖性”和“治疗性”两种:前者是把体细胞的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重新组成胚胎,并将新胚胎植入母体发育出和上一辈一模一样的后代,也就是“克隆人”;后者则是“克隆器官”,就是把重新构建的胚胎继续体外培养发育,直到获得“全能选手”型的干细胞并对其诱导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最后,再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把细胞变成组织或器官,这其中还要借助可降解的生物材料,让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具有形态和功能的相应组织和器官。
听听就“搞脑筋”,当前科学家要“攻克”的“克隆”难点又在哪里?曹谊林坦言,一是对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即你想培养神经细胞就能培养出神经细胞,你想要心肌细胞就是心肌细胞,“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细胞因子参与,要加哪些‘秘方’,目前科学家都还不清楚,这个难题攻克不了,克隆器官就免谈。”另外,把细胞变成组织或器官,需要以万计数的细胞的参与,可是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是很容易老化的,不能大量扩增,如果把修复组织和器官比作搭房子,作为“砖瓦”的“种子细胞”,其来源就成了问题。
“虽然目前还不能在临床上像订购汽车零件那样订购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但是科学家并非没有作为。”曹谊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另辟途径,向骨髓间质干细胞去要不易老化的“砖瓦”,以期解决种子细胞的来源问题。在组织工程技术方面,他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从无完全免疫力的小型动物(如裸鼠)过渡到有完全免疫力的高等动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软骨、骨、肌腱、皮肤和角膜等组织,并在修复动物关节软骨缺损、半月板缺损、皮肤缺损、肌腱缺损和骨缺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曹谊林认为:“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还有很高的台阶需要跨越,临床实验是否会对病人造成伤害,病人个体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会对临床应用产生哪些影响,负责的科研人员都应全面考虑。”末了,他再次严肃地指出:“科学研究是漫长而艰难的,任何好大喜功的报道只会影响科学家的声誉,乃至我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应该把克隆器官研究的真实进展告诉大众,为炒作降降温了!”
《新民晚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