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中医研究成绩斐然,然而在中医学术继承中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继承、弘扬不够。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认真发掘和继承。
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意识,涵盖哲、政、史、经、法、伦理、文艺、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这里仅举三点:
(一)文哲素养。古典哲学和文学溶汇于医学科学正是中医学术的一大特点。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出自《周易》。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出自《尚书》。阴阳五行渗透于医学中各个领域,形成了认识生理病理、指导预防治疗的特殊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观是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指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亦即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观体现于医学则见诸《内经》,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和养生防病,其基本思想是求得人体内外的平衡统一。
尽管古典哲学有其不完善之处,但要认真继承中医学术,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许多古典医著,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少医学知识又散见于诸子集中或文学著作(诗、词、小说)之中。所以要全面继承中医学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将提供很多便利。
, 百拇医药
古代医家如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等,他们即是医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加强文哲素养,务必“博学”、“通百家说”,“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应尽可能涉猎。
(二)仁爱观。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亦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当然,仁的经典涵义远不止于此。仁爱溶汇于医学则成为医疗道德的主体。医术合乎仁道,故称为仁术。医师是“以术仁其民”(袁枚)。孙思邈从仁爱观出发,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医德标准,为历代医家所尊崇。
关于仁与术的关系,亦即道德与艺技的关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清·袁枚在评述名医徐灵胎高尚医德时说:“德之不存,艺于何有?”这些论述对仁和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解说。今之“又红又专”观点亦与此相合。
, 百拇医药
(三)敬业精神。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与乐群并提。宋·朱熹作注解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可见业之有成,关键是要“敬”。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伤寒杂病论》巨著,反对“驰竟浮华,不固根本”、“唯名利是务”,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李时珍的“乐道遗荣”、“常眈典籍,若啖蔗饴”和吴鞠通的“嗜学不厌,研理务精”精神,都是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故能在医学上作出重大贡献。
二、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其内涵亦甚丰富。这里亦举三点:
(一)规律意识。规律意识是承认规律、尊重规律、揭示和认识规律,并加以升华成为原理、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周易》是解释事物产生、演变规律的最早的朴素的哲学著作。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启示着历代学者的规律意识,从而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内经》中含有丰富的规律意识,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等,就是承认规律、服从规律。张仲景正是有了规律意识,才能从大量热病诊治中去总结六经传变、经传于腑以及逆证、变证、合病、并病等规律。中医学术中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不同医学领域中规律的展现。史实证明,有了规律意识,才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有了探索精神,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揭示规律,开拓前进。
, 百拇医药
(二)求证观念。求证是论证规律、原理的真理性和证实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是科学求证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本着强烈的求证观念,在调查研究、亲自采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著《本草纲目》,在药物上下了“补疑正误”、“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的工夫。清·王清任热衷于科学求证,在滦州瘟死小儿甚众时,“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观之”,并三赴刑场观察尸体,向对脏腑“知之最悉”的人士“拜叩而问”,前后历四十余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在脏腑解剖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
在《本草纲目》中人参条内,李时珍引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语:“相传试人参,使二人同走,一合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这是对人参补气作用和鉴别人参真假的实验观察。上述资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药物实验研究报告。唐、宋时期能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和设对照组观察,实在令人钦佩。
求证观念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精神,是崇尚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 百拇医药
(三)创新精神。《易·大畜》称:“日新其德。”《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国创新精神最早的表述。可见创新精神很早即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基本上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的认识,“不墨守六经”,是热病学上又一次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古代学者有不少关于创新言论。朱丹溪的“持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汪廷珍的“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都是鼓励医学创新。而张仲景的“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则是对不事创新、故步自封的批判。
创新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它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包括医学事业的发展。今天,科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动力。
以上所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例证,展示了中医学术中蕴藏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向21世纪,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百拇医药
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意识,涵盖哲、政、史、经、法、伦理、文艺、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这里仅举三点:
(一)文哲素养。古典哲学和文学溶汇于医学科学正是中医学术的一大特点。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出自《周易》。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出自《尚书》。阴阳五行渗透于医学中各个领域,形成了认识生理病理、指导预防治疗的特殊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观是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指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亦即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观体现于医学则见诸《内经》,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和养生防病,其基本思想是求得人体内外的平衡统一。
尽管古典哲学有其不完善之处,但要认真继承中医学术,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许多古典医著,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少医学知识又散见于诸子集中或文学著作(诗、词、小说)之中。所以要全面继承中医学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将提供很多便利。
, 百拇医药
古代医家如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等,他们即是医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加强文哲素养,务必“博学”、“通百家说”,“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应尽可能涉猎。
(二)仁爱观。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亦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当然,仁的经典涵义远不止于此。仁爱溶汇于医学则成为医疗道德的主体。医术合乎仁道,故称为仁术。医师是“以术仁其民”(袁枚)。孙思邈从仁爱观出发,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医德标准,为历代医家所尊崇。
关于仁与术的关系,亦即道德与艺技的关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清·袁枚在评述名医徐灵胎高尚医德时说:“德之不存,艺于何有?”这些论述对仁和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解说。今之“又红又专”观点亦与此相合。
, 百拇医药
(三)敬业精神。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与乐群并提。宋·朱熹作注解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可见业之有成,关键是要“敬”。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伤寒杂病论》巨著,反对“驰竟浮华,不固根本”、“唯名利是务”,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李时珍的“乐道遗荣”、“常眈典籍,若啖蔗饴”和吴鞠通的“嗜学不厌,研理务精”精神,都是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故能在医学上作出重大贡献。
二、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其内涵亦甚丰富。这里亦举三点:
(一)规律意识。规律意识是承认规律、尊重规律、揭示和认识规律,并加以升华成为原理、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周易》是解释事物产生、演变规律的最早的朴素的哲学著作。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启示着历代学者的规律意识,从而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内经》中含有丰富的规律意识,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等,就是承认规律、服从规律。张仲景正是有了规律意识,才能从大量热病诊治中去总结六经传变、经传于腑以及逆证、变证、合病、并病等规律。中医学术中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不同医学领域中规律的展现。史实证明,有了规律意识,才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有了探索精神,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揭示规律,开拓前进。
, 百拇医药
(二)求证观念。求证是论证规律、原理的真理性和证实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是科学求证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本着强烈的求证观念,在调查研究、亲自采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著《本草纲目》,在药物上下了“补疑正误”、“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的工夫。清·王清任热衷于科学求证,在滦州瘟死小儿甚众时,“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观之”,并三赴刑场观察尸体,向对脏腑“知之最悉”的人士“拜叩而问”,前后历四十余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在脏腑解剖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
在《本草纲目》中人参条内,李时珍引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语:“相传试人参,使二人同走,一合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这是对人参补气作用和鉴别人参真假的实验观察。上述资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药物实验研究报告。唐、宋时期能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和设对照组观察,实在令人钦佩。
求证观念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精神,是崇尚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 百拇医药
(三)创新精神。《易·大畜》称:“日新其德。”《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国创新精神最早的表述。可见创新精神很早即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基本上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的认识,“不墨守六经”,是热病学上又一次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古代学者有不少关于创新言论。朱丹溪的“持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汪廷珍的“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都是鼓励医学创新。而张仲景的“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则是对不事创新、故步自封的批判。
创新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它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包括医学事业的发展。今天,科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动力。
以上所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例证,展示了中医学术中蕴藏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向21世纪,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