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生首务为『养静』
《中国医药报》 燕国材
《老老恒言·燕居》中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的观点,很值得人们注意与体味。
为什么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静”呢?该篇引述《内经》的两句话来加以回答与说明:“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在古人看来,“阴”主静,具有抑制、消极、退守、柔弱、阴性等特性;“阳”主动,具有兴奋、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养静所以养阴”,可以使人保护精力,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怎样养静呢?
一是要辩证地处理静与动的关系。一方面,静不排斥动,养静“正为动时择动之用”。文章还讲一步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这“用”即是动,“心用”即是心动,意思是心不可不动,适当的心动也是“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动中也蕴含有静的因素,即所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二是要“用时戒杂”、“志定凝神”,这是对“不妄动”的说明。文章中写道:“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一个人在用心时不能杂乱无章,否则就容易劳累,有损健康,如果专一地从事某一种活动,专注地探索某一种事物,那么,他就不会感到劳累——“虽用不劳”。归根到底,“专”有助于养静,而“杂”则沦为“妄动”,以致破坏人们心境的宁静。
三是忌怒。该文认为:“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个看法与《内经》是一脉相承的,即“怒动于心则肝应之”,故“怒伤肝”,其主要变化为肝气郁结逆乱,发怒时可抑制正常的思维活动,以致出现急躁激动、神思烦乱等情况,一句话,发怒破坏养静,必然对健康不利。那怎样才能止怒呢?文章特别指出:“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这是以理智克制情欲的方法,不仅对老年人有用,对青装年也是完全可用的。
概括地说,养生之“静”可以一分为二:一日外静,即环境静。就是一个人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场所都要尽可能保持安静,以便“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从隐子·安处》)”二日内静,即心境静。上述《老老恒言》所说的养静,指的就是心境静。我国古代医学家亦多讲心静,因而主张薄嗜欲、戒喜怒、勿忧愁、少思虑、绝烦躁。其实,外静与内静是相互影响的,就是说,环境静有助于保持心境静,环境乱也会使人的心境乱,反之亦然。总之,一个人既要善于安排自己所处的环境,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情,并使二者和谐地保持宁静一致的气氛。(2000.11.26), 百拇医药
《老老恒言·燕居》中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的观点,很值得人们注意与体味。
为什么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静”呢?该篇引述《内经》的两句话来加以回答与说明:“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在古人看来,“阴”主静,具有抑制、消极、退守、柔弱、阴性等特性;“阳”主动,具有兴奋、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养静所以养阴”,可以使人保护精力,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怎样养静呢?
一是要辩证地处理静与动的关系。一方面,静不排斥动,养静“正为动时择动之用”。文章还讲一步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这“用”即是动,“心用”即是心动,意思是心不可不动,适当的心动也是“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动中也蕴含有静的因素,即所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二是要“用时戒杂”、“志定凝神”,这是对“不妄动”的说明。文章中写道:“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一个人在用心时不能杂乱无章,否则就容易劳累,有损健康,如果专一地从事某一种活动,专注地探索某一种事物,那么,他就不会感到劳累——“虽用不劳”。归根到底,“专”有助于养静,而“杂”则沦为“妄动”,以致破坏人们心境的宁静。
三是忌怒。该文认为:“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个看法与《内经》是一脉相承的,即“怒动于心则肝应之”,故“怒伤肝”,其主要变化为肝气郁结逆乱,发怒时可抑制正常的思维活动,以致出现急躁激动、神思烦乱等情况,一句话,发怒破坏养静,必然对健康不利。那怎样才能止怒呢?文章特别指出:“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这是以理智克制情欲的方法,不仅对老年人有用,对青装年也是完全可用的。
概括地说,养生之“静”可以一分为二:一日外静,即环境静。就是一个人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场所都要尽可能保持安静,以便“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从隐子·安处》)”二日内静,即心境静。上述《老老恒言》所说的养静,指的就是心境静。我国古代医学家亦多讲心静,因而主张薄嗜欲、戒喜怒、勿忧愁、少思虑、绝烦躁。其实,外静与内静是相互影响的,就是说,环境静有助于保持心境静,环境乱也会使人的心境乱,反之亦然。总之,一个人既要善于安排自己所处的环境,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情,并使二者和谐地保持宁静一致的气氛。(2000.11.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