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编号:6094
中医与文化中的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01年2月28日 中国医药博览
     《中国医药报》胡章华

    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先进性包括: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内在的科学原理。

    中医药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医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以往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由众多的医家进行了理论总结。如《黄帝内经》奠定了医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和理论;《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些系统理论,两千多年来直至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长期的医疗实践,丰富的临床经验,又使得中医药的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建立于实践之上,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中医药理论,显然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而是坚实地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一门自然科学。

    古代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从常见的五种物质性质概括出来的观念,即“五行”。世界由五种物质元素所构成,这无疑是唯物论思想。五行学说还说明世界统一有序的普遍联系,即运用五行的观念把自然界和社会人事各方面都分为五种性质,取类比象地分为五大楼。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即用来阐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 百拇医药
    元气论(气一元论)是先秦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自然最基本的物质单位。老子认道是混沌未分的元气,而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管子》提出道即是“精气”。《管子·内业篇》说:“凡物之精,比(集聚)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故此气也”,“精者,气之精也”。《庄子·知北游》也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气(元气)学说被引入医学,用以阐明人体生命的发生、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养生和预防思想。

    古代哲学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医药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中药、方剂、养生、预防等学说。由于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脏象、经络是以古代哲学进行的理论阐释,医学与哲学便交融为一体,故事个中医药体系都渗透和充斥着古代哲学思想。在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既是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在中医药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医药学蕴含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新三论)等现代一般科学原理的萌芽。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等,不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物质特性,而抽象地从功能、信息、系统性这些共同属性上来研究一切控制系统的原理,与中医药学在直观基础上,从宏观角度阐述生命和疾病本质的方法,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如脏象学说的“以象论脏”,辨证学中的“审证求因”,即通过审查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反映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从输出与输入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以探求病因的这种理论及方法,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相反相成观点与反馈原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与平衡原理;治疗学与迭加原则、分流原理等,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辨证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类方法,与控制的同构原理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吻合。

    中医药学在五脏与五官、五行学说、四诊、辨证论治等多个方面,与信息论方法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不需要对事物的整体结构进行解剖分析,而以信息的流程加以综合考察。中医药学对自然与人体、生理与心理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病因病机、治疗法则、药物方剂等认识,无不贯穿着系统论的思想及方法,具备着系统论的雏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