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长提出科技原始创新规律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13日
中新网 讯(记者孙海东)诺贝尔奖设立百年来,共有近500位科学家领走了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其中仅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等7个机构每家获奖都在10人次以上,占了获奖总数的22%。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为何如此地集中?其中可有规律可循?记者今天获悉,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近日撰文,专门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来获奖情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
科学中心为何移向美国
从1901年至19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多集中在德、法、英等国家,这三国共获奖34次,表明当时世界的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从1951年起至1979年,科学中心已完成了向美国的全面转移,1951年至1975年,美国人获奖75次,德、法、英三国获奖42次。1976年至1999年间,美国人获奖达到95次,而德、法、英三国获奖次数已远远落后于美国,仅有25次。
, http://www.100md.com
路甬祥在分析这一过程时提出,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充裕的经费,优越的研究条件;吸引和凝聚世界优秀创新人才;相应的文化与环境氛围。
获奖者为何高度集中
从1901年至1999年,全球共有来自185个机构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20%的机构获得3人次以上奖励,占获奖总人次的69%;12.4%的机构获得5人次以上奖励,占总人次的46%;4%的机构获得10人次以上的奖励,占了获奖总人次的22%。
路甬祥认为,获奖机构的集中度相当高,证明创新氛围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创新氛围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优秀科技人才的大量聚集形成的以高知识密集度和高目标创新活动为特点的环境;二是为优秀科技人才所提供的跨学科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
, 百拇医药 路甬祥说,世界著名研究团体都非常重视领导人的选择,如贝尔实验室的历届领导者都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使贝尔实验室在不同时期都作出了辉煌的成就,始终保持创新活力。自1925年贝尔实验室建立至今,取得的专利数已超过26500个,平均每天1项以上。在实验室建立的75年中,有11项诺贝尔获奖者的获奖工作是在这里完成的。
中青年是科学家创造高峰期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25岁至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岁;化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25岁至50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岁;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30岁至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38.9岁。这一统计结果表明,科学家的创造高峰期一般在25岁至50岁之间。路甬祥说,中青年始终是取得创新成就的峰值年龄。
, http://www.100md.com
中国科学界应关注10大问题
路甬祥说,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研工作大多仍属于跟踪方式。如果不改变这一状态,不但难以改变对世界科学技术贡献过少的局面,也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国社会面临新世纪严峻挑战和民族复兴的形势和需求。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从中认识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将会有启示。
为此,路甬祥提出10个问题请科学界关注:
一、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二、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 百拇医药
三、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五、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六、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七、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八、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九、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十、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http://www.100md.com
科学中心为何移向美国
从1901年至19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多集中在德、法、英等国家,这三国共获奖34次,表明当时世界的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从1951年起至1979年,科学中心已完成了向美国的全面转移,1951年至1975年,美国人获奖75次,德、法、英三国获奖42次。1976年至1999年间,美国人获奖达到95次,而德、法、英三国获奖次数已远远落后于美国,仅有25次。
, http://www.100md.com
路甬祥在分析这一过程时提出,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充裕的经费,优越的研究条件;吸引和凝聚世界优秀创新人才;相应的文化与环境氛围。
获奖者为何高度集中
从1901年至1999年,全球共有来自185个机构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20%的机构获得3人次以上奖励,占获奖总人次的69%;12.4%的机构获得5人次以上奖励,占总人次的46%;4%的机构获得10人次以上的奖励,占了获奖总人次的22%。
路甬祥认为,获奖机构的集中度相当高,证明创新氛围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创新氛围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优秀科技人才的大量聚集形成的以高知识密集度和高目标创新活动为特点的环境;二是为优秀科技人才所提供的跨学科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
, 百拇医药 路甬祥说,世界著名研究团体都非常重视领导人的选择,如贝尔实验室的历届领导者都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使贝尔实验室在不同时期都作出了辉煌的成就,始终保持创新活力。自1925年贝尔实验室建立至今,取得的专利数已超过26500个,平均每天1项以上。在实验室建立的75年中,有11项诺贝尔获奖者的获奖工作是在这里完成的。
中青年是科学家创造高峰期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25岁至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岁;化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25岁至50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岁;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约在30岁至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38.9岁。这一统计结果表明,科学家的创造高峰期一般在25岁至50岁之间。路甬祥说,中青年始终是取得创新成就的峰值年龄。
, http://www.100md.com
中国科学界应关注10大问题
路甬祥说,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研工作大多仍属于跟踪方式。如果不改变这一状态,不但难以改变对世界科学技术贡献过少的局面,也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国社会面临新世纪严峻挑战和民族复兴的形势和需求。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从中认识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将会有启示。
为此,路甬祥提出10个问题请科学界关注:
一、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二、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 百拇医药
三、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五、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六、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七、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八、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九、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十、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