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蟑螂挑战艾滋病等顽症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17日
新华网昆明3月14日电(记者杨跃萍)蟑螂,一种繁殖能力极强,一不小心就会占领人类居室里各角落、令人肉麻的害虫,却也可以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蟑螂中的有效成分,以开发更多的新药。
云南大理医学院药学系主任李树楠教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蟑螂的药用价值。蟑螂中含有黄曲霉素、白曲霉素等数十种有害物质和含量仅万分之一的特殊过敏物质,经过艰苦的工作李教授和他的助手在蟑螂中发现了三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并成功地将这三种化合物提取出来。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项人体外细胞试验报告表明,李教授从蟑螂里提取的氨基酸与粘多糖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主持这项试验的贲昆龙研究员说,在合胞体试验中这种化合物对艾滋病病毒的治疗指数4264,为目前美国采用的抗艾滋病毒典型药物AZT治疗指数的1/10左右。
据贲昆龙介绍,AZT毒副作用较大,易引起人体贫血。而从蟑螂中提取的抗艾滋药物目前没有发现毒副作用,但对其研究还有待进行临床试验。目前,这种化合物制剂正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
李树楠教授坦承,他研究蟑螂是受到了民间习俗的启发。世居云南大理的白族,有用蟑螂外用治疗恶疮的习俗,效果颇佳。
14年前李教授就利用在从蟑螂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活性成分--表皮生长因子,研制成功治疗外伤创面的新药“康复新滴剂”。1985年,医务工作者给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受伤的121位伤员使用了这种药。这些伤员绝大多数是全身多处伤,最多的一位身上有28个伤口,有的伤员肌腱外露,有的骨外露,其中大多数又是合并战伤贫血者。所有这些伤员在使用这种药后,最早2天、最晚68天消除了创面。这种药现由昆明一家制药厂生产,每年可为药厂带来数百万元的利润。
李教授在蟑螂中发现的第二种活性物质是氨基酸与糖的化合物,经临床研究以这种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大理医学院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生产这种注射液。
摘自<新华网>, 百拇医药
云南大理医学院药学系主任李树楠教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蟑螂的药用价值。蟑螂中含有黄曲霉素、白曲霉素等数十种有害物质和含量仅万分之一的特殊过敏物质,经过艰苦的工作李教授和他的助手在蟑螂中发现了三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并成功地将这三种化合物提取出来。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项人体外细胞试验报告表明,李教授从蟑螂里提取的氨基酸与粘多糖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主持这项试验的贲昆龙研究员说,在合胞体试验中这种化合物对艾滋病病毒的治疗指数4264,为目前美国采用的抗艾滋病毒典型药物AZT治疗指数的1/10左右。
据贲昆龙介绍,AZT毒副作用较大,易引起人体贫血。而从蟑螂中提取的抗艾滋药物目前没有发现毒副作用,但对其研究还有待进行临床试验。目前,这种化合物制剂正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
李树楠教授坦承,他研究蟑螂是受到了民间习俗的启发。世居云南大理的白族,有用蟑螂外用治疗恶疮的习俗,效果颇佳。
14年前李教授就利用在从蟑螂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活性成分--表皮生长因子,研制成功治疗外伤创面的新药“康复新滴剂”。1985年,医务工作者给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受伤的121位伤员使用了这种药。这些伤员绝大多数是全身多处伤,最多的一位身上有28个伤口,有的伤员肌腱外露,有的骨外露,其中大多数又是合并战伤贫血者。所有这些伤员在使用这种药后,最早2天、最晚68天消除了创面。这种药现由昆明一家制药厂生产,每年可为药厂带来数百万元的利润。
李教授在蟑螂中发现的第二种活性物质是氨基酸与糖的化合物,经临床研究以这种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大理医学院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生产这种注射液。
摘自<新华网>,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疾病与性 > 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