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临床应用 > 正文
编号:69387
苦夏还须从暑治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苦夏”是一种常见的暑热证。这种似病非病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体弱多病者和中年脑力劳动者身上,其表现为,一进入夏季,就感到浑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精力不集中、心烦不安等,到秋日暑衰,各种不适便不药而愈,饮食和精力亦恢复正常。

    “苦夏”是由于天热,居于其间的人汗出不止,体内水盐失去平衡,故见体乏无力;又由于天热,体内的热能需不断随汗发泄,出汗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所容纳的血液相对多一些,便使胃肠黏膜血管中的血量相对减少,胃液分泌亦随之减少,故影响食欲;反之,进食过少又会导致体乏和脑内营养不足而见精力不集中。

    中医认为,“苦夏”者多因正气较弱,无力抵御外来暑气的侵袭。暑气入体,清气不升而见头晕、精力不集中;浊气不降而见食少、体乏无力。所以,预防“苦夏”应从防治暑气为主。要预防暑气侵袭,工作和居住地应采取防暑降温措施,还要合理安排作息。

    服用中药是降暑的有效措施。一般可用:荷叶、薄荷、麦冬、桔梗、甘草各10克,滑石20克,隔日煎服一剂;有条件者,可常用鲜荷叶煮粥服;多吃藕、荸荠、梨、菠萝等食物; 常有气短或汗出过多者,可用西洋参10克、桔梗6克泡水服;表现严重,食欲极差者,可自制四顺饼调治:取神曲、麦芽、草蔻仁、生姜各200克,烘干,碾末过筛,连麸麦粉500克,炒微黄勿使焦。将药粉和面粉兑和加水制成饼状,再烘干备用。每次15克,每日2次,细嚼,淡盐水送下。此方出自《养老奉亲书》,专治生冷不节、暑湿伤脾而致的胸腹胀闷、身重体倦。

    另外,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分劳作,也对治疗有益。 (陈芸)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