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危害
血浆脂质包括中性脂肪、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在生命细胞基础代谢中,脂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参与能量储存和利用、细胞膜构成、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的合成,或作为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等。
通常所谓的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脂质必须与血浆中特殊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例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等)方可在血液中转运并进入细胞。
因此,血脂的增减也就是脂蛋白的增高或降低。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当血浆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时,即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然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91mmol/L)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高脂血症”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疾患或某些药物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后者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调整血脂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进程,并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在美国、欧洲和我国,均开展了针对专业人员、病人和公众防治血脂异常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血脂异常及其危害性的知晓率,建议减少饮食脂肪的摄入量以降低人群血脂的平均水平,以及在危险人群中积极推行长期、合理的降脂治疗,并力求通过指导合理选择用药而达到降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在现有药物中,主要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有他汀类,如全球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来适可”,此类药物还有中等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主要针对甘油三酯的有贝特类和烟酸类,这类药物亦可提升高密度酯蛋白并有一定的降胆固醇作用。, 百拇医药(江智文)
通常所谓的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脂质必须与血浆中特殊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例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等)方可在血液中转运并进入细胞。
因此,血脂的增减也就是脂蛋白的增高或降低。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当血浆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时,即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然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91mmol/L)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高脂血症”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疾患或某些药物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后者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调整血脂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进程,并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在美国、欧洲和我国,均开展了针对专业人员、病人和公众防治血脂异常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血脂异常及其危害性的知晓率,建议减少饮食脂肪的摄入量以降低人群血脂的平均水平,以及在危险人群中积极推行长期、合理的降脂治疗,并力求通过指导合理选择用药而达到降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在现有药物中,主要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有他汀类,如全球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来适可”,此类药物还有中等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主要针对甘油三酯的有贝特类和烟酸类,这类药物亦可提升高密度酯蛋白并有一定的降胆固醇作用。, 百拇医药(江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