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相关信息
编号:72044
激荡的中医百年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2月25日 光明网
     二十世纪是中医药学永远值得纪念的世纪。这是中医药学转型、新变、发展的百年,其历程令人悲怆激越。前50年在逆境中抗争自奋,后50年在颓势中崛起,在求新中走向辉煌。

    十九世纪末,西学东渐,刚刚传入的西学和西医,一开始就没能成为中医药学的合作伙伴,却使中医面临挑战,二者互相阻抗和拒斥。

    这是不同文化交汇时,在冲突与适合过程中开始接受的前声。清末民初,维新派一些思想家,曾把宣传西医与变法维新联系在一起,视中医为末技;在五四时代的科玄论战中,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者,也曾视传统医学为庸医疲药,如康广仁、吴汝纶等人均有废弃中医之论。

    以后又从学人议论演为官方议案。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极力主张废弃中医药,当即遭到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竟通过余岩等“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引起全国中医药同业人士纷纷罢工停业抗议,该案被迫取消。废止中医的议案标志中医药学陷入了危机。危机激发了中医界的奋起抗争,围绕存废问题还有不同题目的争锋论战。论战中,增强了中医药同道的学术自立意识,激励了他们的实践和求新精神。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药虽然经受了疾风暴雨的考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医药已日趋式微,更谈不上学术发展。
, 百拇医药
    新中国建立以后,时移势转,政府力挽前代之蔽,克成善举,中医药学在回黄转绿中以勃然生机高拨振兴。至为关键的是,三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的高度审视中医药学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9月7日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年6月3日为中医药界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1982年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21条,明确指出: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是对中医药的学术肯定,也是国际上对传统医学施以法律保护的首举。

    建国50年来,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国各省、市、县的中医院已形成了医疗网络,中医药在卫生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二是中医药教育从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变。早在1956年就开始成立中医学院,1978年以后中医药教育开始了研究生学制以及7年制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并配合师带徒形式传播授艺,50年来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三是学术繁荣、科技进步。广大中医药学人以继承为本,创新为务,通过中医药期刊和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在古典医籍管理方面,校勘、注释、辑复、影印出版了大量古医书,同时编纂了《中华本草》等现代大型中医药丛书、类书,呈现了盛世修典的兴旺景象。临床方面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创建了中医药实验研究体系,通过实验阐明治疗机理,研制了青蒿素等多种新药,标志着中医经验医学时代的结束并步入了实验医学的新时代。四是中西医结合的崛起和学术创新。自50年代开展的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创新注入生机,使中医融进了新方法、新技术,既为中医药的发展起到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中介作用,又实现中西医二者的综合创新,涌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多脏器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针刺麻醉,小夹板治疗骨折等诸多成果。五是中医药学阔步走向世界,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中医以多种形式对外医疗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建立了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现已为国外培养了1万2千名针灸人才,在华的中医药外国留学生,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医药的留学生的数量,为自然科学各类学科的首位。

    一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从分析复归到综合,其发展趋势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这一趋势和中医药学的理论正相契合,表明中医药学大有前途,人们也以此期待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回顾百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概括地说,20世纪的中医学,在继承和创新方面从拯衰起弊到成就卓著,在学术上不仅开拓了新领域,进行了方法的探索和资料积累,也成长了一大批新型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学将以坚实的步伐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步入21世纪。, 百拇医药(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