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证治
编号:72317
中医药:你的传奇有谁懂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23日 精品
云龙公园/徐州
    

    三根手指搭出了喜脉;

    一丸“八宝”起死回生;

    秘室里配出最后一味药;……

    看到上面的片段,很多人都知道它们出自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这部创下央视平均收视率最高记录的电视剧集,为中医药文化蒙上了传奇色彩。而同时,在惊诧于中医药神秘与神奇的那一刻,我们突然发现,今天的我们离传统文化已经很远了!

    中药现代化,是扬弃还是西化?

    与其他传统文化的遭遇相同,中医药在现代化的冲撞下已经是优劣参半。我们不知道,这滋味究竟是苦涩,还是酸楚;我们不知道,付出的这一切究竟是发展的代价,还是惨痛的教训;我们不知道,这痛苦究竟是再生的洗礼,还是人为的破坏。
, 百拇医药
    鹤年堂是一家老字号。同仁堂以成药闻名,鹤年堂的饮片却是出了名的。解放前,北京四大名医都指定到鹤年堂抓药。可惜,随着广安大街的扩建,老店已荡然无存。老人们说,鹤年堂的药材地道。比如,沉香以沉入水底为佳,进药时,都倒在水里,不沉的不选。饮片加工得精致。“半夏不见边,木通飞上天,陈皮一条线,枳壳赛纽襻”,就是形容过去药行刀工的。北京卫生学校的梁大哲老师告诉记者,今天,将药材加工成饮片都不再是手工了,机器精密度不够,加工出来的饮片也没有那么讲究了。

    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教授周耀庭先生却认为,手工制作变成机械化生产是必然。他举例说:“中医开的方子多是复方,少则六七味,多则十几味,甚至二三十味。原来抓药时,药店用小戥子称了,一味药一个包,一人抓药,一人审核。现在,到中医院药房去看,都混在一起。没办法,病人太多。可我们的老传统在国外却保留下来了。像泰国仍然是分成小包,因为看中医贵,病人少。”

    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医药的时代。然而,中药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仅百分之三点多。于是,有人怀疑,中药是否真像外国人所说“不科学”;有人提出,中药必须走现代化产业化道路。
, 百拇医药
    焦老对记者说,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过去,统称为中国医学。现在,什么叫 “中药”还有争议。他认为,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才能叫中药。中药几千年积累的经验,不能因为理论听不懂就认为不科学。

    国外,要求药的有效成分、含量都要讲清楚。然而,对中药来说,1+1并不等于2。中医治病,都是复方,每一种药的单体成分就有几十种、上百种,其有效成分是什么一时还无法解释。

    最近有研究者证明,几味药在一起煎煮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成分。有些药疗效肯定了,一提纯反而无效了。有效成分确定不了,就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焦老打比方说,人参的叶和茎所含的人参皂甙比人参本身还多,如果根据成分论,我们吃人参叶就行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开始有关中药成分的研究,可直至今日,还是没有从药的成分上取得大的突破。现在,他们又转而研究复方。我们为什么不吸取他们的教训呢!
, 百拇医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治病还是要以复方为主体。因此,专家认为,中药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在目前的阶段,还不应单方面全搞唯成分的产业化。

    秘室里配出的药是不传还是失传

    《大宅门》里几分真、几分假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老字号药店兴衰史的兴趣。然而,目前老字号的掌故却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专家们才了解。与中医药秘方一样,我们不知道,再不发掘整理还能留下多少。

    秘方配药,并不完全是文艺作品的艺术夸张。专家们告诉记者,中药行的秘诀就像一层窗户纸,往往就在一两味药之间,或是在一道简单的工艺上。像云南白药,公认治疗跌打损伤的止血名药,是国家级保护药物。大家都知道里面一定有三七,但究竟还有其他什么成分,怎么配伍的,没人能知道,因此无法仿制。即使勉强仿制,也无真药的疗效。

    过去,北京西四有个“进德堂”,经营几辈子了,不卖别的药,专治小孩抽风,药效特别好。公私合营时,他们将药方献给了国家。原来,这药要用全蝎。做的时候,将活蝎按比例倒入装有其他药粉的大笸箩,用大木头将蝎子杵死并砸成泥,再捏制成丸。不这样做,效果就达不到。
, 百拇医药
    有些药,即便成分都告诉你,你也做不出。为什么?这就是工艺。熬药的火候怎么掌握,什么时候对什么药,都在老药工的脑子里。比如同仁堂治疗昏迷、高烧的安宫牛黄丸。药方是宋代的,许多药店都在做,但就数同仁堂的出名,而且绝对是名不虚传。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也有类似的故事。据说,店里原来炒朱砂用铜锅铁铲,制出的药效果不佳,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位老师傅说,炒朱砂要用金铲银锅药效才能出来。如此一改,果然灵验。

    北京卫生学校的梁大哲老师说,就在十几年前,他还亲眼看到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中医开方子“留一手”,中医抓的药,有一两味是方子上没有的。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这些严重阻碍着中医药的发展。因为,“不传”就意味着“失传”。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缺乏;另一方面,有些偏方有效果,却因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不通,而得不到重视,甚至被看作迷信,打击了老中医的积极性。

, 百拇医药     耄耋之年的中国中医药学会著名专家焦树德教授对此充满忧虑。他说:我们丢失得太多了,再不整理,就会面目全非。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个手指走天下,是先进还是落后?

    “《大宅门》反映出中医的脉学,可惜现在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了。在没有做化验、不了解病人的情况下,现在谁一搭脉就敢说是喜脉!”焦老说,“现在,中医对脉学不够重视,甚至连县级中医院都配备了CT。离开这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中医就不能看病了。我们支持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有了先进的仪器应该使用,但我们还是要下功夫,学好望、闻、问、切,不能只依赖仪器。”

    周先生指出,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一直很响亮,但究竟怎样现代化,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片面强调使用西医的仪器、勉强地引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中医,那不叫现代化。有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三个手指头走遍天下,检查方法太落后。实际上,中医看起来落后,落后当中却有先进。其高明正是通过简单的检查方法,抓住疾病的本质;而西医一旦离开现代化的检查设备,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就无法诊治。

    周先生认为,我们借助西医的检查优势为我们服务是对的,但这不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是用先进的尖端技术、高科技仪器来阐明中医理论的原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现在还解释不了的中医理论。做到这一点,国际上的交流更方便了,中医也更容易使人接受与理解。

    在周先生看来,未来中医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必将齐头并进。西医要发展;中医也要长期发展,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不发掘不行,包括中医理论本身也还要发展;中西医结合则将发展到高级水平,出现“新医药学”。不像现在,一个病来两套诊断,西医用西医的药,中医用中医的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将中西医理论与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将来,三种医学同时存在,而占主导地位的将是“新医药学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