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刍议
一、走中医现代化之路要坚定不移 多年来,对中医发展问题的讨论,较集中的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是保持传统中医模式。有人说中西医结合搞了几十年,虽有成效但难以深入。中医是一个独特的医学系统,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医学应按原样继承下去。否则,中医将失去传统特色,中不中、西不西,就无所谓中医了。另一种观点是中医科学化,如提倡用现代科学仪器改变和充实中医的诊治方法;搞中西医结合,接受现代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我所用等。西医的诊病方法中医也可利用,且病人已不同于过去,往往以现代医学之诊断要求中医说明和诊治疾病。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较之保持传统中医模式显然具有战略意义。在当今科技时代,应多学科、多领域地研究中医药学传统的独特理论及良好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学经过实验科学的论证,成为严密的科学体系,使临床的诊治具有客观指标,疗效更加显著并能经得起重复,可推广应用。中医模式只有如此,传统医学才能走向世界。纵观祖国医学、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总是吸取同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和发展自己。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也是吸取了古代的天文、数学、哲学、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吗?近代医学也是这样,如有了显微镜技术的革新并应用于医学,才有细胞病理学的诞生,从而使西医的诊疗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可见,中医发展必须利用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大胆进行诊疗技术的改进和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如对“四诊”问题应加速实现客观化,以利于在概括各种中医证型的脉证特点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归纳其生理病理改变和功能代谢的规律性;大力改革中医的治疗办法和技术操作,重点要改革对某些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办法等。同时,中医要走向世界,还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其理论体系与治疗原理,与国际接轨。
, http://www.100md.com
二、尽力克服阻碍中医发展的不利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中西医学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方面要求中医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也要求西医吸收中医的合理内核,以求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但中医的发展在不少地方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中医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器材得不到保证;中医界一些人士不敢否定自己的短处,在中医理论整理上,缺乏创新精神,也有人存在一定的盲目排外情绪,不愿意吸收现代医学之长处。在中医的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不适应中医临床应用性强的特点,后继乏学现象甚于后继乏人;中医临床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特色,许多中医院中药的使用率在下降,出现滥用西药现象等等。上述现象若不努力克服,就会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三、发挥中药优势,实现三大突破 中医中药不可分割,如果能实现以下三个突破,势必能大大加快传统医学的发展。
1.中药标准化的突破。
, http://www.100md.com
现在还存在出售霉烂药品现象,市场上假药时有发现,同名异物现象颇多,不少中药材质量低劣等,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药缺乏标准化。中药一旦缺乏标准化(真实性、纯度、优良度),中成药制剂的标准化就失去了基础,质量也不能提高。目前我国许多检测手段已经具备,应该迅速把中药标准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快建立中药系列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对中药的资源、收购、运输、炮制、贮存等各环节实现有效控制,确保中药质量。
2.中药剂型改革的突破。
几千年来,中医治疗手段中,一直崇尚“汤剂”优先,便于服用的丸、散、膏、丹等没有广泛应用。汤剂虽有可灵活组方、易于吸收、起效较快的优点,但其煎煮费时,味苦量大,在如今快生活节奏中难以适应人们的要求。虽然目前中药在剂型上已比古代丰富得多,如有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喷雾剂等,但在群众中还未普及,而且,在中药生产上有一种倾向,即以西药模式制备中药,看似先进,实际上不少药物制剂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复合疗效难以实现。因此,在中药制剂方面应立足于中医药理论,立足于中药的单味药和复方药的药效基础作用机理,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现代手段彻底改变中药煎熬过程,增加给药途径的科技含量,使中药剂型努力达到医疗上的三效化:速效、高效、长效。
, http://www.100md.com
3.中药调剂法的突破。
现行中药调剂法与中医发展很不适应,时至今日,包括诸多大医院在内的大多数中药房里,尚未确立适应当今医疗需要的标准化、规格化的调剂设备与操作制度,而是沿用了几百年的“药柜式”设备,而且“收方抓药”习惯有很大弊病。有些药不同程度地混在一起,不便核对,既使有错,也不便更正。这样的调剂质量在造成疗效降低的同时也形成了发展中医事业的一大障碍。中药房忙、脏、乱的落后局面使人们产生了“中药落后”的观念。鉴此,古老的中药调剂法必须改革,我国应用电脑中药(定型剂)配方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已在成都研制成功,这为改革现行调剂法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议推广使用。
四、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 要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就不能闭关自守,而应走出国门。从历史上看,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隋唐的日中友好往来、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满清政府对经济、文化采取高压、闭关政策,使清代医学只停留在古典文献的整理上。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医学应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立足东方,纳汇西方。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同时让中医学走向世界,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医学的佼佼者。, 百拇医药(孙福顺)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较之保持传统中医模式显然具有战略意义。在当今科技时代,应多学科、多领域地研究中医药学传统的独特理论及良好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学经过实验科学的论证,成为严密的科学体系,使临床的诊治具有客观指标,疗效更加显著并能经得起重复,可推广应用。中医模式只有如此,传统医学才能走向世界。纵观祖国医学、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总是吸取同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和发展自己。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也是吸取了古代的天文、数学、哲学、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吗?近代医学也是这样,如有了显微镜技术的革新并应用于医学,才有细胞病理学的诞生,从而使西医的诊疗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可见,中医发展必须利用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大胆进行诊疗技术的改进和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如对“四诊”问题应加速实现客观化,以利于在概括各种中医证型的脉证特点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归纳其生理病理改变和功能代谢的规律性;大力改革中医的治疗办法和技术操作,重点要改革对某些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办法等。同时,中医要走向世界,还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其理论体系与治疗原理,与国际接轨。
, http://www.100md.com
二、尽力克服阻碍中医发展的不利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中西医学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方面要求中医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也要求西医吸收中医的合理内核,以求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但中医的发展在不少地方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中医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器材得不到保证;中医界一些人士不敢否定自己的短处,在中医理论整理上,缺乏创新精神,也有人存在一定的盲目排外情绪,不愿意吸收现代医学之长处。在中医的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不适应中医临床应用性强的特点,后继乏学现象甚于后继乏人;中医临床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特色,许多中医院中药的使用率在下降,出现滥用西药现象等等。上述现象若不努力克服,就会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三、发挥中药优势,实现三大突破 中医中药不可分割,如果能实现以下三个突破,势必能大大加快传统医学的发展。
1.中药标准化的突破。
, http://www.100md.com
现在还存在出售霉烂药品现象,市场上假药时有发现,同名异物现象颇多,不少中药材质量低劣等,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药缺乏标准化。中药一旦缺乏标准化(真实性、纯度、优良度),中成药制剂的标准化就失去了基础,质量也不能提高。目前我国许多检测手段已经具备,应该迅速把中药标准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快建立中药系列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对中药的资源、收购、运输、炮制、贮存等各环节实现有效控制,确保中药质量。
2.中药剂型改革的突破。
几千年来,中医治疗手段中,一直崇尚“汤剂”优先,便于服用的丸、散、膏、丹等没有广泛应用。汤剂虽有可灵活组方、易于吸收、起效较快的优点,但其煎煮费时,味苦量大,在如今快生活节奏中难以适应人们的要求。虽然目前中药在剂型上已比古代丰富得多,如有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喷雾剂等,但在群众中还未普及,而且,在中药生产上有一种倾向,即以西药模式制备中药,看似先进,实际上不少药物制剂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复合疗效难以实现。因此,在中药制剂方面应立足于中医药理论,立足于中药的单味药和复方药的药效基础作用机理,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现代手段彻底改变中药煎熬过程,增加给药途径的科技含量,使中药剂型努力达到医疗上的三效化:速效、高效、长效。
, http://www.100md.com
3.中药调剂法的突破。
现行中药调剂法与中医发展很不适应,时至今日,包括诸多大医院在内的大多数中药房里,尚未确立适应当今医疗需要的标准化、规格化的调剂设备与操作制度,而是沿用了几百年的“药柜式”设备,而且“收方抓药”习惯有很大弊病。有些药不同程度地混在一起,不便核对,既使有错,也不便更正。这样的调剂质量在造成疗效降低的同时也形成了发展中医事业的一大障碍。中药房忙、脏、乱的落后局面使人们产生了“中药落后”的观念。鉴此,古老的中药调剂法必须改革,我国应用电脑中药(定型剂)配方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已在成都研制成功,这为改革现行调剂法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议推广使用。
四、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 要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就不能闭关自守,而应走出国门。从历史上看,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隋唐的日中友好往来、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满清政府对经济、文化采取高压、闭关政策,使清代医学只停留在古典文献的整理上。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医学应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立足东方,纳汇西方。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同时让中医学走向世界,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医学的佼佼者。, 百拇医药(孙福顺)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