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太阳病讲义
编号:77770
太阳表郁轻证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③,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词解>

    ① 如疟状:意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并非疟疾寒热交替、定时发作。

    ② 清便欲自可:清,通圊,厕所;欲,与“尚”相通。清便欲自可,即二便尚正常。
, 百拇医药
    ③ 脉微缓:微,略微之意。脉微缓,即脉象略转和缓之意。

    ④ 阴阳俱虚:阴阳,表里也。阴阳俱虚,即表里俱虚。

    ⑤ 热色:面红赤。<释义> 太阳表证日久之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表证日久,邪气渐微,正气亦馁,正邪相争不甚,是以发热恶寒而一日数发,状如疟疾。然其不呕,则邪气未传少阳;虽热多寒少,但二便尚属正常,表明邪气未入阳明。此病程虽久,而风寒之邪仍羁于表,属表郁之轻证。

    日久邪微正馁,其转归有多种可能,原文论其三:

    一者,若脉转和缓之象,是正气来复邪气将去之征,病证欲愈。

    二者,若脉来微弱,恶寒更甚,表明表里阳气俱虚,不可更用汗吐下攻邪之法。

    三者,病人面红而身痒,是欲汗不得、阳郁不伸、邪郁不解之兆,治之宜辛温小发其汗,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
, 百拇医药
    本方为桂麻二方各取1/3量合煎,或取二方煎液各3合相混,顿服。以小剂麻黄汤辛温开泄,小剂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辛温发汗之轻剂。<临床运用>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之合方,既有开泄之功,复具调和之效。且二者用量均较原方大减,故而辛散开泄之力较弱,是发汗之轻剂。

    据33例医案统计,本方主要用治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及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病证中的皮肤瘙痒症、感冒、风疹、产后发热、疟疾、水痘等。其应用指征是:发热,恶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脉浮。(《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认为:凡病延日数较多,正气略虚,表邪未解而有面赤身痒,邪郁于表,欲汗出不得者,可用本方因势利导。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有桂枝麻黄汤证者,可用本方。

    2.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①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 http://www.100md.com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词解>

    ① 再发:二次发作。<释义>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两种转归及证治。太阳表证,以桂枝汤汗之,若遍身微汗透畅,其病当愈。而发汗不彻或太过,皆属不当。今大汗出,脉现洪大,而不见大渴、大烦、不恶寒反恶热之阳明里热证象,且发热恶寒头痛诸症未消,说明表证仍在,病证未除,宜续与桂枝汤解肌祛风,此其一也。

    其二,若服药后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一日数发,同时伴见面红身痒等,说明汗后邪微正弱,属表郁轻证。惟其寒热发作次数少于桂麻各半汤证,是正邪相争更形趋缓,邪微正馁程度更明显,治之宜辛温微发其汗,方选桂枝二麻黄一汤。
, 百拇医药
    本方桂麻各方比例为2:1,以调和营卫为主而以辛温开泄为辅,发汗之力更轻。<临床运用>

    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5/12、麻黄汤原方剂量2/9组成。其发散之力更微,而调和之力略强。

    现代临床应用范围,与桂麻各半汤相似,可参阅前节内容。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认为:有汗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无汗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①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百拇医药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词解>

    ① 无阳:阳气虚弱。<释义> 太阳邪郁兼内热轻证证治及禁例。此条属汉文兜转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置于“热多寒少”句后。以其文辞简约,应以方测证加以分析。既用桂二越一汤,而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证象,则表郁邪微可知;方用越婢,则里有郁热可测。由此可知,本证乃日久邪微,闭郁于表,且内有阳郁化热之征,机理类于大青龙汤证,然其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治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郁热。若发热恶寒诸症伴见脉微弱,则是阳气大虚,虚阳外浮,属真寒假热,宜以四逆汤辈急回其阳,断不可误用桂二越一汤。

    本方用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合方而成,且绝对剂量很轻,是微汗发散风寒而兼清郁热之代表方。<临床运用>

    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1/4、越婢汤原方1/8组成。其方解肌祛风之力略强于清宣郁热之较,类于大青龙汤,然绝对剂量极其轻微,其效力自然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 http://www.100md.com
    据9例临床病愈统计分析,本方可用于伤寒挟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功效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主要应用指征为: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关节肿痛、口渴。(《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4.发汗不彻的转归<原文> 二阳并病①,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②者,阳气怫郁③在表,当解之熏之④。若发汗不彻,不足言⑤,阳气指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⑥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词解>

    ① 二阳并病:一经病证未罢、继而出现另一经病证者,名曰并病。此之二阳并病,是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② 面色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 http://www.100md.com
    ③ 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④ 解之熏之:解之,指发汗以解表。熏之,指用药物熏蒸发汗。

    ⑤ 不足言:此处意为发汗量微,不值一提。

    ⑥ 坐:此处可解为“责之”或“归咎”。<释义> 太阳病发汗不彻的三种转归及其证治。本条宜作三段理解:

    第一段,从段首至“不恶寒”止。说明太阳病发汗不彻底,病邪渐入阳明,形成太阳与阳明病证同时并存之局面,谓之太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若持续不解,可逐渐完全过渡到阳明,出现自汗绵绵、口渴心烦、不恶寒、乃至反恶热等,是病邪悉归阳明,太阳表证已罢,治宜清泄阳明里热。

    第二段,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熏之”,申明前段所言之二阳并病的治疗原则。尽管病邪逐渐深入阳明,但在太阳表证未完全消失之际,不可轻率运用清下里热之法,误用清下,必然会导致表邪尽陷于里,而变证蜂起。此时之满面通红,多责之于余邪郁表,阳气闭遏,必伴发热恶寒脉浮等症,治当遵循先表后里之原则,予辛温发散之轻剂,小发其汗,解除在表之余邪。若汗后表解里未和者,更以清下之剂,攻泻其里热可也。

    第三段,从“若发汗不彻”至段末。承接第一段之“汗先出不彻”,论病情既未转属阳明、亦未形成并病之局。汗出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绊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馁之表郁轻证。今余邪郁表,发热恶寒自是必然之症,多见一日数发之象。邪闭阳郁,病者面色通红,脉来迟涩而有力,周身不适而心烦不知其由,“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即是对病人烦躁不知所以的具体描绘。短气者,肺气因表闭而失宣故也。似此表郁轻证,其形成原因,惟当归咎于前之发汗不彻,再与辛温发散之剂,小汗即安。,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