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与少阴心肾互为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职司水液之藏泄;小肠者,受盛之官,泌别水谷之清浊。二者相互协调,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其功能发挥之正常与否,则每与心火肾阳之强弱盛衰密切相关。
又太阳主开,统摄营卫,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大表。盖足太阳中络与督脉相贯,而诸阳皆统于督脉,故太阳为诸阳主气是也。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期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是故外感多起于太阳。太阳受邪,营卫失调,每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脉浮为其基本病理特征。临床上因感邪性质迥异、程度不一,更因人体禀赋阴阳强弱有别,而呈现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等不同的发病类型。
六经辨证体系所论之太阳病,主要以外感风寒类邪气伤人所致病证伤寒、中风为其基本类型。在这两大类型基础上,以大量篇幅讨论基本病证之兼夹、误治失治之补救、病证相类而异的鉴别、病证的转归预后等具体临床问题,内容丰富,颇切实用。为便于理解掌握,一般习惯以本证、兼证、变证、类证等概念,分别指代基本病证、兼夹病证、传变病证和类似病证。
, 百拇医药
六经病证的演变,遵循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轻而重、由实转虚的一般规律。太阳病因外感六淫邪气而致,其转归据病邪性质、感邪轻重、病人体质强弱、禀赋阴阳,以及治疗措施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机转。一般而言,若感邪较轻、体质较强且治疗得当,则多在短期内转愈;反之,病邪必然入里,而病情转重。其体质禀赋偏于阳盛者,多转阳明、少阳而为里实热之证;而体质禀赋偏于阴盛者,多传入三阴而为里虚寒之证。
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太阳病乃因外邪袭表所致,以肌表营卫失调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故其治疗大法,是以发汗祛邪为手段,达到调和营卫之目的。其代表方剂,太阳伤寒证为麻黄汤,太阳中风证为桂枝汤。
一.太阳病提要
(一). 太阳病提纲<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①而恶寒。(1)<词解>
① 头项强痛:强,拘紧不舒也。头项强痛,言头痛而兼项强。<释义> 太阳病提纲。外邪袭表,太阳受之,肌表营卫机能因之失调。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今邪气犯表,卫气浮而与邪气相争于肌表,故脉象应之而浮。其全力卫外抗邪之时,温煦功能即相应不足,故凛然恶寒。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今邪犯其地,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项强痛。
, 百拇医药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条文中之脉浮与恶寒,显然提示病位在表。而头项为太阳循行之地,强痛为气血不畅之征,如此则表明太阳经脉因邪阻而气血运行不畅。寥寥14字,提纲挈领,简练准确地揭示了“位在太阳肌表、性属邪气盛实”的太阳病基本特征和共性。
太阳表证,其典型者,当发热恶寒并见。然表病之萌生,常恶寒略先于发热,继之以寒热并现。是以太阳表证必有发热,惟有迟速之别。而提纲证未列发热一症,则寓早期诊断、防微杜渐之深意于中。
(二). 太阳病分类<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①,脉缓者,名为中风②。(2)
① 恶风:当风则恶,无风自舒,实恶寒之轻者。
② 中风:外感热病过程中特定证候,因风寒袭表而致,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其临床特征。与内伤杂病之中风,名同而实异。<释义> 太阳中风证提纲。论中凡言“太阳病”者,一般包括第1条之脉症。此条定义太阳中风,是第1、2条原文之合勘。在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可谓之太阳中风证。
, http://www.100md.com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是也。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畏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中兼缓者,乃风性散漫、营阴失守之故也。
本证之营卫失调,习谓之卫强营弱。卫气抗邪于外,貌似强盛,而实处顾此失彼之窘境;营阴外泄为汗,似为内弱,而源于卫气失于固摄。因其汗出脉缓,与其后之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本证又谓之太阳表虚证。此非正气之亏虚,言营阴之失守是也。究其实质,仍属邪气盛实而正气不虚之风寒表证。<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3)<词解>
①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皆呈紧象。<释义> 太阳伤寒证提纲。此条定义伤寒,亦应与第1 条合论。凡起病之初,见畏恶风寒、头项强痛、身体疼痛、呕逆、三部脉浮而紧者,无论其发热之迟速,皆可诊断为太阳伤寒证。
, 百拇医药
太阳伤寒,缘于太阳感受风寒邪气,而以寒邪偏重。寒性收敛,邪束于表,导致营卫失调。卫气遏而不宣,故恶寒不已。若卫气能及时奋起与邪相争,则发热见早;反之,则发热见迟。然无论迟速,发热一症,仍为太阳伤寒必见之象。营卫气血因邪之郁遏,运行不畅,故而头痛身疼。肺卫之气失宣,胃气因之上逆,故可见呕逆之征。脉浮主表,脉紧主寒,三部脉皆现浮紧,是风寒束表之典型脉象。
与35条合参,本证当无汗,乃营卫郁遏之必然见症。是以本证营卫失调,以卫闭营郁为其特征,无汗脉紧为其表现。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故又谓之太阳表实证。<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①。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②。若被火③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④,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词解>
① 风温:变证名,此言温病误用辛温而致之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之风温概念名同实异。
, 百拇医药
② 失溲:二便失禁。
③ 被火:用火法治疗。火,此指灸、熨、熏、温针等治法。
④ 瘛:瘛,收缩;,舒缓。时瘛,意指阵发性肢体抽搐。<释义> 太阳温病提纲及其误治变证。太阳温病,咎由温邪犯表而致营卫失调。证见发热口渴、脉浮头痛。以其邪性阳热,故恶寒不明显。此与伤寒、中风二证,病位相同,而病性寒热有别。故强调口渴不恶寒之症,以绝对之措辞,突出其鉴别要点。临床实践表明,温病邪在肌表者,仍当有恶寒之象,但程度较轻。
温邪犯表,治宜辛凉清宣,透热存津。若误用辛温发汗,必致变证丛生,而见身热灼手、脉浮实大、自汗身重、神困多寐、呼吸气粗、语言困难等象。如此气津两伤、内外俱热之变证,谓之风温。
风温证属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而气津两伤,治宜泻热清火、养阴益气。其邪未结实,而误用下法,重伤阴津而邪势日嚣。小便不利者,水泉匮乏也;目睛失和者,精不濡养也;二便失禁者;热扰神昏也。若误用火法,是资敌粮草,火上浇油。邪热熏灼肝胆,轻者胆液外泄而发黄;重者出现色黄晦暗如烟熏、肝风内动而发惊痫抽搐等危症。一误尚可救,若反复误治,则性命危矣。
, http://www.100md.com
(三). 太阳病辨证
1. 辨阴阳寒热<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释义>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本条以发热与恶寒两个典型症状,分别代表阴阳两种不同属性,说明外感热病初期辨别阴阳属性的方法。
三阳病属外感热病正盛邪实阶段,正邪相争剧烈,而必有发热之见症。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故发热症状说明其病当属阳热实证。三阴病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多属阳气亏虚阶段,阳气不足以温煦,阴寒得以内生,或外寒乘虚内陷,故而畏恶风寒,太阴之脾寒呕利,少阴之恶寒肢厥,厥阴之厥逆呕哕,无一不属里阴寒之证。
由上可知,此条所言之阴阳,既是表里浅深病位之指代,亦为寒热虚实病性之替辞。而发热与恶寒,则是分别作为表热实证候和里虚寒证候之典型表现提出。临床可以此为鉴,举一反三。
, http://www.100md.com
2. 辨传变转归<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①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②者,为传也。(4)<词解>
① 静:静者,不变动也。脉静意指脉象未发生变化,与症状相应而不悖。
② 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意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释义> 根据脉证判断转归。据《内经》逐日传经学说,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邪,三日少阳为病。今言伤寒一日,为外感病之初始,若脉浮不变者,意为他证皆未变化,是病情不发生传变的征象。虽受之一日,若欲呕症象明显,病人烦躁不安,脉象由浮转为数急,则是邪气盛实,正气不支,病邪已然由表入里,病情发生传变。<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释义> 以排除法判断转归。据《内经》之说,病程已至阳明、少阳受邪之期,病情理当发生相应变化。今既不见阳明之恶热不寒、口渴脉大等症,复不见少阳之往来寒热、口苦脉弦等症,说明病证并未发生变化,病邪仍然羁留于太阳之表。
, http://www.100md.com
从上述二条可知,临床上判断疾病之变化,病程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性因素,仍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泥于时日之久暂。<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词解>
① 行其经尽:经,此指太阳经,亦暗寓周期之意。行其经尽,意为太阳病自然周期的结束。
② 再经:再者,重复也。再经,即病理周期重新开始,此处意为病传阳明,进入下一病理周期。<释义> 太阳病经尽自愈及会传经预防之法。外感热病从发生到终结有一个自然演变周期,《内经》逐日受病学说,揭示其病理发展变化的周节律,即以六、七日为其演变周期。今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说明已孕自愈之机,正气即将来复,外邪可望得去,若此际头痛发热诸症减轻,则是将愈之兆。若病无自愈之象,则表明正气不足以抗邪,外邪可能内陷生变,而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则是邪入阳明,伤津化燥。因此,及时针剌阳明,促进气血运行通畅,抗病能力因之而增强,可望防其传变的发生。<原文>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10)<词解>
, http://www.100md.com
① 风家:此指太阳病患者。
② 不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者,意指病虽解而尚未完全康复。<释义> 预测太阳病解至痊愈的大致时间。太阳病,虽经发汗治疗或机体自我调控,病情得以解除,然必竟病后正气不充,或余邪未尽,是以病人仍觉身体不适,须再调养一段时间,乃可完全康复。
3. 辨欲解时辰。<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9)<词解>
① 欲解时:意指邪气最易得以解除之时机。
② 从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这段时间。<释义> 据天人相应原理推测太阳之邪解除的最佳时机。太阳者,巨阳是也。上午9时至下午15时之间,天阳最旺之际,太阳之气可得其助,有利于祛除客于肌表的风寒邪气。故曰太阳病欲解,其时多在巳时至未时之间。
此条主要提出了治病当掌握最佳时机的指导思想,同时亦反映了时间节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其他五经,亦有相同的条文,讨论这一指导思想,附录于此,以供参阅: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百拇医药
又太阳主开,统摄营卫,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大表。盖足太阳中络与督脉相贯,而诸阳皆统于督脉,故太阳为诸阳主气是也。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期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是故外感多起于太阳。太阳受邪,营卫失调,每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脉浮为其基本病理特征。临床上因感邪性质迥异、程度不一,更因人体禀赋阴阳强弱有别,而呈现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等不同的发病类型。
六经辨证体系所论之太阳病,主要以外感风寒类邪气伤人所致病证伤寒、中风为其基本类型。在这两大类型基础上,以大量篇幅讨论基本病证之兼夹、误治失治之补救、病证相类而异的鉴别、病证的转归预后等具体临床问题,内容丰富,颇切实用。为便于理解掌握,一般习惯以本证、兼证、变证、类证等概念,分别指代基本病证、兼夹病证、传变病证和类似病证。
, 百拇医药
六经病证的演变,遵循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轻而重、由实转虚的一般规律。太阳病因外感六淫邪气而致,其转归据病邪性质、感邪轻重、病人体质强弱、禀赋阴阳,以及治疗措施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机转。一般而言,若感邪较轻、体质较强且治疗得当,则多在短期内转愈;反之,病邪必然入里,而病情转重。其体质禀赋偏于阳盛者,多转阳明、少阳而为里实热之证;而体质禀赋偏于阴盛者,多传入三阴而为里虚寒之证。
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太阳病乃因外邪袭表所致,以肌表营卫失调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故其治疗大法,是以发汗祛邪为手段,达到调和营卫之目的。其代表方剂,太阳伤寒证为麻黄汤,太阳中风证为桂枝汤。
一.太阳病提要
(一). 太阳病提纲<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①而恶寒。(1)<词解>
① 头项强痛:强,拘紧不舒也。头项强痛,言头痛而兼项强。<释义> 太阳病提纲。外邪袭表,太阳受之,肌表营卫机能因之失调。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今邪气犯表,卫气浮而与邪气相争于肌表,故脉象应之而浮。其全力卫外抗邪之时,温煦功能即相应不足,故凛然恶寒。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今邪犯其地,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项强痛。
, 百拇医药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条文中之脉浮与恶寒,显然提示病位在表。而头项为太阳循行之地,强痛为气血不畅之征,如此则表明太阳经脉因邪阻而气血运行不畅。寥寥14字,提纲挈领,简练准确地揭示了“位在太阳肌表、性属邪气盛实”的太阳病基本特征和共性。
太阳表证,其典型者,当发热恶寒并见。然表病之萌生,常恶寒略先于发热,继之以寒热并现。是以太阳表证必有发热,惟有迟速之别。而提纲证未列发热一症,则寓早期诊断、防微杜渐之深意于中。
(二). 太阳病分类<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①,脉缓者,名为中风②。(2)
① 恶风:当风则恶,无风自舒,实恶寒之轻者。
② 中风:外感热病过程中特定证候,因风寒袭表而致,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其临床特征。与内伤杂病之中风,名同而实异。<释义> 太阳中风证提纲。论中凡言“太阳病”者,一般包括第1条之脉症。此条定义太阳中风,是第1、2条原文之合勘。在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可谓之太阳中风证。
, http://www.100md.com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是也。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畏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中兼缓者,乃风性散漫、营阴失守之故也。
本证之营卫失调,习谓之卫强营弱。卫气抗邪于外,貌似强盛,而实处顾此失彼之窘境;营阴外泄为汗,似为内弱,而源于卫气失于固摄。因其汗出脉缓,与其后之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本证又谓之太阳表虚证。此非正气之亏虚,言营阴之失守是也。究其实质,仍属邪气盛实而正气不虚之风寒表证。<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3)<词解>
①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皆呈紧象。<释义> 太阳伤寒证提纲。此条定义伤寒,亦应与第1 条合论。凡起病之初,见畏恶风寒、头项强痛、身体疼痛、呕逆、三部脉浮而紧者,无论其发热之迟速,皆可诊断为太阳伤寒证。
, 百拇医药
太阳伤寒,缘于太阳感受风寒邪气,而以寒邪偏重。寒性收敛,邪束于表,导致营卫失调。卫气遏而不宣,故恶寒不已。若卫气能及时奋起与邪相争,则发热见早;反之,则发热见迟。然无论迟速,发热一症,仍为太阳伤寒必见之象。营卫气血因邪之郁遏,运行不畅,故而头痛身疼。肺卫之气失宣,胃气因之上逆,故可见呕逆之征。脉浮主表,脉紧主寒,三部脉皆现浮紧,是风寒束表之典型脉象。
与35条合参,本证当无汗,乃营卫郁遏之必然见症。是以本证营卫失调,以卫闭营郁为其特征,无汗脉紧为其表现。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故又谓之太阳表实证。<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①。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②。若被火③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
① 风温:变证名,此言温病误用辛温而致之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之风温概念名同实异。
, 百拇医药
② 失溲:二便失禁。
③ 被火:用火法治疗。火,此指灸、熨、熏、温针等治法。
④ 瘛
温邪犯表,治宜辛凉清宣,透热存津。若误用辛温发汗,必致变证丛生,而见身热灼手、脉浮实大、自汗身重、神困多寐、呼吸气粗、语言困难等象。如此气津两伤、内外俱热之变证,谓之风温。
风温证属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而气津两伤,治宜泻热清火、养阴益气。其邪未结实,而误用下法,重伤阴津而邪势日嚣。小便不利者,水泉匮乏也;目睛失和者,精不濡养也;二便失禁者;热扰神昏也。若误用火法,是资敌粮草,火上浇油。邪热熏灼肝胆,轻者胆液外泄而发黄;重者出现色黄晦暗如烟熏、肝风内动而发惊痫抽搐等危症。一误尚可救,若反复误治,则性命危矣。
, http://www.100md.com
(三). 太阳病辨证
1. 辨阴阳寒热<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释义>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本条以发热与恶寒两个典型症状,分别代表阴阳两种不同属性,说明外感热病初期辨别阴阳属性的方法。
三阳病属外感热病正盛邪实阶段,正邪相争剧烈,而必有发热之见症。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故发热症状说明其病当属阳热实证。三阴病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多属阳气亏虚阶段,阳气不足以温煦,阴寒得以内生,或外寒乘虚内陷,故而畏恶风寒,太阴之脾寒呕利,少阴之恶寒肢厥,厥阴之厥逆呕哕,无一不属里阴寒之证。
由上可知,此条所言之阴阳,既是表里浅深病位之指代,亦为寒热虚实病性之替辞。而发热与恶寒,则是分别作为表热实证候和里虚寒证候之典型表现提出。临床可以此为鉴,举一反三。
, http://www.100md.com
2. 辨传变转归<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①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②者,为传也。(4)<词解>
① 静:静者,不变动也。脉静意指脉象未发生变化,与症状相应而不悖。
② 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意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释义> 根据脉证判断转归。据《内经》逐日传经学说,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邪,三日少阳为病。今言伤寒一日,为外感病之初始,若脉浮不变者,意为他证皆未变化,是病情不发生传变的征象。虽受之一日,若欲呕症象明显,病人烦躁不安,脉象由浮转为数急,则是邪气盛实,正气不支,病邪已然由表入里,病情发生传变。<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释义> 以排除法判断转归。据《内经》之说,病程已至阳明、少阳受邪之期,病情理当发生相应变化。今既不见阳明之恶热不寒、口渴脉大等症,复不见少阳之往来寒热、口苦脉弦等症,说明病证并未发生变化,病邪仍然羁留于太阳之表。
, http://www.100md.com
从上述二条可知,临床上判断疾病之变化,病程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性因素,仍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泥于时日之久暂。<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词解>
① 行其经尽:经,此指太阳经,亦暗寓周期之意。行其经尽,意为太阳病自然周期的结束。
② 再经:再者,重复也。再经,即病理周期重新开始,此处意为病传阳明,进入下一病理周期。<释义> 太阳病经尽自愈及会传经预防之法。外感热病从发生到终结有一个自然演变周期,《内经》逐日受病学说,揭示其病理发展变化的周节律,即以六、七日为其演变周期。今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说明已孕自愈之机,正气即将来复,外邪可望得去,若此际头痛发热诸症减轻,则是将愈之兆。若病无自愈之象,则表明正气不足以抗邪,外邪可能内陷生变,而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则是邪入阳明,伤津化燥。因此,及时针剌阳明,促进气血运行通畅,抗病能力因之而增强,可望防其传变的发生。<原文>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10)<词解>
, http://www.100md.com
① 风家:此指太阳病患者。
② 不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者,意指病虽解而尚未完全康复。<释义> 预测太阳病解至痊愈的大致时间。太阳病,虽经发汗治疗或机体自我调控,病情得以解除,然必竟病后正气不充,或余邪未尽,是以病人仍觉身体不适,须再调养一段时间,乃可完全康复。
3. 辨欲解时辰。<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9)<词解>
① 欲解时:意指邪气最易得以解除之时机。
② 从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这段时间。<释义> 据天人相应原理推测太阳之邪解除的最佳时机。太阳者,巨阳是也。上午9时至下午15时之间,天阳最旺之际,太阳之气可得其助,有利于祛除客于肌表的风寒邪气。故曰太阳病欲解,其时多在巳时至未时之间。
此条主要提出了治病当掌握最佳时机的指导思想,同时亦反映了时间节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其他五经,亦有相同的条文,讨论这一指导思想,附录于此,以供参阅: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