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专题文集
编号:77804
《伤寒论》六经病证关系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根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外感热病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表现出特定的规律性。在疾病的各阶段,病证之间既因其特有性质而相互独立,更因其内在本质而彼此关联。是以此证之成,即孕彼证之始;而彼证之初,常承此证之因。故所谓六经病证关系,主要是指六经病证之间的彼此联系性,突出表现在六经病证的传变过程中。

    一.六经病证的基本关系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及脏腑经络学说,在六经辨证体系所论病证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所谓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改变阴阳属性之不同,而构成彼此之间的对立依存关系。在六经体系中,三阳病证属表、属热、属实,三阴病证属里、属寒、属虚,彼此阴阳对立,然互为自身存在之依据,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然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以病证间之阴阳关系,难以一言而定。少阴心肾虚衰,病则在里,自当属阴。然若阴液不足,心火上炎,此阴虚火旺之证,虚中有实,与少阴虚寒诸证相较,则为阳证,是阴证之中又有阴阳之别也。阴阳关系,所赅者广,下述之各项关系,实即这种基本病证关系之具体化。
, 百拇医药
    寒热关系:是六经病证之间阴阳关系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谓寒热关系,指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变化寒热属性之不同,而构成彼此间的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大要三阳病证属热,三阴病证属寒。然太阳感受风寒之邪,故多寒证,与传经化热入里而成之阳明、少阳诸证,寒热对应,此其一也;其二者,倘若初感温热病邪,病发为太阳温病,此则与阳明少阳之热证彼此同气,而惟有表里脏腑病位之异。厥阴位居三阴之末,证多虚寒,而以其阴尽阳生之特性,而又每见实热诸证。是故病证之寒热关系,亦须辩证看待。

    虚实关系:亦属六经病证阴阳关系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谓虚实关系,指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变化虚实属性之不同,而构成彼此间的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经云:邪气盛者实,精气夺者虚。就六经体系而言,病在三阳,正盛邪实,故为实证;病在三阴,正气虚衰,故为虚证。是以三阴三阳病证之间,彼此虚实对应,互为关联。然则正虚之处,即为容邪之所。故大论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少阳之病理性质,总体而论,当为实证,而仍有其正气不足之一面。是故病证虚实之辩证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 百拇医药
    表里关系:亦为六经病证阴阳关系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谓表里关系,指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变化表里部位之不同,而构成彼此间的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与前述之寒热虚实关系不同者,彼论病证之病性关系,此则言其病位关系。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篱,是以太阳为病为表证,而其余诸证病证,即为在里,然则表里之辞,并非绝对。若以辩证眼光析之,则表中有里,里中有表是也。如是则阳明病与太阴病,太阳病与少阴病,少阳病与厥阴病,以其脏腑经络联系,分别构成病证之表里关系。而少阳位居太阳阳明之间,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故其病常称为半表半里证。在表者,其位浅;在里者,其位深。而在上者,近于表;在下者,类乎里。是故病证之表里关系,实统表里、上下、浅深诸多病位关系。更有研究者依据六经排列顺序,将三阳与三阴叠合,即太阳与太阴、阳明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为其面,阴为其里,构成底面关系,用以解释六经病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其实质仍属表里关系。

    时序关系:所谓时序关系,是言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证之间以其发生之先后顺序而形成相互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上述表里关系及此时序关系,共同构成了外感热病发生发展之时空概念。疾病之动态发展,大多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阳转阴、由实至虚的规律,是故表浅阳实之证,常与里虚寒阴证,构成先后时序关系。是故太阳病每见于外感热病之初期,而阳明、少阳及三阴诸证,常随其后。若就疾病自然发展趋势而论,则先现之病证,常是后显病证之肇始;后现病证,则多为先显病证之结局。因此,对某一特定疾病而言,先后时序实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病证间的因果联系。然则宿疾与新感,其间的先后时序关系虽属显然,但其因果联系,并非如此必然,是亦须申明者也。
, 百拇医药
    主次关系:以辩证法观点而论,疾病是正邪、阴阳斗争矛盾之体现,是以一病之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多证之间,则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区别。所谓病证之主次关系,即是言其病证之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或病证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对立、依存和转化关系。这种关系,在六经传变过程中,体现尤为充分者,当属合病、并病之证。太阳伤寒而兼内有郁热者,其病理重心偏于表,是以表寒而主而里热为次也。表证误下,外邪未解而太阴虚寒者,是以太阴里虚为主而太阳表寒为次也。大凡病情深重而急者,当属病证之主要方面;病情轻浅而缓者,自为病证之次要方面。是故病有大、小结胸之异,方有大、小陷胸之分。若推而广之,则病证之主次关系,实则涵盖了病证之轻重、大小、标本、缓急等诸多关系。

    二.六经传变的基本概念

    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外感热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或曰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病证彼此之间有机联系,并能相互传变。或传或不传,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灵活多变。
, 百拇医药
    在外感热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正邪进退、阴阳消长决定着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等的不断变化,这种病理变化在六经辨证体系中,习称传变,其实质即是上述各项病理关系之相互转化过程。传变一辞,见于《伤寒例》,成无己注曰:“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明变阴证是也。”于此可知,所谓传变,是质量互变规律在疾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者,是病证循序发展之一般规律,可视之为量变;变者,是病情剧烈突变之特殊规律,可视之为质变。然则,质之与量,亦属辩证之关系。此传者,未必不含质变之意;彼变者,亦常孕育量变之实。是故历代治伤寒者,每将传变合称。

    六经传变之基本规律,一言即可蔽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由实转虚是也,反之亦然。而其具体表现形式,大略有如下数种情况:

    首先,据六经排列顺序,若病情循序发展者,谓之循经传;若病情不循其序而发展者,谓之越经传。从某种意义而言,所谓循经传,即前之所言“传”;而所谓越经传,即前之所言“变”。
, 百拇医药
    循经传之基础实际在于六经之排列顺序。据《内经》和《伤寒论》所载,循经传当是病情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顺序而发展。其中,研究者对阳明、少阳之先后顺序,争议颇大。据经论所述,以阳气之多寡而论,少阳自在阳明之后;而就临床病情轻重程度而论,则阳明应居少阳之后,故少阳证常被称作半表半里证。两派各有所据,持之有理。因此,目前多数医家均将太阳传阳明、太阳传少阳,同视为循经传;而阳明传少阳,或少阳传阳明,据前理亦应属循经传范畴。

    在循经传所论之中,尚有所谓下传、上传、本经自传、手足传经、传本传标等概念。所谓下传者,循序自上而下,表邪入里,为逆;所谓上传者,反序自下而上,里邪出表,属顺。故《伤寒辨类》曰:“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传少阳为顺,下传少阴为逆。”而所谓本经自传者,是言六经各赅手足二经,且脏腑经络相贯,手足相传(谓之手足传经)或经邪传于腑(脏),或腑(脏)邪传于经络。以经络为标,脏腑为本,故而经邪传于腑(脏)者,为之传本;腑(脏)邪传于经者,谓之传标。
, 百拇医药
    越经传则是不循六经排列顺序,病情依一定条件而发生超常的变化。越经传之表现形式较为复杂,而以表里传为其典型代表。所谓表里传,是言病情据三阳三阴相应经络脏腑之表里关系而互为转化。如太阳与少阴,以其在经络脏腑关系上互为表里,而在病理状态下,太阳病不经过阳明、少阳、太阴等阶段,而直接演化为少阴病;或少阴病邪返出于太阳而表现为太阳经腑病证,谓之太阳少阴表里互传。是故生理状态下脏腑经络之表里关系,是越经传之重要基础。

    另有首尾传概念,是谓三阳三阴六经之太阳为首,厥阴为尾,六经病邪次第而传,周而复始,厥阴之邪还出于太阳之表,或太阳表邪直入厥阴之里。依据三阳三阴之底面关系,病情演变循其规律而传,如太阳传太阴、阳明传少阴、少阳传厥阴(此亦属表里传),反之亦然,是谓底面传。是越经传头绪虽杂,亦是据前述之各项病证关系而定。

    值得一提者,在直中、两感、合病、传经、并病等各种发病类型中,并病与传经最能揭示疾病之演变规律。所谓并病,是一经症象未罢,又及他经,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在某一时点同时并存,其动态发展过程,显露无遗。
, 百拇医药
    三.六经传变的决定因素

    《伤寒论》传变学说,虽是《内经》理论之承继,但并不拘泥于僵化之顺序和固定之时日,而是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和医护之当否。传与不传,传之何处,均当视其正邪相争之状态或结果,邪甚正衰则病进,正胜邪退则病愈。较之《内经》之传变学说,更符合临床实际。

    病邪轻重及性质:正邪斗争状态与结果,仅就病邪方面而论,邪气甚则病情必然加重或传变,邪气微则病情必然减轻或不传,此言其轻重程度也。若论其性质,阴寒病邪为病,其病多传三阴;阳热病邪为患,其病多传三阳。是病证之传变方向,或顺或逆,或经或腑,,或阳或阴,皆当于病邪之轻重程度(量)和阴阳属性(质)相关联也。

    体质强弱与属性:从某种意义来讲,体质即正气之具体表现形式。在正邪斗争过程中,体质强盛者,邪退而病减或不传;体质虚弱者,邪进而病重或传变。另一方面,若素体阳盛者,其病多传三阳;素体阳弱者,其病常传三阴。是以病证之传与不传,变与不变,亦与体质强弱程度(量)和阴阳禀赋(质)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若以内外因关系而论,则病证之传变,当以体质为其关键性因素。欲知其详,请参阅第四节《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有关内容。

    医护措施之当否:医护措施之运用,扶助正气,削弱病邪,是其目的也。正确之医护措施,必然助正祛邪,病轻渐愈。设若延误时机,是为失治;更有辨证不确,孟浪行事者,则为误治。失治误治,不惟不达其初衷,而反罹其灾也。故大论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然则医护措施之于病证传变的影响,虽仍与其质量相关,而更应结合其体质因素,加以分析判断。

    四.病证关系的现代研究

    数十年来,中医工作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针对中医病证之本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于揭示病证之间的关系,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从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神经系统机能、内分泌功能及至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多途径证实,病证阴阳、寒热、虚实属性之不同,有着客观的基础。其最具影响力的研究结果之一,当属环核甘酸含量及其比值测定对阴寒证、阳热证之关系的揭示。如有研究证实,虚寒患者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排出量降低,cGMP增高,CAMP/cGMP比值下降,而热证患者,无论实热还是虚热,其尿中儿茶酚胺及环核甘酸均增高,病变脏腑之异和西医病种的不同,并不影响这种变化趋势。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简要介绍有关六经病证关系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
, 百拇医药
    太阴病与少阴病,均属里虚寒证,除直中之外,病程一般较长,是其所同。然则就阳虚程度、病变重心、病理范围而言,则有其差异。以寒湿因素制作的太阴少阴阳虚病证动态演化之家猫模型测定结果表明,太阴证与少阴证动物模型体重均显著下降,且后者之肛温下降显著,前者则不明显;两者之D-木糖吸收率显著降低,而尤以后者为甚;二者之小肠运动节律呈部分紊乱,然前者运动强度显著升高,后者则显著降低;二者之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且以后者更为突出;前者之血浆皮质醇显著降低,而后者则显著升高;血液流变学测定表明,二者互有显著差异。上述各项指标,均于治疗后呈显著的反向扭转趋势,充分说明二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病理关联密切。

    在上述基础上,课题研究者梅国强教授等进一步探讨了六经病证之阴阳转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太阴、少阴虚寒证之症状、体重、肛温、心率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含量变化、cAMP降低、cGMP增高、cAMP/cGMP比值降低,各种指标再次证明了前期实验结果之正确性。而在上述模型基础上,依据《伤寒论》所述,采用“温而过之”的方法,成功复制了阳热证模型,动态观察了阴证转阳的全过程,且其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虚寒证截然相反。实验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伤寒论》有关理论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更在于以客观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病证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

    以上就六经病证的基本关系、六经传变的基本概念、六经传变的影响因素和六经病证的现代研究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六经辨证体系中病证之间的关系。而这种病证关系之处理,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当是标本缓急原则,本应在此简略提及,惟因篇幅所限而难尽其意。欲明其理,请参阅第八节《伤寒论》治法研究之有关内容。, 百拇医药(万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