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作为《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六经辨证历来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而对六经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阐释和应用。因此,现代医家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六经概念的现代认识,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六经经络说
早在宋时,朱肱明确指出伤寒六经即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六经病证即是由风寒邪气侵犯经脉所致。其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时至今日,治伤寒学者,亦十分重视经络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地位,认为经络的联系、沟通、交流、转化和促进等种种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而经络学说的联系性,能够辩证反映出外感热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因此,六经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分之为十二经脉,合之则为六经。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医家有程门雪、刘渡舟教授等。
二.六经脏腑说
, http://www.100md.com
所谓六经脏腑说者,即认为六经实为相关脏腑之代称。其六经所指代之脏腑,并不一定是三阴三阳经脉所络属之脏腑,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生理病理特点,进而推论其相关脏腑。如明·李时珍曰:“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表明太阳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脏,而并不以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为其重心。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正与太阳主表的生理特性相合。现代亦有研究者认为<①>,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分别以心、肺、胃、胆、脾、肾、肝为基础,除此之外的病变都是演伸的。
三.六经气化说
六经气化说以《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恒动观为其基本特点。这一学说的代表性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等。而现代医家对此学说,多置而不论。即若论及,也多强调脏腑功能,即认为伤寒六经,主要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之气,是脏腑功能的概括。这种观点虽然将气化学说具体化,实际上也缩小了气化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亦有医家认为气化学说玄奥精深,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恒动观念,于六经辨证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四.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
单纯以经络、脏腑或气化学说阐释六经,虽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质,然毕竟有失全面。有鉴于此,多数医家主张将上述各种学说结合起来,以求全面系统阐论六经实质,即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其核心是以脏腑经络为六经之物质基础,以生理功能活动及其联系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学说倡导于明·万密斋,因其较能全面反映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得到现代多数医家之赞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即采纳之。万友生教授亦明确指出<②>,三阴三阳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生理病理)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动力根源,以经络为通道,故探讨三阴三阳的实质,必须把脏腑、经络、气化密切联系起来。
五.六经生理系统说
所谓生理系统学说,是有研究者认为<③>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分类,代表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映。就其实际含义而言,这一学说仅是对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的一种概念转换。
, http://www.100md.com
六.六经证治纲领说
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即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和论治纲领的高度统一,综合反映与提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对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等,提供具体的指导<④>。
七.六经综合体说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诸多含义,因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高度综合体。六经即非单纯的地面和病程划分,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分类。
八.六经症候群说
《伤寒论》三阳三阴,作为一种症候分类方法,是仲景将外感病过程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机体抗病力之强弱盛衰、病情之进退缓急等因素,进而划分为六大症候群,而非单纯指某一具体疾病的症候群。
, 百拇医药
九.六经病理层次说
另有研究者认为,六经是根据不同程度的阴阳量大小而划分为六个大的病理层次,其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病理层次。而将具体的基本病理层次的反映及相关治疗方药结合,则构成《伤寒论》中的汤证体系。而对汤证作深入分析,可看出又兼有局部层次阴阳失调,或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阴阳失调。
十.六经病证虚实说
伤寒六经的内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萌芽,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六经并非六个独立的疾病或六个孤立的症候群,实为疾病变化过程中性质不同的六个环节,彼此有机联系,构成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
除上述内容外,另有学者引入应激学说、体质学说、巴甫洛夫学说、黑箱理论、模糊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探讨六经实质。
十一.结语
, 百拇医药
六经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脏腑)相对应,意指人体之经络;其后之《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论述三阳三阴经脉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均分别言及“三经”一词。综合分析可知,三阳之“三经”与三阴之“三经”,合则而为“六经”。是故六经一词,实为三阳三阴之总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初用以指代人体之经络系统。然则三阳三阴概念,在《内经》中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经络之联系,也用以阐释经络相互间的关系,更以之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关性。脏腑经络学说、开阖枢理论、气化学说等,无不以之作为重要概念。
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一词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之时,殆始于宋金时期。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成无己注解《伤寒例》篇之“两感于寒”者,谓“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承袭了《内经》六经之基本内涵,指代人体脏腑及其经络。其后,六经概念明确成为三阳三阴之代称,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据经义之理解不同和实践体会之异,而赋以不同的内涵,故而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 百拇医药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①> 鲁福安 从六经主证的病理基础看六经与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河南中医 1981;(4)
<②> 万友生 伤寒知要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3
<③> 吴凤全等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内涵的研讨 中医药学报 1996;(2):3
<④> 董平 有关六经本质的几个问题 新中医 1983;(2)39, http://www.100md.com(万晓刚)
一.六经经络说
早在宋时,朱肱明确指出伤寒六经即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六经病证即是由风寒邪气侵犯经脉所致。其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时至今日,治伤寒学者,亦十分重视经络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地位,认为经络的联系、沟通、交流、转化和促进等种种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而经络学说的联系性,能够辩证反映出外感热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因此,六经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分之为十二经脉,合之则为六经。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医家有程门雪、刘渡舟教授等。
二.六经脏腑说
, http://www.100md.com
所谓六经脏腑说者,即认为六经实为相关脏腑之代称。其六经所指代之脏腑,并不一定是三阴三阳经脉所络属之脏腑,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生理病理特点,进而推论其相关脏腑。如明·李时珍曰:“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表明太阳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脏,而并不以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为其重心。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正与太阳主表的生理特性相合。现代亦有研究者认为<①>,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分别以心、肺、胃、胆、脾、肾、肝为基础,除此之外的病变都是演伸的。
三.六经气化说
六经气化说以《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恒动观为其基本特点。这一学说的代表性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等。而现代医家对此学说,多置而不论。即若论及,也多强调脏腑功能,即认为伤寒六经,主要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之气,是脏腑功能的概括。这种观点虽然将气化学说具体化,实际上也缩小了气化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亦有医家认为气化学说玄奥精深,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恒动观念,于六经辨证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四.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
单纯以经络、脏腑或气化学说阐释六经,虽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质,然毕竟有失全面。有鉴于此,多数医家主张将上述各种学说结合起来,以求全面系统阐论六经实质,即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其核心是以脏腑经络为六经之物质基础,以生理功能活动及其联系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学说倡导于明·万密斋,因其较能全面反映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得到现代多数医家之赞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即采纳之。万友生教授亦明确指出<②>,三阴三阳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生理病理)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动力根源,以经络为通道,故探讨三阴三阳的实质,必须把脏腑、经络、气化密切联系起来。
五.六经生理系统说
所谓生理系统学说,是有研究者认为<③>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分类,代表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映。就其实际含义而言,这一学说仅是对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的一种概念转换。
, http://www.100md.com
六.六经证治纲领说
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即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和论治纲领的高度统一,综合反映与提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对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等,提供具体的指导<④>。
七.六经综合体说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诸多含义,因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高度综合体。六经即非单纯的地面和病程划分,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分类。
八.六经症候群说
《伤寒论》三阳三阴,作为一种症候分类方法,是仲景将外感病过程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机体抗病力之强弱盛衰、病情之进退缓急等因素,进而划分为六大症候群,而非单纯指某一具体疾病的症候群。
, 百拇医药
九.六经病理层次说
另有研究者认为,六经是根据不同程度的阴阳量大小而划分为六个大的病理层次,其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病理层次。而将具体的基本病理层次的反映及相关治疗方药结合,则构成《伤寒论》中的汤证体系。而对汤证作深入分析,可看出又兼有局部层次阴阳失调,或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阴阳失调。
十.六经病证虚实说
伤寒六经的内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萌芽,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六经并非六个独立的疾病或六个孤立的症候群,实为疾病变化过程中性质不同的六个环节,彼此有机联系,构成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
除上述内容外,另有学者引入应激学说、体质学说、巴甫洛夫学说、黑箱理论、模糊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探讨六经实质。
十一.结语
, 百拇医药
六经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脏腑)相对应,意指人体之经络;其后之《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论述三阳三阴经脉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均分别言及“三经”一词。综合分析可知,三阳之“三经”与三阴之“三经”,合则而为“六经”。是故六经一词,实为三阳三阴之总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初用以指代人体之经络系统。然则三阳三阴概念,在《内经》中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经络之联系,也用以阐释经络相互间的关系,更以之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关性。脏腑经络学说、开阖枢理论、气化学说等,无不以之作为重要概念。
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一词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之时,殆始于宋金时期。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成无己注解《伤寒例》篇之“两感于寒”者,谓“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承袭了《内经》六经之基本内涵,指代人体脏腑及其经络。其后,六经概念明确成为三阳三阴之代称,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据经义之理解不同和实践体会之异,而赋以不同的内涵,故而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 百拇医药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①> 鲁福安 从六经主证的病理基础看六经与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河南中医 1981;(4)
<②> 万友生 伤寒知要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3
<③> 吴凤全等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内涵的研讨 中医药学报 1996;(2):3
<④> 董平 有关六经本质的几个问题 新中医 1983;(2)39, http://www.100md.com(万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