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试图揭开“辨证施治”面纱
现代科学将有希望逐步揭开中医辨证论治的神秘面纱——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赖世隆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华强教授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证”的应用基础研究》,于1999年批准立项,预计2002年完成。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诊疗中,证(指证候)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证”的定义、客观指标、辨证标准等均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不仅造成了中医理论上的混乱,也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学术的国际交流及中药进入国际市场。50年代以来,“证”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多年来,我国引进并应用高新技术,对肾虚、脾虚、血瘀等常见证候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有些已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促进了治疗上的观念更新
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证”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中医“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DME(临床科研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原则,建立群体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选择脾、肾、心、肺诸脏的基本证候及多个系统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从相关文献、专著中找出5000多个症状、舌象、脉象)、广泛的专家咨询(东西南北中的各级医院至少有1000名以上专家参与问卷调查)和病案回顾性调查,及证病结合的临床研究,探索建立规范、客观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证候标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据悉,肝脏的病证
标准化研究此前已由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
课题负责人赖世隆教授指出,由于证的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感觉和医生的发现这一“软指标”组成,所以该研究在方法学上下了功夫,以期建立类似西医病种的宏观“黄金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关于证候的微观改变。至于彻底揭开中医学辨证理论之谜,可能还要若干年后。, 百拇医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诊疗中,证(指证候)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证”的定义、客观指标、辨证标准等均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不仅造成了中医理论上的混乱,也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学术的国际交流及中药进入国际市场。50年代以来,“证”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多年来,我国引进并应用高新技术,对肾虚、脾虚、血瘀等常见证候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有些已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促进了治疗上的观念更新
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证”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中医“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DME(临床科研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原则,建立群体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选择脾、肾、心、肺诸脏的基本证候及多个系统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从相关文献、专著中找出5000多个症状、舌象、脉象)、广泛的专家咨询(东西南北中的各级医院至少有1000名以上专家参与问卷调查)和病案回顾性调查,及证病结合的临床研究,探索建立规范、客观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证候标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据悉,肝脏的病证
标准化研究此前已由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
课题负责人赖世隆教授指出,由于证的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感觉和医生的发现这一“软指标”组成,所以该研究在方法学上下了功夫,以期建立类似西医病种的宏观“黄金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关于证候的微观改变。至于彻底揭开中医学辨证理论之谜,可能还要若干年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