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中医药类
编号:8796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在耳鼻喉科临床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当代中医网
     [作 者]

    白 华

    [单 位]

    [来 源]

    [全 文]

    “肺主鼻,肾主耳,咽喉为肺胃所主”做为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着人们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时,有法(治法)可循,有脏可依,即鼻病多从肺治,耳病多从肾治,咽喉病多从肺胃而治,这似乎已成定律,然而就脾与耳鼻咽喉的关系,历代中医经典则有更精辟的论述,《素问·玉机真脏论》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中言:“胃气一虚,耳口鼻俱为之病。”《素问·阴阳别论》言:“咽喉干燥,病在土脾。”《重楼玉钥》言:“咽主地气,属脾土。”《医学心悟·卷五》言:“鼻准属脾土。”《灵枢·口问篇》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这些论述足可以说明耳鼻咽喉诸器官在生理及病理方面与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百拇医药
    耳鼻咽喉位于人体的头面部,素有清窍之称。作为清窍,它们共同的特点,一是在生理上需要清阳之气、气血津液的不断上升濡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即主听、主嗅、主饮食吞咽及发声。二是喜清恶浊,喜通恶塞。即喜清净恶混浊,喜通达恶阻塞。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脾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主生升清阳,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的生理功能恰好迎合了耳鼻咽喉诸清窍的生理特点。因此,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即可出现九窍不通的病理结果。

    所谓不通,笔者认为含义有二.由于脾虚化生不足,气血津液不能上达头面,以致清窍失养,发生疾病为不通含义之一。如耳病中的耳鸣耳聋、眩晕;鼻病中的鼻槁(萎缩性鼻炎);咽喉病中的干燥性咽炎、喉炎等。这些由清阳不升所致的疾病,临床辨证多为虚证,治疗宜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主。

    由于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为痰为饮,上蒙清窍,以致清窍受阻发生疾病为不通含义之二。如耳病中的耳闭耳胀(渗出性中耳炎)、耳壳流痰(耳廓软骨膜炎)、脓耳;鼻病中的鼻息肉、鼻渊(鼻窦炎);咽喉病中的声带息肉及梅核气等;这些由于浊阴不降导致的疾病,临床辩证多为实证。治疗宜健脾祛湿,降浊开窍为主。
, http://www.100md.com
    笔者在从事中医耳鼻喉科的多年实践中,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进行辩证施治,感触颇深。现举例如下:

    例1:刘某.男,35岁,1994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感冒4—5日后,突然感觉右耳胀闷,听力下降。经他院检查,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遂予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抽出中耳渗出液0.5ml后,症状减轻。但过3日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但因患者畏惧穿刺,故来寻求中医治疗。检查:患者右耳鼓膜呈淡红色,紧张部中下方可见液平面。全身症见头晕头重,舌质淡红,苔黄微腻,脉弦滑。证属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浊之邪壅滞耳窍。治宜健脾祛湿,清热降浊,通窍开闭。药用:茯苓20g、菊花10g、菖蒲10g、桔梗10g、生苡米20g、连翘10g、通草6g、龙胆草6g、薄荷6g、清半夏6g、佩兰6g,5剂。患者再诊时述:此方服完第4剂后,耳部胀闷感突然消失,听力恢复。检查:鼓膜液平面已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

    例2:王某.男,44岁,1990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患过敏性鼻炎两年余,每于晨起或通冷风后即出现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症状,服用过多种中成药及抗过敏西药,均不见明显疗效。全身伴见头痛,大便不爽。检查:患者双侧鼻腔粘膜高度水肿,双下鼻甲肿大,鼻道可见多量水样清稀分泌物。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浮滑。证属脾失健运,水湿泛鼻。治宜健脾益气,祛湿通窍。药用:生黄茂20g、五味子10g、茯苓30g、白术10g、生苡米10g、桂枝10g、防风10g、苍耳子10g、白芷10g,3剂。药后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此方共进10剂后,症状基本得到控制。

    例3:赵某.女,50岁,1993年4月初诊。患者声嘶日久,劳则加重,讲话无力,声音低微,全身症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大便偏稀。检查见:咽喉部粘膜色淡,双侧声带松驰,闭合不好,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证属中气不足,咽喉失养。治宜补中益气,利喉开音。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葛根6g、升麻6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6g、生地10g。药进10剂,患者自觉声音嘶哑减轻,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症状也较前好转,故此方加减共服20余剂后,诸症基本痊愈。,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咽喉疾病 > 喉疾病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