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中医药类
编号:88116
袁金声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当代中医网
     [作 者]

    刘喜德

    [单 位]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

    [来 源]

    [全 文]

    袁金声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载,深研《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古籍,尤对《伤寒论》有独到的见解,临床擅用经方。现将随师门诊期间,袁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斧正。

    一、抓主证,有是证用是方。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149条,呕、利、痞为其三大主证,除此亦有其他胃气不和之表现,属兼症。袁教授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既是可靠的临床依据,又是临证时辩证之关键所在,抓住了呕、利、痞,亦就抓住了半夏泻心汤证的本质,并对此三主证一抓到底,这样兼证,变证就迎刃而解了。就此方面举病案如下:
, 百拇医药
    泄泻案(慢性肠炎)

    王某某,男,1995年8月2日来诊,该患者既往胃脘痞闷不适,时常泄泻3年。曾在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肠炎"。经治未效,求治于中医。诊见:胃脘痞胀,时作呕逆,纳食减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肠鸣泄泻黄色泡沫,舌苔黄白相间,脉缓滑。袁教授辩证为: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失常。施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健脾和胃之法,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生姜3片,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5剂后,诸症减轻,予本方加减继调10剂,诸症消失,后以本方为主加减,调理脾胃,半年痊愈。

    按:《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又《金匮要略》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袁教授抓住该患的呕、利、痞三大主症,施以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配以焦三仙健脾消食,全方具有使脾健得运则寒热除而利止,胃强而食谷得纳、中焦气机宣通而痞胀、呕逆得除的功效。后期以调理脾胃为主而病愈。
, 百拇医药
    二、析病机,活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邪陷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滞于中,临证时,某些疾病如:嘈杂、眩晕、不寐等,与半夏泻心汤证之间,貌似相去甚远,但细析之,便会发现某病与半夏泻心汤证有着病因、病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据此,袁教授在临床准确辩证的基础上,细析病机,活用半夏泻心汤,将该方扩展运用于临床。现举病案如下:

    不寐案

    李某某,女,45岁,1995年10月3日初诊。该患者不能入寐月余,经治无效,且日渐加重,遂来门诊求治。诊见:头晕不寐,胸脘痞闷,烦躁不安,不欲饮食,大便数日不行,舌苔黄厚粘腻,脉濡缓。证属寒热内蕴于中焦,胃气不和,上扰心神,施以开结除痞、和胃安神之法,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干姜6克、枳实10克、远志15克、枣仁20克、大枣12枚,每日一剂,水煎服,共服20剂,患者自述,夜能眠,食谷得纳,大便行而病愈。
, 百拇医药
    按:不寐似与半夏泻心汤证风、马、牛不相及,细思之,胃之络上通于心,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扰及神明而致心烦不寐。《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正此之谓也,故投半夏泻心汤,配以安神定志之品,寒温并用,开结除痞,使胃气和降,自然神安矣。

    三、辨兼证,善配以行气活血之品。

    袁教授临症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等疾病时,在抓住了该方的主证的同时,亦不忽略兼证,所谓的兼证是在主证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证候,补充了主证的不足。袁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病程绵长,迁延难愈,患者或多或少都有瘀证及出血的表现,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均配以行气活血之品与半夏泻心汤合用,疗效颇佳。举病案如下:

    胃脘痛案(胃溃疡)

    熊某某,男,44岁,于1995年8月8日初诊。该患者近3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并于去年病情加重,曾住院治疗,诊断为"胃溃疡"。近日由于饮食不节而胃脘部疼痛加重,来门诊求治。现症见:胃脘痞满疼痛,餐后痛减,面色萎黄,口干,尿微黄,畏寒,大便不调,舌有瘀点,苔黄白相间,脉弦细。经查便常规:大便潜血(+)。证属脾胃亏虚,寒热错杂于中焦,气滞血瘀,治宜调理脾胃,散结消痞,兼以行气活血。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0克、太子参15克、黄芩8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大枣12枚、川楝10克、元胡10克、三七粉3克(另包兑服),白芨粉20克(另包冲服),水煎服,服5剂后痛止,继调20剂,诸症悉除,后以本方加减调理半年,经胃镜复查,疾病痊愈。

    按:"胃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以寒热错杂症候居多,多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使中焦之寒热除,脾升胃降。此类疾病兼症不容忽视,病程绵长,久病必瘀,如《血证论·吐血》中云"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必兼有出血证候,配以三七粉等活血之品使瘀去而新血生则出血止,今加川楝、元胡使气行则血行,达行气活血、疏畅气机之功,白芨粉生肌止血。全方使中焦寒热除,气机通畅,瘀血去,血止痛消。

    总之,袁教授临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时,对某些疾病抓住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有是证用是方;对某些疾病析病机,扩展活用半夏泻心汤,具有异病同治之妙;对消化性溃疡类疾病,不忽视兼症,配以行气活血生肌之品。故临床运用该方时,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