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年的《广西埃尔托霍乱的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应用》科研课题,日前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不仅充实了霍乱地理流行病学的理论,并首次证实广西属霍乱传入性流行地区而非地方性流行区。课题研究所提出的霍乱防治新模式理论已在全区11个霍乱流行重点县(市)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快速控制扑灭疫情的效果。
这项成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于1993年,完成于1999年。该项研究运用地理环境学、数理统计学、霍乱病原学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广西39年来霍乱发生、流行的地理、时间、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通过广西24条河流9年的定点水质监测研究,建立了广西24条主要江河流域霍乱流行强度与其水质理化指标相关的数学模型,首次发现并提出\"三高\"(pH值、悬浮物、氨氮)、\"三低\"(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水质流域,一旦有疫源传入,易形成霍乱流行的论点。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判断广西乃至全国霍乱发生和流行危险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项成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于1993年,完成于1999年。该项研究运用地理环境学、数理统计学、霍乱病原学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广西39年来霍乱发生、流行的地理、时间、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通过广西24条河流9年的定点水质监测研究,建立了广西24条主要江河流域霍乱流行强度与其水质理化指标相关的数学模型,首次发现并提出\"三高\"(pH值、悬浮物、氨氮)、\"三低\"(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水质流域,一旦有疫源传入,易形成霍乱流行的论点。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判断广西乃至全国霍乱发生和流行危险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