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分析研究
编号:142527
中药产业:古老呼唤现代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1日 人民网
    中药生产,也许是我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但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直到近10年,才有一个产业的雏形。

    我国中药生产历史上依附于药店,新中国成立后,中成药工业开始从药店分离,逐步形成独立运行的制药厂。70年代中药制药开始推行机械化,80年代实施《药品管理法》、《中药新药审批办法》,促使中药改变了粗放的作坊式生产的局面,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中药发展开始进入了科学化阶段。1984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不足20亿元,2000年达到485亿元,增长近24倍,年均增长20%以上。但中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发展的因素。

    低水平重复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全国涉及经营与生产中药的单位约2万家,其中生产企业近5000家、商业机构1.2万余家、中医院2600余家、科研和高等教育机构110余家。中药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分工、企业规模小,造成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生产,地区之间重复布局,资源和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
, 百拇医药
    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标准规范不严格,产品质量不稳定。我国1.3万种药用资源中,常用的500种中药材尚未建立科学的质量规范;8000多种中成药多数还是“黑大粗”的传统剂型,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疗效不准确,质量不稳定,一些中药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毒性过大,严重影响了中药市场的开拓,是造成我国出口中药从1995年的6.55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4.57亿美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药研发缺少技术平台等支撑条件,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物,但由于中医现代化发展滞后,中药发展与临床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中药研究力量分散、新药审批法规的限制,中药产业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未能形成开发速效、高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新中药创制能力和技术优势,未能形成中药制药工业技术综合集成能力和加速采用新技术的机制,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规模化生产和进入药品主流市场的步伐。

    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落后,尚未根本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包括饮片生产在内的中药制药,尽管初步改变了手工切制、敞口煎熬、明火直取等原始的生产方式,但水煮醇沉的方法仍然十分普遍,中药提取、精制工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决定中药生产技术水平的两大指标,一是全行业按GMP规范组织生产的企业数量不足10%,二是全行业采用全流程自动控制的企业数量不足5%。
, 百拇医药
    除了企业规模、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中药资源遭到破坏,也威胁着我国的中药产业。发达国家在逐步认识中医药独特优势,从法律上认可中医药的同时,一方面依靠其科技优势,纷纷设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不断提高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对我国中草药及其提取物采取掠夺性收购,并经过纯化、精制等返销我国,致使甘草、麻黄、红豆杉、野生人参、冬虫夏草等上千种野生动植物面临退化、枯竭甚至绝种的危险。

    虽然中药是我们的国粹,但长期以来国家对中药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中药产业长期缺乏宏观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发展协调机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即使我国人均药品消费量保持不变,到2005年我国药品消费也将比2000年的1500亿元增加近300亿元。我国巨大的药品市场吸引了国际大型公司的密切关注,加大向我国出口西药和生物药,并在国内设立合资、独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际上64个国家已相继设立了2000多个中医药研究机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国外新药将更加容易进入国内市场,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在我国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我国中药产业有沦为原料基地的危险。

    面对新世纪,古老的中药行业呼唤着现代化。为了使中药产业从传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2001年国家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进行了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后,正式提出了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目前,这一专项实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势头很好。2001年国家首批实施了58个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安排高技术产业化投资3.5亿元,支持了总投资约73亿元、58个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国家资金带动社会投资近1:20。初步估算,这批项目实施后,可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将现代中药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百拇医药(朱剑红)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