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
http://www.100md.com
《中医妇科学》
带下异常鉴别表
病名 | 带下特点 | 其他症状 | 检查 |
---|---|---|---|
滴虫性阴道炎 | 灰黄色泡沫状白带,质稀薄而有臭味 | 外阴瘙痒 | 阴道壁有红点,镜检可查见滴虫 |
霉菌性阴道炎 | 乳白色,豆腐渣样 | 外阴其痒难忍 | 阴道壁附一层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 |
老年性阴道炎 | 黄色,稀而黏滞下,有时带中有血 | 阴道烧灼感 | 阴道黏膜薄且光滑,可有小出血点或小溃疡 |
宫颈糜烂 | 带下色白,或黄,或呈脓性,或稠黏挟血 | 腰酸或无症状 | 宫颈不同程度的糜烂面 |
慢性盆腔炎 | 带下色白,或黄,或呈脓性,或稠黏挟血,或无带下异常 | 下腹坠胀或牵引痛,腰?酸痛 | 子宫活动性差,两侧或一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 |
宫颈癌 | 血性白带,或水样恶臭白带 | 接触出血或伴不规则出血 | 宫颈质硬,表面粗糙,边缘不规则,有小菜花状突起。触之易出血,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
非特异性阴道炎 | 因局部损伤、异物、腐蚀性药物、阴道包块、阴道手术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夹血,或呈浆液状 | 局部坠胀灼热或疼痛 | 阴道黏膜充血,触痛 |
淋病性阴道 | 急性:脓性阴道分泌物 | 尿频尿急,尿痛,阴部红肿、压痛、烧灼感 | 分泌物涂片或分泌物培养可查见淋病双球菌 |
慢性:白带量多或色黄 | 可能夹杂其他病菌感染。或引起内外生殖器官炎症症状 | 同上 | |
子宫黏膜下肌瘤 | 水样带下,若瘤的组织坏死或感染,可有大量血性或有臭的脓性带下 | 月经增多,经期延长,贫血症状 | 肌瘤在宫腔内且小,不易被发现,常在诊刮时发现宫内壁凹凸不平,采用宫腔碘油造影可助诊断。若瘤体露出宫颈口或肌瘤从宫腔吊入阴道内,则能查见。 |
带下病辨证表
临床表现 | 带下性状 | 兼证 | 舌脉征 | |||||
---|---|---|---|---|---|---|---|---|
带名 | 证型 | 量 | 色 | 质 | 气味 | 舌象 | 脉象 | |
白带 | 脾虚 | 多 | 白 | 稠或不甚稠 | 无臭 | 脾虚证 | 舌淡苔薄 | 濡弱 |
肾虚 | 多 | 白或无色 | 清稀 | 无臭 | 肾阳虚证或寒湿证 | 舌淡嫩、苔薄 | 沉弱 | |
痰湿 | 多 | 白 | 稠 | 腥臭 | 痰湿证 | 舌淡苔白腻 | 滑 | |
黄带 | 阴虚挟湿 | 不甚多或多 | 淡黄 | 清或黏 | 或有臭 | 阴虚证或阴虚挟湿证 | 舌红苔少 | 细数 |
湿热 | 多 | 黄 | 黏稠 | 檅臭 | 肝郁脾湿证或阴中灼痛 | 苔黄腻 | 濡数 | |
赤带 | 阴虚挟湿 | 不甚多或多 | 淡红 | 稠或不甚稠 | 或有臭 | 阴虚挟湿证或虚热证 | 舌红苔少 | 细数 |
湿热 | 多 | 深 | 稠 | 檅臭 | 少腹,小腹压痛、湿热证 | 苔黄腻 | 数 | |
赤白带 | 湿热 | 多或不甚多 | 白带挟血 | 黏稠 | 臭 | 湿热证,或少腹,小腹压痛 | 苔腻 | 滑数 |
杂色带 | 湿毒 | 多 | 脓性 | 稠 | 秽臭 | 发热腹痛或小便淋痛 | 苔黄腻 | 洪数 |
症溃 | 多 | 似血非血 似脓非脓 | 清稀,或如膏 | 恶臭 | 体质大虚,查见有症块 | 舌黯淡,苔象变化不定 | 虚滑 | |
感虫邪 | 霉菌 | 多或不甚多 | 白 | 似豆渣或乳酪 | 或有臭 | 阴痒,镜检查见霉菌 | 或正常 | 正常或数 |
滴虫 | 多 | 灰白或赤白 | 较清,有泡沫 | 臭 | 阴痒,白带镜检查见滴虫 | 或正常 | 正常或数 |
带下病治疗
病证型 | 治法 | 主方 | |
---|---|---|---|
脾虚型 |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 完带汤 参苓白术散 | |
肾虚型 | 肾阳虚 | 补肾固精止带 | 鹿角菟丝子丸 金锁固精丸 |
肾阴虚 | 滋阴泻火 | 知柏地黄丸 愈带丸 | |
湿热型 | 清热利湿 | 止带方 龙胆泻肝汤 | |
湿毒型 | 清热解毒,除湿 | 银甲丸 萆檞渗湿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