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科类 > 血证论
编号:215566
血证论-卷五
http://www.100md.com theQi

瘀血

吐□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 凡系离经之血, 与荣养周身之血, 已聧绝而不合, 其已入胃中者,听其吐下可也, 其在经脉中, 而未入于胃者, 急宜用药消除, 或化从小便出, 或逐从大便出, 务使不留, 则无余邪为患, 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证, 总以去瘀为要, 世谓血块为瘀, 清血非瘀, 黑色为瘀, 鲜血非瘀, 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 离经既久, 则其血变作紫血, 譬如皮肤被杖, 血初被伤, 其色红肿, 可知血初离经, 仍是鲜血, 被杖数日,色变青黑, 可知离经既久, 其血变作紫黑也, 此血在经络之中, 虽已紫黑, 仍是清血, 非血块也, 是以能随气运行, 走入肠胃, 吐下而出, 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 如何能走入肠胃耶, 至于血块, 乃血入肠胃, 停留片时, 立即凝结, 观宰割猪羊, 滴血盆中, 即时凝结, 便可知矣, 故凡吐□, 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 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证, 医者按证治之, 无庸畏阻, 瘀血攻心, 心痛头晕, 神气昏迷, 不省人事, 无论产妇及吐□家, 有此证者,乃为危候, 急降其血, 而保其心, 用归芎失笑散, 加琥珀硃砂麝香治之, 或归芎汤, 调血竭乳香末亦佳。

瘀血乘肺, 欬逆喘促, 鼻起烟煤, 口目黑色, 用参苏引, 保肺去瘀, 此皆危急之候, 凡吐血即时毙命者,多是瘀血乘肺, 壅塞气道, 肺虚气促者, 此方最稳, 若肺实气塞者, 不须再补其肺, 但去其瘀, 使气不阻塞, 斯得生矣, 葶苈大枣汤,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使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则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气之往来, 故滞碍而痛, 所谓痛则不通也, 佛手散,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 或用小柴胡, 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 尤通治内外之方, 义较稳。

瘀血在上焦, 或发脱不生, 或骨膊胸膈顽硬剌痛, 目不了了, 通窍活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 则腹痛胁痛, 腰脐间剌痛着滞血府, 逐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 亦治之。

瘀血在下焦, 则季□少腹, 胀满剌痛, 大便黑色, 失笑散, 加醋军桃仁治之, 膈下逐瘀汤亦稳。 瘀血在里,则口渴, 所以然者, 血与气本不相离, 内有瘀血, 故气不得通, 不能载水津上升, 是以发渴, 名曰血渴, 瘀血去则不渴矣, 四物汤,加枣仁丹皮蒲黄三七花粉云苓枳壳甘草, 小柴胡汤, 加桃仁丹皮牛膝, 皆治之, 温经汤, 以温药去瘀, 乃能治积久之瘀, 数方皆在酌宜而用。

瘀血在腠理, 则荣卫不和, 发热恶寒, 腠理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气血往来之路, 瘀血在此, 伤荣气则恶寒,伤卫气则恶热, 是以寒热如疟之状, 小柴胡汤, 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瘀血在肌肉, 则翕翕发热, 自汗盗汗, 肌肉为阳明所主, 以阳明之燥气, 而瘀血和蒸郁, 故其证象白虎,犀骨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治之, 血府逐瘀汤, 加醋炒大黄, 亦可治之也。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则结为症瘕, 瘕者或聚或散, 气为血滞, 则聚而成形, 血随气散, 则没而不见, 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 九气丸治之, 在胸膈上者, 加桔梗枳壳瓜蒌生姜甘草, 在右者, 加苏子桑皮陈皮, 在左者, 加青皮牡砺当归, 在中焦大腹者,加厚朴枳壳防已白芍甘草, 在小腹下者, 加橘核小茴荔核槟榔川楝子五灵脂, 气散则血随而散, 自不至于结聚矣, 至其既散之后, 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 此时瘕气既散, 处于血分之中, 但一调血, 则气自和, 而不复聚矣, 逍遥散, 加丹皮柏附治之, 归脾汤, 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症者常聚不散, 血多气少, 气不胜血故不散, 或纯是血质, 或血中裹水, 或血积既久, 亦能化为痰水, 水即气也, 症之为病, 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 以推除之, 元恶大憝, 万无姑容, 即虚人久积, 不便攻治者, 亦宜攻补兼施, 以求克敌, 攻血质宜抵当汤, 下瘀血汤, 代抵当丸,攻痰水宜十枣汤, 若水血兼攻, 则宜大黄甘遂汤, 或秘方化气丸, 外治法, 贴观音救苦膏。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与气相战□, 则郁蒸腐化, 而变为脓, 另详吐脓便脓疮脓门, 兹不再赘。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 则为干血, 气者, 肾中之阳, 阴虚阳亢, 则其气上合心火, 是以气盛即是火盛,瘀血凝滞, 为火气所薰, 则为干血, 其证必见骨蒸痨热, 肌肤甲错, 皮起面屑, 名为干血痨, 病至此者, 十治二三, 仲景大黄□虫丸治之, 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膈绝, 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 故用诸虫囓血之物, 以消蚀干血, 瘀血不去, 新血且无生机, 况是干血不去, 则新血断无生理, 故此时虽诸虚毕见,总以去干血为主也, 如胆识不及, 可以滋补之药送下此丸, 亦调停之一术。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被风气变, 化则生痨虫, 气者, 肾水之所化也, 故气动即为湿, 风者, 肝阳之所生也,故风动即为热, 湿蒸热煽, 将瘀血变化为虫, 是为痨虫, 此犹之草腐为萤, 壳飞为虫也, 其辨法, 面色乍赤户白, 乍青乍黄, 唇口生疮, 声嗄咽痒,烦梦不甯, 遗精白浊, 发焦舌燥, 寒热盗汗, 口出哕气, 不知香味, 喜见人过, 常怀忿怒, 梦见亡先, 惊悸欬逆, 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食豆而香, 又用乳香薰其手背, 帕覆手心, 须臾, 毛长至寸许, 每日平旦精神尚好, 日午向后, 四肢微热, 面无颜毛, 皆是痨虫之候也, 月华丸主之,多食鳗鱼肉, 既有滋补, 又善杀痨虫, 或用鳗鱼骨烧黑, 鳖甲炒为末, 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 补虚杀虫, 相辅而行, 若专事杀虫, 金蟾丸亦可间服,金线蛙烧服亦妙, 黑猫杀取肝, 焙干为末, 月初五更空心服, 大能杀除痨虫, 可代獭肝, 獭爪为末酒下, 痨虫居肺叶间, 咯血声嘶者, 皆能治之。

痨虫乃血化之虫, 最为灵异, 其人死后, 虫为妖孽, 传染家人, 为传尸痨。

杀三人者, 其虫不治, 传尸之证, 与其所感之病人无异, 金鉴谓宜服传尸将军丸, 方载丹溪心法中,今查丹溪心法不载此方, 然以将军名丸, 其主用大黄可知, 夫传尸虫孽, 袭染人身, 亟宜除去, 故主攻下, 亦如仲景攻干血法, 以免留邪为患也, 此虫一传人身,便能聚积人身之血以为窠囊, 食息生育, 变化无穷, 吾谓可用移尸灭怪汤, 杀其虫而夺其血, 斯无遗留之邪矣, 以上二证, 大便不溏泄者, 尚可攻治, 溏泄者,不能任药, 必死。


蓄血

蓄血者, 或伤寒传经之邪, 或温疫时气之邪, 传于血室之中, 致周身之血, 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中, 小腹胀痛, 其人或寒或热, 昼日明了, 夜则□语, 甚则发狂, 呼叫打骂, 内经所谓血在上喜忘, 血在下如狂是也, 癫犬咬伤, 毒聚胞中,故令发狂, 皆属蓄血之证, 仲景抵当汤治之, 桃仁承气汤亦治之, 若胆识不及, 可用膈下逐瘀汤, 加大黄, 若血犹未结, 但是热入血室, 夜则谵语,用小柴胡汤, 加桃仁丹皮治之。


血臌 (血肿)

血臌之证, □满小腹胀, 满身上看血丝缕, 烦燥漱水, 小便赤, 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 医书俱云, 是妇人之病, 唯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 面色痿黄, 有蟹爪纹路, 脉虽虚极, 而步履如故, 多怒善忘, 口燥便秘, □胀腹疼,迨胀之既成, 腹大如箕, 遂不可救, 东南最多, 所以然者, 东海饶鱼盐, 鱼者甘美之味, 多食令人热中, 盐者咸苦之味, 其性偏于走血, 血为阴象,初与热合, 不觉其病, 日久月增, 中焦冲和之气, 亦渐为热矣, 气热则结, 而血不流矣, 于是气居血中, 血里气外, 一似妇人受孕者然, 至弥月时,腹如抱瓮, 推而言之, 凡五方之膏梁厚味, 椒姜桂糈, 成热中者, 皆其类也, 治之之法, 以六君子汤, 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 陈米荷叶煎汤泛丸, 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谨按喻氏之论, 其言血膨之原, 最为详权, 惟所主之方, 与气热则结, 而血不流之说, 未能唇合, 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 于治痰膨为宜,且须寒饮, 方为切合, 如论所谓, 宜用清和理气之品, 攻剂代抵当丸主之, 和剂丹栀逍遥散, 加姜黄香附治之, 诸书皆用桃奴散, 或琥珀散治之, 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 与喻氏所论, 又有不同, 医者审证择用可也。 又有石瘕肠覃, 状如怀子, 腹日以大, 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 以寒客于肠外, 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 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 乃寒气客于子门, 子门闭塞, 恶血当下不下, □以留止, 故成石瘕, 是气病而血亦病也, 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 单腹胀者为血臌, 若四肢皆胀, 或先从四肢肿起, 其色红者, 谓之血肿, 亦有不红者, 血从水化而为水, 故不红也, 或得于吐□之后,瘀血化水而肿, 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 血化为水而肿, 既化为水, 则兼治水, 五皮饮, 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 或用干漆雄黄, 醋丸麦芽汤下亦可。 又凡臌胀浮肿, 俱要分阴证阳证, 阴证脉沉涩弦紧, 必有寒痰诸证, 宜中满分消汤加桃仁, 阳证脉数口渴, 便短气逆等证, 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 另详六卷肿胀门。


经闭

妇女经闭有四, 一寒证, 一热证, 一实证, 一虚证。 寒闭者, 积冷结气, 经水断绝,至有历年, 胞门为寒所伤, 经络凝坚, 阴中掣痛, 少腹恶寒, 上引腰脊, 绕脐寒疝, 或瘀血不行, 留为石瘕, 皆霜凝冰结之象也, 用温经汤主之,或用温药下之, 附子理中汤, 加当归桃仁大黄细辛牛膝肉桂, 生化汤之下, 尤稳, 经通之后, 再服肾气丸收功。 热证者, 胞为血室, 血室为肝之所司,肝火横逆, 从胞脉上迫于心肺, 心肺之气, 不得下通, 则发寒热, 头晕耳呜, 烦躁多怒, 咳逆气上, 治宜平其肝火, 使肺气得下降, 心血得下注, 斯经通矣,当归芦荟丸, 加桃仁以攻之, 丹栀逍遥散, 加桃仁以和之, 又日冲任两脉, 起于胞中, 上属阳明, 若胞中火逆, 随冲任两脉上冲, 头晕颊赤, 咽喉不利,发热口渴, 欬逆喘息, 此方胞气上逆, 合于阳明之气, 而为燥动之证, 法宜从阳明以折冲逆, 使火下降, 斯经通矣, 玉烛散治之, 如脾胃素虚, 不便攻治者,玉女煎, 加桃仁丹皮治之, 金匮麦门冬汤, 尤能逆折冲气, 数方皆从阳明降气, 使气下达胞中, 则经自通, 又有从肾中, 引气下行, 以通经之法,用六味地黄汤, 加知柏牛膝、桃仁, 此又引冲气下行膈治之法。 实证经闭者, 妇人少腹如敦状, 小便微难而不渴, 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 大黄甘逐汤主之,又仲景日, 妇人伤寒, 中风, 经水适断, 胸□满, 如结胸状, 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 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经闭, 藏坚癖不止者, 中有干血, 湿热腐变,化出白物, 矾石末纳入阴户, 吾谓可用土瓜根汤, 加黄柏防己治之, 又或小腹结痛, 大便黑色, 小便不利, 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 宜抵当汤主之,时方可用膈下逐瘀汤。 虚证经闭者, 或因失血过多, 面与爪甲之色, 俱浅淡黄白, 血既从上而脱, 更何从再注胞中, 以为经水哉, 治法宜止其吐□之血,使其下行, 再补其虚, 则血生而气顺, 下注胞中, 斯经得通矣, 四物汤, 加牛膝枳壳降香郁金血余童便茯苓甘草阿胶, 或因过淫精竭, 肾中天癸之水不至胞中,则不能引动冲脉之血, 是为阳不倡阴, 水不化血, 宜滋补其水, 以益天癸, 左归饮主之, 三才汤亦主之, 或因生产过多, 伤血血枯, 圣愈汤主之, 或室女血枯,名为童痨, 室女正当血盛之时, 而乃经少血枯, 以致骨蒸肌热, 面色枯白, 两颧发赤, 懒于饮食, 皮干消瘦, 咳嗽喘息, 此宜大滋其血之化源, 使血骤生,而诸病乃退, 炙甘草汤主之, 又或妇人女子, 不得隐曲, 心念不遂, 脾气抑郁, 以致胃病, 不思饮食, 倦怠少神, 怔仲健忘, 脾不化汁, 心不化赤,是血虚而无经水, 血虚则生内热, 肌肉干瘦, 如风之消物, 故又名风消, 其证难治, 宜归脾汤主之, 血虚则火盛无制, 心乘肺金, 金气不行,不能运布水津留于胸中, 津液尽化为痰, 欬嗽不已, 日久成痨, 经所谓传为息贲, 则不能治, 谓喘息也, 都气丸, 加人参麦冬枣仁五味子钟乳石治之,天王补心丹亦治之, 保和丸, 清燥救肺汤, 皆可借治, 息贲, 叶氏养胃汤, 加熟地五味云苓亦佳。 经血原委, 已于四卷详言之, 兹特就经闭大略, 出其证治,化裁通变之用, 则存乎其人而已。 末段所论生血之法, 男女略同, 治血证者, 须切究之。


胎气

妇人以血养胎, 血或不足, 或不和, 于是有胎气诸证, 此与本书血证不涉, 然亦血分中事,不类而类, 因并论以启人之悟。

孕妇胎中, 止有水血二者而已, 水即是气, 故生产时, 水衣先至, 后下血衣, 行经时亦先下浆水, 后下鲜血,水者气之所化, 气属阳, 血属阴, 水先乎血, 是为阳先乎阴也, 故行经也, 必天癸之水, 至于胞中, 而后冲任之血应之, 亦至胞中, 于是月事乃下,其受胎也, 亦必天癸先交, 而冲血后聚, 故不日男女搆血, 而日男女构精, 精者, 水与血混合之名也, 既成始后, 肾中之阳气, 则化水以养胎, 胃中之水壳,则取汁化血, 从冲任两脉, 下注抱中以养胎, 胎中水足, 则血不燥, 胎中血足, 制气不亢, 水血调和, 则胎孕无病, 所以有病者, 皆水与血不和之故,胎病多端, 吾且斩断葛藤, 但就水血二者立法, 可以通一毕万矣。

恶阻者何也, 胎中之水火, 上逆入胃故也, 冲任乃胞脉, 皆上属于阳明, 阳明之气, 下行为顺, 今因有胎,子官收闭, 冲气不得下泄, 转而上逆, 挟胞中之水, 以干胃土, 则为痰水上溢, 因而呕吐, 治宜调胃利痰, 二陈汤, 加枳壳砂仁生姜藿香治之,香砂六君子汤亦治之, 水降则气降, 胃得安而不呕吐矣, 又或胞气上逆, 上合阳明燥气而为火, 亦致吐逆, 呕若呕酸, 哕气拒食, 胎塞于下, 气逆于上,多生火证, 故世谓胎前不宜热药, 以此之故, 法宜清胃降火, 小柴胡汤主之, 麦门冬汤亦治之。

子呛者何也, 胎中之水火, 上干于肺故也, 养胎全赖水与血二者, 若水不足以濡血, 则血燥, 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 燥气相合, 是为胎火, 胎火循冲脉而上, 干犯肺金, 则欬喘交作, 两颊发赤, 咽喉不利, 气呛欬嗽, 故名子呛, 仲景麦门冬汤治之, 时方玉女煎,加五味子亦妙, 方中牛膝, 正取其降冲逆, 半夏降冲逆, 降水也, 牛膝降冲逆, 降火也, 皆以堕胎之药, 安胎用之得宜, 正无畏缩, 又有胎中之水,水泛为痰, 冲肺作欬, 以致子呛者, 于法又宜去水, 苏子降气汤, 六君子汤, 加五味炮姜细辛治之, 若是水火兼动, 而致欬嗽, 宜泻白散,加杏仁瓜蒌霜白前黄芩枳壳甘草, 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 但苈葶猛, 不可多用。

孕妇少腹痛, 仍分水分血分两端, 在水分者, 膀胱之气不能化水, 则子脏胀满, 水不得泄, 必见小便短涩,胀喘诸证, 审是热结不行者, 导赤散, 加山栀防已以清之, 审系寒结而阳气不化者, 五苓散治之, 取其水利, 则少腹之痛自止, 橘核丸, 加茯苓亦治之,在血分者, 胞为肝肾所司, 肝阳不达于胞中, 则胞血凝滞而痛, 四物汤, 加艾叶香附阿胶茴香, 肾阳不达于胞室, 则胎冷痛, 上连腰脊, 四物汤,加杜仲故纸台乌艾叶, 此名胞阻, 谓胞中阴血, 与阳气阻膈也, 重则用肾气丸, 轻则用胶艾四物汤。

血与水皆阴也, 水为先天阳气所化之阴液, 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 肾阴又转赖胃之水津而生,胃气又实藉肾之生阳而旺, 今有肾中之生阳不足者, 脉弦发热, 愈胀而下坠, 腹痛恶寒, 子宫欲开, 仲景用附子汤治之, 保肾之阳, 以扶胃气, 此补阳法也,又有胃中之水津不足者, 则子脏干燥, 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凭, 数欠伸, 所以然者, 以肾水不足, 冲血不足, 无所润养, 肾小在下, 则为胞中之天癸,在上则为口中之津液, 脏燥, 则肺金不得津液之润养, 故肺主悲伤, 欠伸者, 明系肾病, 如神所凭者, 血燥则心不化液, 而神无守也, 甘麦大枣汤, 滋肾之阴,从冲任以输水于肾, 而肾阴因藉以生, 此补阴法也, 视此二条, 一切滋阴补阳之法, 可以贯通。

胎漏, 亦分水与血二证, 下血者属血热, 因其火甚, 故逼血妄行, 宜四物汤, 加阿胶炒栀子侧柏叶黄芩, 下水者,或如豆汁, 下至升许, 名日孤浆, 去水太多, 则胎干枯, 必倚而坠, 水即气也, 惟其气泄, 是以水泄, 黄□糯米浓煎, 补而滋之,茅根白术人参鹿角霜桑螵蛸白银, 酒水煎服, 亦佳。

再按血统于脾, 而藏于肝, 肝主□漏, 故漏血, 治以归脾汤, 加柴胡山栀阿胶, 于法尤合, 水生于肾而制于肺,肺气不纳, 故漏水, 今观肺中虚寒, 不能制下, 则小便遗溺, 可知肺气不纳, 所以漏水之理矣, 宜用白术人参海螵蛸龙骨牡砺百合诃子苎根白银。

子淋者, 小便淋沥, 亦分水淋血淋二者, 水淋病在膀胱, 胀闭涩滞, 宜五淋散, 加木通泽泻, 血淋者,病在血室, 阴中割痛, 下滴血点, 四物汤, 加苁蓉茅根藕节条芩赤苓草稍。

子悬者, 胎气上逼, 悬塞心胸, 亦分水分血分二者, 水分之病, 由于气虚, 水泛为痰, 壅凑其胎, 浊气上逆,脉必沉滑迟弱, 六君子汤, 加枳壳紫苏腹皮川芎香附治之, 血分之病, 由于血虚, 胎中厥阴肝经相火上僭, 举胎上逼, 宜小柴胡合四物汤, 再加云苓黄连黄柏,六味丸, 加牛膝麦冬以引之使下, 亦高者抑之之义, 毋畏牛膝之堕胎也。

又按子悬之证, 有孕七八月, 产母血虚, 胎无所养, 上行求食者, 但用下降之药, 不能治也, 宜大补其血,炙甘草汤, 去桂枝, 加淮药枣仁治之, 圣愈汤, 加白术云苓甘草亦治之, 甘麦大枣汤皆宜, 又当美其饮食, 用黄□人参山药白芷芡实猪蹄炖服, 最佳。

子气者, 水肿也, 胞与膀胱, 并域而居, 胞宫为胎所站, 侵逼膀胱, 以致膀胱之水, 不能化行,亦由膀胱之气化, 先有不足, 故能为胎, 所用五苓散主之, 若是胎火乘肺, 化源不清, 以致便短水肿者, 去桂枝, 加知毋麦冬黄芩杏仁防己治之。

子烦者, 血虚也, 血者心之所主, 血足则心不烦, 胎既耗血, 胎中之火, 又上与心火相合, 火扰其心,是以虚烦不能眠, 酸枣仁汤治之, 硃砂安神丸, 亦治之。

子眩者, 气分之痰也, 其证目眩头晕, 皆由胎水, 上逆为痰之所致, 二陈汤, 加紫苏枳壳杏仁姜汁竹沥治之。

子痫者, 血分之风也, 其证忽然昏冒, 卒倒无知, 手足抽掣, 过时则醒, 口噤反张, 乃孕妇血虚,风邪入肝之所致, 法宜补血祛风, 四物汤, 加钩藤防风茯神桑寄生独活羚羊角, 逍遥散小柴胡, 皆可借治。

小便不通者, 气不足也, 气化则水能出, 今小便点滴不通, 是胞系下压其溺窍故也, 究其所以下压溺窍之故,则因肾气不足, 不能举胎而上, 此名转胞, 宜肾气丸主之, 又或胃气不足, 不能升提其胎, 补中益气汤主之。

大便不通者, 血不足也, 孕妇之血足则无病, 血既不足, 则供胎犹未能给, 更何能分给诸诸藏,是以必现口渴欬逆发热大便大通等证, 治宜滋其血, 血足则大便自通, 四物汤, 加杏仁麻仁苁蓉菟丝子治之, 逍遥散, 加麻仁枳壳厚朴亦治之。

总而论之, 胎气不和者, 皆是水分之病, 调水则气自和, 胎火太旺者, 皆是血分之病, 调血则火自熄,能知水火血气之故, 则治胎不难, 治失血之证亦不难, 即治杂证, 更无所难。 此书为失血说法, 其气一门, 皆连类而及之者, 然胎病之发, 尤水火血气之显然者,能参透此条, 则于水火血气四字, 自无隐慝之情, 其他胎病, 有未备录者, 另有胎产之书可查。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