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综合性医书类 > 沈氏尊生书
编号:215605
沈氏尊生书-卷二十.瘟疫源流
http://www.100md.com theQi

瘟疫, 时行病也。 类于伤寒, 春夏秋三时俱有, 夏秋更甚, 皆因天之风雨不时, 地之湿热郁蒸, 胔骼之气延蔓,人触之而病而死。于是更增一种病气死气相渐染, 犯之者从口鼻入, 抵脏腑, 溷三焦, 正闭邪盈, 因而阳格于内, 营卫运行之机阻于表。始必恶寒, 甚而厥逆, 迨阳郁而通, 厥回而中外皆热, 昏沉自汗, 此时邪伏膜原, 虽有汗热亦不解,必候伏邪溃, 表气入内, 精气达表, 战栗大汗, 邪气方出, 脉静身凉。 犹或伏邪未尽, 亦必先恶寒, 再发热。
至于发出, 方显变症, 其症或从外解, 或从内陷。 外解者,发烦战汗。自汗内陷者, 胸隔痞闷, 心下胀满, 腹中痛, 燥结便秘, 热结旁流, 协热下利, 或呕吐恶心, 谵语, 舌黄, 及苔黑芒刺等症, 脉则不沉不浮而数,日夜皆热, 日晡更甚, 头疼身痛, 忌汗与下, 宜透膜原之邪(宜达原饮)。 若见各经, 加引经药。 感轻者舌苔薄, 脉不甚数, 此必从汗解, 如不得汗,邪结膜原, 表里不通, 亦不可外逼强汗。感重者, 舌苔如粉渍, 药后反内陷, 舌根先黄, 渐至中央, 邪渐入胃矣,须下之(宜达原饮加大黄)。
若脉长洪而数大, 此邪适离膜原, 欲表未表也(宜白虎汤)。 舌黄, 兼里症,此邪已入胃也(宜大小承气汤)。 邪之离膜原, 每因元气厚薄为久暂, 厚则邪易传化, 薄则邪难传化。
倘本有病又感邪,能感不能化, 安望其传。 不传则邪不得去, 日久愈沉, 切勿误进参耆。
且疫之传有九, 总不越表里之间。 一为但表而不里, 二为但里而不衰, 三为表而再表, 四为表里分传, 五为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 六为先表后里, 七为先里后表, 八为表里各偏胜,九为不论表与里, 其初发必重。 此九者之名目既审, 而九者之症治可详。
曷言乎但表而不里也, 其症头疼身痛, 发热, 似畏冷, 谷食如常,无里症, 此邪传外由肌表出, 或斑消, 或汗解, 为顺, 轻剂可愈。
有汗不透而仍热者(宜白虎汤)。
有斑不透而仍热者(宜举斑汤)。
有斑汗并行俱不透者(宜参用白虎、举斑二汤)。
曷言乎但里而不表也,其症胸膈痞闷, 欲吐不吐, 吐亦不快(宜瓜蒂散)。
若邪传里之中下, 心腹胀满, 不吐不呕, 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 或大肠胶闭, 甚或有再发三发者(俱宜承气汤)。
曷言乎表而再表也, 所发未尽, 膜原尚有隐伏之邪, 故隔数日再发热,脉洪大而数, 及其解也。
斑者仍斑, 汗者仍汗, 甚至于三发四发者(宜清热解肌汤)。
曷言乎表里俱传也, 其始邪伏膜原,尚在半表里, 二症俱现, 必先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 或斑或汗, 随宜升泄之, 病退而热未除, 膜原尚有未尽之邪也(宜三消饮)。
若分传至再三, 照前治之。
曷言乎再表再里, 或再表里分传也, 此亦病气如此, 非医之疏于救治,病家之失于调养也(宜酌用清热解肌汤、三消饮、普济消毒饮子)。 曷言乎先表后里也, 其始但有表症(宜达原饮), 其继脉大且数, 自汗渴, 此邪离膜原,未能出表耳(宜白虎汤)。 迨邪既从汗解, 三四日后仍发热(宜达原饮)。
至后反加胸满腹胀, 烦渴不食等症,复传里矣(宜达原饮加大黄)。 曷言乎先里后表也, 其始发热, 有里症, 下之便愈。 后又发热, 反加有头痛身重, 脉浮,必当汗(宜白虎汤)。 服之不得汗, 液活B也(宜白虎汤加人参即解)。
若大汗大下后, 表里症悉去, 继而一身尽痛, 身如被杖, 脉沉细,此汗出太多, 阳气不周, 骨寒而痛, 非表症也, 不必治, 阳回 自愈。
曷言乎表里偏胜也, 膜原伏邪发时, 若表症多而里症少, 当治其表,里症兼之(宜达原饮加枳实、大黄)。
若里症多而表症少, 但治其里, 表症自愈(宜大柴胡汤)。 曷言乎不论表里, 初发必重也,说B以邪有行有伏, 正伤寒行邪也, 故依次传经, 或汗或下立解。
若疫邪, 则先伏后行, 始伏膜原, 营卫所不关, 药石所难治, 及其发时,邪毒张炽, 内浸于腑, 外淫于经, 营卫受伤, 诸症渐累, 然后得而治之, 方其浸淫之际, 邪毒在膜原, 此时但可疏利, 使伏邪易出(宜香苏散)。
邪既离膜原, 乃观其变, 或出表(宜达原饮), 或入里(宜白虎汤), 然后可导邪而出, 邪尽方愈。
不得初发方张, 即为惊愕无措也。 古人云: 瘟疫莫治头, 痨怯莫治尾。
其始但使邪毒速离膜原, 便是治法, 全在后段识得表里虚实, 缓急重轻, 不致错治,自可全愈。 若久病后, 老年人, 酒色辈, 又加瘟疫, 自难支矣, 此瘟疫九传症治也。
而其详更有可条分薄B析者,说B疫邪为病, 有从战汗解者, 有从盗汗自汗解者, 有无汗而全归胃者, 有大汗热渴终得战汗解者, 有胃气壅抑必从下而得战汗解者, 有汗解未三四日复发热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斑者, 有发斑即愈者, 有里症急虽斑不愈者, 凡此皆寻常之变。
又有局外之变, 男子犯房事, 热邪乘虚陷下焦, 以致夜热,便淋涩, 小腹胀, 用导赤、五苓不效者(宜大承气汤, 便如注而愈)。 女子经适来适止, 失血崩带, 及心痛疝气, 痰火哮喘。
凡此皆非常之变, 要之, 因疫而来他病, 但治疫为要。 有一二日舌苔白, 早服达原饮, 舌色变黄, 并胸膈满痛, 大渴烦躁,此邪传里也(宜达原饮加大黄), 下之, 烦热稍减, 晚又热躁, 舌全黑刺, 鼻黑煤, 此邪毒瘀胃也(宜大承气汤)。
抵暮大下, 夜半当热退,次早舌刺如失。
一日三变, 因其毒甚, 故传变亦速, 用药亦必紧, 缓剂则无救矣。
有初起脉数, 未至洪大,邪尚在膜原(止宜达原饮), 误用白虎汤者, 必不能破结使愈。
或邪入胃(必宜承气汤), 误用白虎汤, 徒伐胃气, 反抑邪毒, 致脉不行,反变细小, 勿更误认阳症阴脉, 妄言不治, 因不敢下(急宜承气汤)。
有表里传变无定者, 不得拘先解表后攻里之说, 说B邪在里, 里气结滞,不得外达, 即四肢未免微厥, 虽发汗不得愈, 必解其里(宜承气汤)。 里气一通, 多有自汗解者。 设下后脉浮而微数, 身微热, 神思不爽,此邪止浮于肌表也(宜白虎汤)。
便色清, 便蒸蒸汗解。 若下后脉数而空, 此则虚也(宜人参白虎汤), 补之, 即汗解。
下后脉数而浮, 原当解, 至五六日无汗, 脉症不改, 此因数下, 血液活B正气微也(宜人参白虎汤), 以凉解, 即得汗。
里症脉沉,下之改浮, 今不得汗, 二三日脉更沉者, 此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 更宜下之。 或又脉浮(宜白虎汤), 自愈。 或里症下之愈, 几日复热,非关饮食劳役, 乃膜原之邪复聚, 仍当下之, 但制轻剂耳。
有应下失下, 口燥舌干而渴, 反热减, 四肢时厥, 欲就暖, 此阳气伏藏也,既下, 厥回。 脉大而数, 舌上生津, 不思水饮, 此里邪去而郁阳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去花粉、知母, 加葛根)。 有下后二三日, 舌又生苔,邪未尽也, 再下之, 苔刺去, 烦热留, 更下之。 已愈数日, 复热, 复苔, 更下之, 勿忌。
生疑失治, 但其间或间日一下,或三四日一下, 或下二日间一日, 其后轻重缓急,
或应用柴胡清燥汤, 或犀角地黄汤, 或承气汤, 与多与少, 亦皆治法, 若不明,必误事。
有下后已愈, 腹中有块, 按之痛, 常作蛙声, 气之升降不利, 此邪虽除, 宿结未清也, 不可攻, 须善调养, 常食粥结块方下,或坚黑如石。
又有病气促, 月余块方消者, 此无形之结也。
有下后已愈, 大便十数日不行, 时呕, 此名下膈,说B下不能通必及于上也, 必使宿垢尽下(宜调胃承气汤), 呕自止, 切不可补。
总之, 疫邪贵早下, 但见舌黄, 心腹胀满, 乘气血未乱,津液未活B, 即当下之(宜承气汤)。 不得拘下不嫌迟之说, 说B疫气多湿, 未便即结, 非如伤寒必俟结定而后攻也。
凡疫邪传里, 遗热下焦, 小便不利, 邪无输泄, 经气郁滞, 其传为瘅, 身目如金, 或用茵陈五苓散不效, 乃胃家移热,必以大黄奏央B(宜茵陈蒿汤)。
凡疫邪胸满喜呕, 腹不满, 欲吐不吐, 欲饮不饮, 此邪与痰饮结滞也, 必吐之(宜瓜蒂散)。
凡疫日久失下, 自利纯黑水, 昼夜十数行, 口燥唇干舌裂, 此热结旁流也(宜承气汤), 去其宿垢顿止。
凡胃热失下,经气为热所郁而为黄, 热更不减, 搏血为瘀, 是因发黄而为畜血, 非因畜血而至发黄也, 但畜血一行, 热随血泄, 黄随泄减矣(治黄宜茵陈蒿汤,治畜血宜桃仁承气汤去桂枝、甘草, 加丹皮、当归、白芍)。 凡疫邪留血分, 里气壅闭, 不下则斑不出, 出则邪解矣。 如下后斑出,更不可下。
设犹有下症, 宜少与承气缓服, 若大下, 则元气损, 斑陷危矣, 必当托里(宜举斑汤)。
如下后斑隐,反见循衣撮空, 脉微(宜举斑汤加人参三钱), 或得补复发出, 可不死。
凡胃移热下焦气分, 小便不利, 热结膀胱也。
若移热于下焦血分, 膀胱畜血也。 夫畜血症在小便利不利也, 故昼稍减, 夜热谵语者, 瘀血也(未行宜桃仁承气汤下之, 后用犀角地黄汤调之)。
凡失下, 循衣摸床撮空, 肉惕, 目不了了, 邪热愈甚, 元气将脱者, 不可竟下, 又不可不下(宜陶氏黄龙汤, 既下,急用生脉散加生姜、当归、白芍、知母、陈皮、甘草), 皆死中求生法也。
凡疫病邪不入胃, 必终始能食, 勿绝其食, 只少少与之耳。 凡大下后,须善调理(宜清燥养荣汤)。 或有表留余热者(宜柴胡养荣汤)。 或有痰饮积而胸膈不清(宜瓜贝养荣汤)。
凡舌苔白邪在膜原,变黄邪在胃, 沉香色苔老白不可下, 黄宜下, 黑急下, 下后苔不脱, 舌刺, 舌短, 舌裂, 舌硬, 舌卷, 白砂苔, 黑硬苔, 皆当下。 苔虽白, 倘别有下症(宜达原饮加大黄), 则下之。
若大汗, 脉洪大而渴未可下也(宜白虎汤)。
惟 目赤咽干,气喷如火, 小便黄赤作痛, 扬手掷足, 脉沉数下之(宜承气汤)。
有心下痛, 腹胀满痛, 头痛, 下之立止。 如初起,不可下, 而有血液活B竭者, 当用导法导之(宜蜜煎法), 以其为虚燥也。
凡疫病, 在现症或轻, 虽有头疼身热自汗, 而饮食不绝,力可行走, 脉又不浮不沉而数, 不得误认为劳倦伤脾, 竟用补法, 以致不救。 凡疫痢相兼最危, 疫属胃, 痢属大肠, 大肠病而失传送之职,故粪不行, 下脓血, 谷食俱留停在胃, 直须大肠邪气退, 胃气通。 今大肠既病, 粪尚不行, 何能为胃载毒而出。 毒既不行, 最伤胃气, 胃伤必死。
凡遇疫痢兼病, 在痢尤宜吃紧(宜槟榔顺气汤)。 凡孕妇疫发, 设用三承气, 须随症施治, 不可过虑, 慎勿生疑掣肘,必致母子两伤。
倘应下之症, 误用安胎补剂, 热毒愈炽, 胎愈不安, 急当下之, 以逐其邪。
当子母俱安, 若腹痛腰痛,必坠无疑矣, 须预为病家言之也。 凡妇人病疫, 惟经水适来适断, 崩漏产后, 与男子不同, 说B经水适来, 邪不入胃而入血海, 勿以胃实攻之,热随血下自愈(宜小柴胡汤加赤芍、丹皮、生地)。
如结胸状者, 血因邪结也, 宜刺期门。 经水适断, 血室乍空, 邪乘虚入, 难治。 与适来者, 有虚实之分也(宜柴胡养荣汤)。
新产亡血, 冲任空虚, 与素崩漏经气久虚者, 亦如前治(宜柴胡养荣汤)。
若药不行, 须和其性(宜加生姜)。
气虚不运, 须助宣行(宜加人参)。
凡疫行, 小儿目吊惊搐, 十指钩曲,角弓反张, 切勿误认惊风, 当与大人疫病同治, 但药剂须轻小耳。 凡里症下后, 卧几日, 汗不止, 身微热, 此表有余邪,邪尽汗自止。
若不能止, 小柴胡汤加广皮。
呕加半夏, 虚加人参, 不可用*、术。
如已愈几日后,反得盗汗, 宜略用补法。
虚实之分, 在有热无热也。
下后邪去呕止, 若复呕, 胃虚也, 稍进粥饮, 调之。 凡感冒兼疫, 先治感冒(宜上清散), 后治疫。
凡疟疫相兼, 治疫而疟自已。
凡方食肉, 病停积在胃, 因承气连下,惟下旁流臭水, 其病不通, 加人参一味, 即三四十日停积顿行。
应下失下, 真气虚微, 及投承气, 少顷汗出, 额上发际痒, 手足冷,甚则战栗心烦, 坐卧不安, 如狂, 此中气已亏不胜药力, 名曰药烦。
如遇此症, 须多加生姜, 匀两次服防呕。 以上治疫之法, 既详且尽,更无挂漏矣。 而疫与伤寒异同处, 更有当辨者。
伤寒必有感冒之因, 恶风恶寒, 身疼头痛, 发热, 无汗。
脉浮紧为伤寒, 有汗脉浮数为中风。
若瘟疫, 无感冒之因, 始觉凛凛, 后但热不恶寒, 虽饥饱劳役, 焦思怒郁, 皆能触发其邪,然无所触而自发者居多。
伤寒药一汗即解, 疫 发散虽汗不解。
伤寒不缠染, 疫则缠染他人。 伤寒邪从毛窍入,疫邪从口鼻入。 伤寒感而即病, 疫感而后发。 伤寒汗解在前, 疫汗解在后, 伤寒可使立汗, 疫必俟其内溃,方自汗、盗汗、战汗。
伤寒不易发斑, 疫多发斑。 伤寒邪感在经, 以经传经, 疫邪感在内, 邪溢于经, 经不自传。
伤寒感发甚暴, 疫却有淹缠几日, 渐加重, 或忽加重。 伤寒初起, 必先发表, 疫初起, 必先疏利。
此皆其异焉者也。 而亦有其同焉者, 皆能传胃, 故必皆用承气导邪而出, 故始异而终同也。
伤寒之邪 自外传内, 原无根蒂, 惟传法有进无退,故下之皆愈。
疫之邪始匿膜原, 根深蒂固, 时发与营卫交并, 客邪由经之处, 营卫无不被伤, 故曰溃, 不溃则不能传, 不传则邪不出,不出则病不愈。
乃疫下后, 或有不愈者, 何也? 说B疫邪多表里分传, 因有一半向外, 邪传留于肌肉, 一半向里, 邪传留于胃。
惟传胃故里气结, 里结, 表气亦不通, 于是肌肉之表, 不即达肌表, 下后里气通, 表气亦顺。
向郁肌肉者, 或斑或汗,然后可谋治。
伤寒下后无此法。 虽曰终同, 实不同也。
至伤寒似阴者, 伤寒与疫皆有之。
若阴症似阳, 惟正伤寒为然, 疫必无此症。 夫阳似阴, 虽外寒而内必热, 故小便必赤涩。 若阴似阳, 隔阳之症也, 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清白为据, 万不失一, 此又宜辨也。 凡四损不可治, 大劳、大欲、大病、 久病后, 此四者, 气血俱虚, 阴阳并竭,正气先亏, 邪气自陷者是也。 且夫瘟疫, 有发于内者, 亦有见于外者, 玆更举其症条列于下。
一曰大头瘟,俗呼为狸头瘟, 又雷头风, 亦谓之时毒, 头痛肿大如斗, 此天行厉也, 因湿热伤高巅之上。
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 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 令人多汗气蒸。
初则憎寒壮热, 肢体重, 头面俱痛, 目不能开, 上喘, 咽喉不利。
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 或恍惚不宁, 不速治, 十死八九(宜人中黄丸, 普济消毒饮子, 便硬加酒大黄一二钱, 缓服, 作丸噙化尤妙, 沈氏头瘟汤)。 至于溃裂脓出, 必反染人, 所以谓之疫疠。
大约冬温后多有此症。 若额上面部, 琚B赤肿痛脉数者, 属阳明病(宜普济消毒饮子加石膏,内实加大黄)。
若发于耳之前后, 并额角旁红肿, 此少 阳也(宜普济消毒饮子加柴胡、天花粉, 便实亦加大黄)。
若发于头脑项后, 并耳后, 赤热肿痛, 此太阳也(宜荆防败毒散去人参, 加芩、连, 甚则砭针刺之, 沈氏头瘟汤)。
一曰捻头瘟,喉痹失音, 项大腹胀, 如虾蟆状, 故亦名虾蟆瘟(宜荆防败毒败)。 而《正传》则谓天行一种大头瘟, 从耳前肿起名为虾蟆瘟,从颐项肿起名为鸬鶿瘟, 此可参考。 一曰瓜瓤瘟, 胸高胁起, 呕血如汁是也(宜生犀饮, 便结加大黄, 渴加花粉, 虚加盐水炒人参,表热去苍术加桂枝、黄连, 便脓血去苍术、倍黄土、 加黄柏, 便滑以人中黄代金汁)。
一曰杨梅瘟, 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是也(宜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 并宜刺块令出血)。
一曰疙瘩瘟, 发块如瘤, 遍身流走,旦发夕死是也(急宜用三棱针刺入委中三分出血, 服人中黄散)。
一曰绞肠瘟, 肠鸣干呕, 水泄不通, 是此类绞肠痧(急宜探吐之,服双解散)。
一曰软脚瘟, 即湿温症, 便清泄白, 足肿难移是也, 不可轻下(宜苍术白虎汤)。 总之, 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 一人受之为湿温, 一方传遍即为疫疠, 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 说B春主厥阴肝木, 秋主阳明燥金, 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 惟春分后秋分前,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事。 天本热也, 益以日之暑。 日本烈也, 益以地之湿。
三气交动, 时分时合。 其分也, 风动于中, 胜湿解蒸, 不觉其苦。
其合也, 天之热气下, 地之湿气上, 人在气交中无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 惟夏月为最, 以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 即无病人感之亦为患, 况素有湿热, 或下元虚人, 安得不患湿热症乎。
是以其症忌发汗, 汗则湿热混一, 中气尽伤, 必死。 惟宜分解, 先扶中气, 使中气徐领其表里上下分消, 故多愈也。
至若疫气则邪正混合, 邪胜正衰, 转眼立死。 苦寒则伤胃, 温补则助邪, 如人中黄之类方合法。
别有瘴疫,如岭南春秋时月, 山岚雾瘴之毒, 中于人, 发为寒热温疟, 此其瘴毒, 亦从口鼻入也(宜苍术升麻汤)。
即如南方疫疠亦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者,其状热乘上焦, 病欲来时, 令人迷困, 甚则发躁狂妄, 或哑而不能言语, 皆由败血瘀于心, 毒涎聚于脾故也(宜加味柴胡汤、太无神术散)。
夫伤寒之邪, 先行身之背, 次行身之前, 次行身之侧, 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 直行中道, 流布三焦, 甚者三焦相混, 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
伤寒邪行中久廓, 一表即散; 疫邪行中道, 表之不散。
伤寒邪入胃府, 则腹满便鞭, 故可攻下; 疫邪布中焦, 散之下收, 下之复合, 此与治伤寒表里诸法, 有何涉哉。 (吴又可温疫论,治法精详, 千古莫易, 虽论疫症者甚多, 皆莫越其范围, 故此篇即就其书而裁窜之)。


[脉 法]

《灵枢》曰: 尺肤热盛, 脉盛躁者, 病温也。 又曰: 热病脉静, 汗已出, 脉盛, 一逆也, 死不治。

《脉经》曰: 阳脉濡弱, 阴脉弦紧, 更遇温气变为瘟疫。

《脉诀》曰: 阴阳俱盛, 病热之极, 浮之而滑, 沉之散涩, 惟有温病, 脉散诸经, 各随所在, 不可指名。 脉法曰: 温病二三日, 体热腹满头疼, 食饮如故, 脉直而疾, 八日死。 温病四五日, 头痛腹满而吐, 脉来细而强, 十二日死。 温病八九日, 头身不痛,目不赤, 色不变, 而反利, 脉来涩, 按之不足, 举之却大, 心下坚, 十七日死。 温病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温病厥逆, 汗自出, 脉坚强急者死,虚软者死。

《得效》曰: 时疫之脉无定据, 随时审思才得, 未可轻议。

《医鉴》曰: 温病穰穰大热,脉细小者死。 温病下利, 腹中痛甚者死。 又曰: 热病得汗, 脉安静者生, 躁急者死,及大热不去者亦死。 热病八九日当汗, 反不得汗, 脉绝者死。


[瘟疫原由症治]

《三因》曰: 凡时行病者, 冬应寒反暖, 春发温疫。 其症发热, 腰痛强急, 脚缩不伸, 胻欲折, 目中生花, 或淅淅憎寒, 复热。 春合温反凉,夏发燥疫, 其症身体战掉, 不能自禁, 或内热口干, 舌破咽塞, 声嘶。 夏合热反寒, 秋发寒疫, 其症头重颈直, 皮肉强痹, 或蕴而结核, 起于咽喉颈项之间,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 秋合凉反阴雨, 冬发湿疫, 其症乍寒乍热, 损伤肺气, 暴嗽呕逆, 或体热发斑, 喘咳引气。

《入门》曰: 疫疾, 如有鬼疠相似, 故曰疫疠。 又曰: 春发瘟疫, 宜葛根解肌汤。 夏发燥疫, 宜调中汤。 秋发寒疫, 宜苍术白虎汤。 冬发湿疫,宜甘桔汤。 表症, 宜荆防败毒散。 半表里症, 宜小柴胡汤。 里症, 宜大柴胡汤。 宜补、宜散、宜降, 用人中黄丸治之。

《医鉴》曰: 感四时不治之气, 使人痰涎壅盛, 烦热头疼身痛, 憎寒壮热, 项强睛疼, 或饮食如常, 起居如旧, 甚至声哑, 或眼赤口疮腮肿喉痹,咳嗽稠粘喷嚏。

《正传》曰: 瘟病初症未端的, 先以败毒散治之, 看归在何经, 随经施治。 又曰: 九味羌活汤治瘟疫, 初感一二日间服之, 大效。 又曰: 凡治温疫,切不可作伤寒症治, 而大汗大下, 但当从手中治, 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 少阳小柴胡汤, 阳明升麻葛根汤, 即二方加减以治之可也。


[瘟疫论]

喻嘉言曰: 人之鼻气通于天, 故阳中雾露之邪者为清邪, 从鼻息而上入于阳, 入则发热头痛, 项强筋挛,正与俗称大头瘟、虾蟆瘟符也。
人之口气通于地, 故阴中水土之邪者, 从饮食浊味, 从口舌而下入于阴, 入则其人必先内栗,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清便下重, 脐筑湫痛, 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符也。
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 以次分布上下, 故中焦受邪, 因而不治。
中焦不治, 则胃中为浊, 营卫不通, 血凝不流, 其酿变即现中焦, 俗称瓜瓤瘟、 疙瘩瘟等, 则又阳毒脓, 阴毒遍身青紫之类是也。 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若三焦邪混一, 内外不通, 脏气熏蒸, 上焦怫郁, 则口烂龈肿。
卫气前通者, 因热作使,游行经络脏腑, 则为脓。
营气前通者, 因召客邪, 嚏出声哑咽塞, 热壅不行, 则下血如豚肝。 然以营卫渐通,故非危候。
若上焦之阳, 下焦之阴, 两不相接, 则脾气于中难以独运, 斯五液注下, 下焦不合, 病难全矣。
治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 则邪不能入, 此为上也(宜屠苏饮、太仓公辟瘟丹、 七物赤散)。 邪即入, 则以逐秽为第一义。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 兼发解毒。
中焦如沤, 疏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下焦如渎, 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营卫即通, 乘势追拔,勿使U滋延蔓可也。


[大头瘟症治]

王海藏曰:大抵足阳明邪火太盛为实, 少阳相火为炽, 湿热为肿, 木盛为通, 多在少阳,或在阳明。 阳明为邪, 首大肿。 少阳为邪, 出于耳之前后。

《精义》曰: 大头瘟初发状如伤寒, 五七日之间, 乃能杀人。

又曰: 大头瘟, 俗谓之时毒, 常搐通气散于鼻中, 取十余嚏作放。 若搐药不嚏, 不治。 如嚏出脓血, 治之易愈。 每日用嚏药三五次, 以泄毒,此是良法。 左右看病之人, 亦日用搐药, 必不传染。

又曰: 经三四日不解, 宜荆防解毒散。 七八日大小便通利, 头面肿起高赤, 宜托里消毒散, 兼针砭出血, 泄其毒气。 十日外, 不治自愈。 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 咽喉闭塞, 语音不出, 头面大肿, 食不知味者, 必死。

丹溪曰: 大头瘟,此热气在高巅之上, 切勿用降药。

《入门》曰: 大头瘟治法, 当先缓而后急。 先缓者, 邪见于无形之处, 至高之分, 当用缓缓徐徐服之,寒药则用酒浸酒炒皆是也。 后急者, 邪气入于中有形质之所, 此为客邪, 故须急急去之。 又曰: 服药俱仰卧, 使药气上行。

又曰: 东垣普济消毒饮子最妙,人中黄丸亦妙。


[瘟疫热病不治症]

《灵枢》曰: 此症不可治者有九: 一汗不出,大颧发赤, 哕者死; 二泄而腹满甚者死; 三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 四老人小儿,热而腹满者死; 五汗不出, 呕而下血者死; 七咳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髓热者死; 九热而痉者死。 痉者, 股折瘛瘲齿噤齘也。


治瘟疫方四十七
达原饮[总治]槟榔二钱 厚朴知母 白芍 黄芩各一钱 草果 甘草各五钱
白虎汤[未表]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大承气汤[入胃]大黄 芒硝枳实 厚朴
举斑汤[透斑]当归 赤芍各一钱 穿山甲二钱 柴胡 白芷各七分 升麻 五分
瓜蒂散[不吐]山栀二钱 赤小豆一钱二分 瓜蒂一钱如无淡豉二钱代 水煎 分二服, 缓下。
清热解肌汤[发表]葛根三钱黄芩 赤芍各钱半 甘草一钱
三消饮[余邪]
人参白虎汤[正微]人参 石膏知母 甘草 梗米
大柴胡汤[治里]
香苏散[疏利]香附三钱 苏叶二钱半 陈皮一钱半 苍 术 甘草各一钱姜三片 葱白二个
柴胡清燥汤[郁阳]当归 白芍生地 陈 皮 花粉 知母 甘草 柴胡 灯心
调胃承气汤[宿垢]
茵陈蒿汤 [胃热]茵 陈二钱 大黄五钱 山栀一钱 姜三片
桃仁承气汤[瘀血]桃仁十八粒 大黄四钱 芒硝二钱 甘草 桂枝各一钱
犀角地黄汤[下血后]地黄一两犀角 白芍 丹皮各钱
黄龙汤[元脱]人参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甘草
当归生脉散[又]人参 五味子 麦冬
清燥养荣汤[下后]知母 花 粉当归 白芍 生地 陈皮 灯心 甘草
柴胡养荣汤[余热]柴胡 黄芩陈 皮 甘草 生地 当归 白芍 厚朴 大黄 枳实 姜
瓜贝养荣汤[痰饮]瓜蒌 贝母花粉 当归 白芍 知母 苏子 橘红 姜
小柴胡汤[邪入血海]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姜
槟榔顺气汤[疫痢]大黄 厚朴枳实 槟榔 白芍 生姜
上清散[感冒]元参 薄荷 荆芥 甘草 归尾 熟军 桔梗 陈皮 黄芩 枳壳 川芎
普济消毒饮子[大头瘟]酒黄连酒黄芩各五钱 人参三钱 陈皮 桔梗 元 参 柴胡 甘草二各钱 牛蒡子 马勃 板蓝根如无用青黛 连翘各一钱 升麻 姜 蚕各五分 共为末, 取一半, 白汤调和, 时时呷之。
一半蜜丸, 弹子大, 每丸, 细嚼, 白汤送下。 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 共锉, 取末一两, 水煎, 分二三次服之亦可。 肿甚宜砭刺出血。 泰和二年四月, 民多疫疠,初觉憎寒, 或发热, 或不热身重, 次传头面肿甚, 目不能开, 上喘, 咽喉不利, 舌干口燥。
俗云: 大头天行, 染之多死。 东垣曰: 身半以上, 天之气也。 身半以下, 地之气也。 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 上攻头面, 而为肿甚, 遂制一方, 名曰普济消毒饮子, 服之皆愈,人谓之仙方。
沈氏头瘟汤[又]川芎一钱 桔梗防风 荆芥穗各一钱半 柴胡七分 黄芩归尾 各二钱 此余自制方也。 用以治大头瘟初起一两日者, 无不愈。 阳明邪盛者, 加葛根、 厚朴各钱半。
荆防败毒散[捻头]羌活 独活柴胡 前胡 人参 桔梗 枳壳 茯苓 川 芎 荆芥 薄荷 人中黄 大力子各一钱防风一钱半 缓服。 加金汁一匙尤妙。
生犀饮[瓜瓤]黄土五钱 犀角二钱 川连 苍术各一钱 金汁半杯冲 岕 片茶叶一大撮 日三夜二服。
清热解毒汤[杨梅]人参 黄连黄芩 白芍 生地各三钱 石膏 羌活 知母 生姜各二钱 甘草一钱半 升麻 葛根各一钱 水一斗, 煎五升, 每服一升, 分日三夜二服。
人中黄丸[又]大黄三两 人中黄如无坑垢代之 苍术麻油炒 桔梗各二两人 参 黄连 防风各五钱 香附姜汁拌不用炒一两半 神#糊丸, 气虚四君子汤下, 血虚四物汤下, 痰甚二陈汤下, 热甚童便下, 通用清热解毒汤下, 二三服。
人中黄散[疙瘩]辰砂 雄黄各钱半 人中黄一两 每末二钱, 薄荷、 桔梗汤下, 日三夜二服。
双解散[绞肠]麻黄 薄荷 白芍 当归 大黄 防风 芒硝 连翘 川芎各 五钱 黄芩 桔梗 石膏各一两 甘草二两 荆芥 山栀 白术各五钱 滑石三两以上 名防风通圣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以上天水散。 将通圣、天水二散各一半, 和为粗末, 每周二两,水煎, 加姜三片, 葱白二个热服取汗, 即名双解散。
九味羌活汤[初感]羌活 防风各钱半 苍术 川芎 黄芩 白芷 生地各 钱二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枣二 葱白二
升麻葛根汤[总治]葛根二钱升麻 白芍 甘草各一钱 姜二 葱白二
葛根解肌汤[春疫]葛根三钱黄芩二钱 赤芍钱半 桂枝一钱 甘草八分麻 黄五分 姜 枣
调中汤[夏疫]大黄一钱半 黄芩 白芍 葛根 桔梗 赤苓 □本 白术 甘草各一钱
苍术白虎汤[秋疫]苍术 石膏知母 甘草 梗米
甘桔汤[冬疫]甘草 桔梗
大柴胡汤[里症]
托里消毒散[大头瘟]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盐黄* 花粉各二钱 防风当 归 川芎 白芷 桔梗 厚朴 角刺炒穿山甲炙各一钱
苍术升麻汤[瘴疫]苍术一钱半半夏一钱 厚朴 陈皮 枳实 桔梗 川芎 升麻 柴胡 木通各七分 黄连 黄芩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姜三
加味柴胡汤[又]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枳壳 大黄各一钱 姜三 枣二
太无神术散[又]苍术三钱 陈皮 厚朴各二钱 石菖蒲 藿香 甘草各一 钱 姜三 枣二 一方无菖蒲, 有香附,名神术散气散。 此专主山岚瘴气之妙方也。
屠苏饮[预防]白术两八钱 大黄 桔梗 川椒 肉桂各两半 虎杖根两二 钱 川乌六钱 共锉, 盛绛囊, 十二月晦,沉井中, 正月朔日早取药, 入一瓶清酒中煎数沸, 东向饮之, 从少至老饮一杯, 其余还沉井中, 取水饮之。
太仓公辟瘟丹[又]苍术八两白术 乌药 黄连 羌活各四两 川乌 草乌 细辛 紫草 防风 独活 □本 白芷香附 当归 荆芥 肉桂 甘松 三奈 白芍 干姜 麻黄 皂角 甘草各二两 麝香三钱牛 枣肉丸, 弹子大, 每取一丸, 烧之。
七物赤散[又]丹砂另研 川乌炮各一两 花粉七钱半 细辛 羊踯躅 炮姜 白术各五钱 每末五分, 温酒下。 取汗解再服一钱。
通气散[搐鼻]元胡索钱半 皂角 川芎各一钱 藜芦五分 踯躅花二分半 用纸捻蘸药, 搐于鼻中取嚏, 日三五次。 雄黄散 [涂鼻] 雄黄末水调, 以笔浓蘸, 涂鼻窍中, 虽与病人同床, 亦不相染。 初洗面后, 及临卧点之。
太乙流金散[佩烧] 羚羊角一两雄黄 矾石 鬼箭羽各七钱半 为粗末, 三角绛囊盛一两, 带心前, 并挂户上。 又青布裹少部B, 中庭烧之。

邪祟病源流

邪祟, 内外因俱有病也。 其因于内者, 若癫邪、郁冒、卒死等症,皆缘自己元神不守, 恍恍惚惚, 造无为有, 如有见闻, 乃极虚之候,非真为鬼邪所侮也。 其因于外者, 若十疰、五尸、中恶、客忤、鬼击、鬼打、鬼排、鬼魅、鬼魇、尸厥等症, 皆实有邪祟为患, 不问其人虚实强弱, 皆能犯之,性命悬于呼吸, 不速救, 俱能杀人。 玆故条列之。

何谓癫邪? 凡人气血衰耗, 元精不固, 或挟痰火, 瞀乱心神, 遂至视听言动, 悉乖常度,似癫非癫, 似醉非醉, 歌泣吟笑, 不一其态, 妄言妄见, 多生恐怖, 斯真元虚之极矣(宜归神丹、加减镇心丹)。

何谓郁冒? 凡人汗出太甚, 或血少, 气并于血, 阳独上而不下, 气壅滞而不行,虽平时无疾, 身忽如死, 不能引动, 目闭口呆, 不知人事, 即微知人, 亦恶闻声响, 若有鬼神捕之, 须臾气过血还, 即便苏寤,若眩冒然者, 妇人多有此症(宜白微汤、仓公散)。

何谓卒死? 即《灵枢》三虚、三实之说是也。 三虚者, 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因为恶风所伤。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满, 得时之和, 虽有贼风邪气, 不能危之。 而三虚相搏者, 必见有五色非常之鬼,遂致暴病卒亡, 亦皆由元神不完之故。 故其卒死之时, 口张目开, 手撒遗尿, 皆虚象也, 治必补气。 间亦有壮实人而卒死者,必目闭口噤手拳, 此为有异, 治又当散表, 不得用补药(宜备急丸、清心丸、至宝丹)。 以上皆内因病。

何谓十疰、五尸? 气疰、劳疰、鬼疰、冷疰、食疰、尸疰、水疰、土疰、生人疰、死人疰,此谓十疰。 飞尸、遁尸、沉尸、风尸、注尸, 此谓五尸。 十疰、五尸, 为病相似,或因人死三年之外, 魂神化作风尘, 着人成病。 或逢年月之厄, 感魑魅之精,因而疠气流行身体, 令人寒热交作, 昏昏默默, 不能的知所苦, 积久委顿,渐成痨瘵, 肌肉尽削, 以至于死, 死后复传疰他人, 惨至灭门,可胜痛矣(宜十疰丸、桃奴丸、八毒赤散、太乙神精丹)。

何谓中恶? 凡人偶入荒□古庙郊野冷厕, 及人迹罕到之处, 忽见鬼物, 口鼻吸着鬼气,卒然昏倒, 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 两手握拳, 口鼻出清血白沫, 狂言惊忤,与尸厥略同, 但腹不鸣, 心腹俱暖为异耳。 慎勿轻动其尸, 速令众人围绕,打鼓烧火, 烧麝香、安息香, 俟苏方可移归, 服药治之(宜桃奴丸、太乙神精丹)。 何谓客忤? 即中恶之类, 多于道路得之, 亦由感触邪恶之气, 故即时昏晕,心腹绞痛胀满, 气冲心胸, 不速治, 亦能杀人, 当急取盐如鸡子大部B, 青布裹,烧赤, 纳酒中, 顿服, 当吐出恶物, 然后服药(宜备急丸、太乙神精丹)。

何谓鬼击、鬼打、鬼排? 卒着鬼气, 如刀刃刺击, 或如杖打之状, 胸腹间痛不可按, 排击处亦痛, 甚则吐衄下血,此等病, 皆来之无渐, 卒然而死者也(宜朱犀散、 太乙神精丹)。

何谓鬼魅? 或为邪祟附着于体, 沉沉默默, 妄言谵语, 乍寒乍热,心腹满, 手足冷, 气短, 不能食饮(宜八毒赤散、苏合香元)。 或为山林穷谷妖狐迷乱, 精神减少, 日渐蠃瘦, 能言未然祸福, 毫发皆验,人有念起, 即知其故(宜辟邪丹、苏合香元)。 或妇女与鬼邪相交, 每与交时,神思昏迷, 口多妄语, 醒则依然如故, 面色娇红, 日久腹中作痞, 如抱瓮然,各曰鬼胎, 须服药下之(宜先服紫金锭, 再服回春辟邪丹)。

何谓鬼魇? 人睡则魂魄外游, 或为鬼邪魇屈, 其精神弱者, 往往久不得寤, 至于气绝,此症于客舍冷房中得之为多, 但闻其人梦中吃吃作声, 便叫唤, 如不醒, 乃鬼魇也,不得近前急唤, 但痛咬其足跟, 及大拇指甲边, 并多唾其面, 若本有灯, 不可灭,若本无灯, 不可用灯照, 如再不苏, 移动处些子, 徐唤之, 以笔管吹两耳, 以半夏、皂角末吹鼻中, 苏后服药治之(宜雄朱散)。 其有鬼魇及卒鬼击, 血漏腹中,烦满欲死者, 雄黄末吹鼻中, 又酒调一钱服之, 日三, 能化血为水。

又有梦中被鬼刺杀排击, 忽吐衄下血, 甚而九窍皆血者, 急须治之(宜独活散)。 何谓尸厥? 凡人卒中邪恶, 与脏气相逆忤, 忽手足厥冷, 头面青黑, 牙关紧闭,腹中气走如雷鸣, 听其耳中, 如微语声者, 即是尸厥。 言如死尸, 只脉动,心胸暖气不绝耳, 急以菖蒲汁灌之, 再服药(宜还魂汤、朱犀散)。 以上皆外因病,然邪必乘虚而入, 茍元精充足, 阳气壮盛, 亦未见邪祟之能为祸也。 故凡遇此等症者, 审知其虚, 必以补元为主。 审知其邪, 必以通神明, 去鬼恶为主。 其有挟寒、挟火、挟食、挟痰者, 又当兼治之, 而自无弗愈矣。


    
[脉 法]

《内经》曰: 厥逆连脏则死, 连经则生。 注云: 连脏者, 神去故也。

《千金》曰: 脉来迟伏, 或如雀啄, 乃邪脉也。 若脉来弱, 绵绵迟伏,或绵绵不知度数, 而颜色不变, 此邪病也。 脉来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 为祸祟脉也。 两手脉浮, 浮细微, 绵绵不可知, 但有阴脉亦细绵绵, 此为阴蹻、阳蹻之脉,此亡人为祟也。 脉来洪大而弱者, 此社祟也。 脉来沉沉涩涩, 四肢重者, 土祟也。 脉来如飘风, 从阴趋阳者, 风邪也。 一来调, 一来速者, 鬼邪也。

《脉经》曰: 尸厥呼之不应, 脉绝者死, 反小者死。 又曰: 卒中恶, 腹大, 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 紧大而浮者死, 紧细而微者亦生。

《得效》曰: 欲知祟害,心脉虚散, 肝脉洪盛, 或浮沉长短大小无定, 或错杂不伦。

《纲目》曰: 疰脉浮大可治, 细数难治。

《精义》曰: 若脉沉沉泽泽, 四肢不仁者, 亡祟也。 或大而弱??者, 社祟也。 脉来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者,则鬼祟也。

《回春》曰: 有人得病之初, 便谵语发狂, 六部无脉, 然切大指之下, 寸口之上, 却有动脉, 此谓之鬼脉, 乃邪祟为之也。


[邪祟症治]

《内经》曰: 邪客于手足少阴(心、 肾)、太阴(肺、脾)、足阳明(胃)之络, 此五络, 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 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 其状若尸, 名曰尸厥,以竹管吹两耳即苏。

《纲目》曰: 凡尸厥、郁冒、卒中、卒死之类, 皆当发表。

仲景云: 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是也。

《本事》曰: 郁冒由血少气并者, 亦名血厥。

《遗篇》曰: 凡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 虽气闭肢冷, 若心腹温, 鼻微温, 目中神彩不转, 口中无涎,舌与阴卵不缩者, 皆可治。 立斋曰: 鬼胎症, 因七情相干, 脾胃亏损, 气血虚弱, 行失常道, 冲任乖违而致之者, 乃元气不足, 病气有余也。 若见经候不调,就行调补, 庶免此症, 治法以补元气为主, 而佐以雄黄丸之类行散之。

《济阴纲目》曰: 一妇人经闭八月, 肚腹渐大, 面色或青或黄, 用胎症之药, 不效。 余诊视之曰: 面青脉涩, 寒热往来, 肝经血病也。 面黄腹大, 少食体倦,脾经血病也。 此郁怒伤脾肝之病, 非胎也。 不信, 仍用治胎散之类不验,余用加味归脾、逍遥二药, 各二十余剂, 诸症稍愈。 彼欲速效, 遂服通经丸,一服下血昏溃, 自汗恶寒, 手足逆冷, 呕吐不食, 余用人参、炮姜二剂渐愈。


[却邪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用一指认真点尻尾穴, 而行泄法,后二指由胸至胁分之。


[运 央B]

《保生秘要》曰: 守黄庭或关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 以正其心, 邪自不见。


治邪祟方二十二
归神丹[癫邪]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缚定酒蒸二炊久另研 人参 枣仁茯神当归各二两 琥珀另研 远志姜汁制龙齿各一两 金箔 银箔各二十片 酒糊丸,
每服九丸至二九丸, 麦冬汤下。
此方兼治癫痫, 乳香、人参汤下。 又治多梦不睡,枣仁汤下。
加减镇心丹[又]蜜黄耆 天冬酒当归 熟地各一两半 麦冬 生地 山药茯
神各一两 五味子 姜远志 人参各五钱蜜丸,另将朱砂一钱为衣,
酒或米饮下五七十丸。
白微汤[郁冒]白微 当归各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每粗末五钱, 水煎, 温服。
仓公散[又]藜芦 瓜蒂 雄黄白矾 等分, 为末,取少部B吹入鼻中。
备急丸[卒死]大黄 巴霜 干姜各二两 蜜和,杵千下为丸,卒死者热酒化下三丸, 口噤者灌之, 温水亦可, 能下咽即治。此方乃急剂也, 张易老名为独行丸。
牛黄清心丸[又]山药七钱 甘草五钱 人参 神# 炒蒲黄各二钱半 犀角二钱 肉桂 大豆黄卷炒焦 阿胶各钱七分半 白芍 朱砂飞 麦冬 当归 黄芩防风 白术各钱半 柴胡 桔梗 杏仁 茯苓 川芎各钱二分半 牛黄钱二分 羚羊角 麝香冰片各一钱 雄黄八分 白敛 炮姜各七分半 金箔百二十方 留四十方为衣 蒸枣肉研, 加炼蜜为丸, 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 温水送下。
至宝丹[卒死]犀角 朱砂 雄黄 琥珀 玳瑁各一两 牛黄五钱 冰片麝香各钱半 金箔五十片以半为衣 银箔三十片 安息香酒滤去渣土一两,熬膏为丸,
每重一钱, 每服一丸, 参汤下, 日二三服。 少加蜜丸亦可。
十疰丸[尸疰]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参 麦冬 细辛 桔梗 附子 皂荚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 每五丸,温水下。 此方并能治一切鬼气。
桃奴丸[中恶]桃奴七个另研玳瑁镑细末一两 安息香去渣一两 上三味,
同入银石器熬成膏。朱砂 犀角各五钱琥珀 雄黄各三钱 麝香 冰片 牛黄各二钱 桃仁十四个麸炒 安息膏和丸, 芡实大, 阴干, 密器封固, 安置静室中, 每一丸, 人参汤下。
八毒赤散[鬼附]雄黄 朱砂矾石 丹皮 附子 藜芦 巴霜各一两 蜈蚣一条 蜜丸, 小豆大, 冷水吞下十丸。 此方能治人一切染着鬼病。
太乙神精丹[客忤]丹砂 曾青雄黄 雌黄 磁石各四两 金牙二两半 将丹砂、二黄醋浸, 曾青酒浸, 纸封, 晒百日,各研极细, 醋拌干湿得宜, 纳土釜中,六一泥固济, 安铁脚环上, 高搘起, 以渐放火, 其火勿靠釜底, 一周时, 候冷出之。
其药精飞化, 凝着釜上, 五色者上, 三色者次, 一色者下, 但如雪光洁者最佳。
若飞不尽, 再着火如前, 以鸡翎扫取, 枣肉和丸, 黍米大。 平旦空心服一丸, 渐加一丸, 以知为度。 服此者, 五日内必吐利, 过则自安。 初服如黍米, 渐一丸, 至小豆大而止, 不得更大。 若服药闷乱, 木防己汤饮之即安。 若欲解杀药,吃烂煮肥猪肉。 作土釜法, 取瓦盆二个, 可受二斗部B者, 以甘土涂其内, 令极干。
作六一泥法,赤石脂、牡蛎、滑石、黄矾、蚯蚓泥各二两, 以好醋和甘土裹石脂等四种, 火?一伏时, 取出, 与蚯蚓屎同为末,醋和如稠粥用之。
凡合此药, 以四时旺相日, 天气明, 斋戒沐浴合之, 治一切鬼气病, 无不应验。
久疟变肿垂死者, 服一丸即吐差, 亦治疟母。 症瘕积聚, 服一丸, 浆饮送下。
诸卒死, 心下微温者, 抉开口,以浆饮调一刀圭与服。
以绛囊盛九刀圭, 系臂上, 以辟瘴疫时邪, 最妙。
朱犀散[鬼击]犀角五钱 朱砂麝香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新汲水调灌。
苏合香元[鬼魅]木香 沉香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熬膏 白术 犀角
香附 荜拨 朱砂半为衣各二两 乳香冰片 苏合油入安息膏内各一两 安息膏丸,
每两分作四十丸, 每取二三丸, 水酒任下。
辟邪丹[又]赤茯神 人参 鬼箭羽 菖蒲 远志肉 白术 苍术 当归各一两 桃奴五钱 朱砂 雄黄各三钱 牛黄麝香各用一钱 酒糊丸, 金箔为衣,
每丸如龙眼大, 临卧, 木香汤下。
凡服此药者, 诸邪鬼恶自然不敢近,若更以绛囊盛五七丸悬身上并床帐中, 更妙。
紫金锭[鬼胎]五倍子去虫土三两 山茨菇去皮焙二两 大戟洗焙两半 千金子去皮油一两 麝香三钱 糯米粥杵千下丸, 每一料分作四十锭, 每服半锭, 病重者一锭, 薄荷汤下。 一名太乙紫金丹。
回春辟邪丹[又]虎头骨二两朱砂 雄黄 鬼臼 芜荑 藜芦 鬼箭羽雌黄各一两 蜜丸, 弹子大, 囊盛一丸, 系臂上, 又于病者户内烧之, 一切邪鬼不敢近。
此方兼治瘟疫,并治男妇与鬼交者。
雄朱散[鬼魇]牛黄 雄黄各一钱 朱砂五分 每末一钱, 于床下烧之,再以一钱,酒调灌下。
独活散[又]独活 升麻 川断地黄各五钱 桂皮一钱 每末二钱,白汤调下, 日二服。
还魂汤[尸厥]麻黄三钱 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肉桂 甘草各一钱 水煎,
口噤者, 抉开口灌之, 药下即醒。 一名追魂汤。 兼治中恶客忤, 鬼击, 飞尸奄忽,口噤气绝。
雄黄丸[鬼胎]雄黄 鬼臼 莽草 丹砂 巴霜 獭肝各五钱 蜥蜴一枚炙蜈蚣一条炙 蜜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丸, 空心, 温酒下, 日二服, 即当利。
如不利,加至三丸, 初下清水, 次下虫如马尾状无数,病极者下蛇虫, 或如虾蟆卵、鸡子,或如白膏, 或如豆汁, 其病即除。此方专治鬼胎腹痛。又方名班元丸, 专治惑于妖魅, 状如症瘕,并治一切气血痛亦效。班猫去头足翅炒元胡索炒各三钱 糊丸, 酒下, 或为末温酒调下五分, 以胎下为度。
加味归脾丸[又]
加味逍遥散[又]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