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综合性医书类 > 沈氏尊生书
编号:215616
沈氏尊生书-卷七.癫狂源流
http://www.100md.com theQi

癫狂, 心与肝胃病也, 而必挟痰挟火。 癫由心气虚, 有热; 狂由心家邪热。 此癫狂之由。 癫属腑, 痰在包络, 故时发时止; 狂属脏, 痰聚心主, 故发而不止。 此癫狂之属。 癫之患虽本于心, 大约肝病居多; 狂之患固根于心, 而亦因乎胃与肾。 此癫狂兼致之故。 经曰: 癫疾始生, 先不乐, 头重痛, 视举荦目赤, 啼呼喘悸, 反僵,而及骨与筋脉皆满, 若脉大滑, 久自已, 脉小坚急, 死不治。 孟不乐者, 肝乘心也; 头重痛, 肝气上颠也; 视举, 肝之目系急也; 目赤, 肝火上炎于窍也; 啼呼喘悸,肝满乘心而惑志失神也; 反僵, 急在筋也; 及骨与筋脉皆满, 则与痫瘛同,但无止时也。 脉大滑、久自已, 阳搏于阴而脉滑, 阴犹盛也; 小坚急、死不治,肝之真脏见也。 惟及骨与筋脉皆满, 故骨筋脉皆能患癫, 而症状各异。 故经曰: 骨癫疾者, 颐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 汗出烦冤; 筋癫疾者, 身拳挛急; 脉癫疾者,暴仆, 四肢之脉皆胀纵, 脉满。 若呕多, 沃沫, 气下泄者, 不治, 说骨筋脉之癫,皆癫病之所统而及。 呕多、沃沫、气下泄, 总承诸癫言之, 凡患癫者,皆以如此而不治也。 呕多、胃气逆、沃沫, 脾运已弛, 气下泄, 肾关不守,且二者俱无胃气, 故不治也。 经曰: 狂之为病, 先自悲也, 喜忘, 善怒, 善恐, 少卧,不饥, 已而自高贤也, 自辩智也, 自尊贵也。 善詈骂, 日夜不休, 又好歌乐,妄行不休, 多食, 善见鬼神, 此言心疾, 或由于有所大恐大喜, 大忧大惊,以至失神之为患也。 然而邪并于阳明, 亦能发狂, 上屋, 登高呼, 弃衣走,骂詈不避视疏。 说邪者, 热邪也, 阳明之部, 心君所居, 其部热势必及心,是以亦失神也, 此言热病也。 若夫心肾不交, 二阴二阳两伤之,气交至则肾水空而龙火逆, 上与阳明之热交并, 亦能惑志失神, 而癫狂骂詈,所谓肾精不守, 不能主理, 使心火自焚也, 此言虚病也。 又有所谓怒狂者,阳气因暴折而难诀, 少阳胆木, 挟三焦相火、大阳阴火而上升也, 古人治法,先夺其食, 使下长气于阳, 饮以生铁落饮, 使金以制木, 木平则火降也,此言阳厥病也。 此癫狂之症候, 王叔和云: 阴附阳则狂, 腰以上至头热, 腰以下寒也,说阴气不能治于内, 则附阳而上升, 阳无承而不下降, 故上热而下寒; 阳附阴则癫,腰以下至足热, 腰以上寒也, 说阳气虚, 不能□于外, 则附阴而下陷, 故下热而上寒,此癫狂阴阳相附之异。 癫因谋望失志, 抑郁无聊而成, 狂因阳气遏抑, 不能疏越而得,要必由心神耗散, 气虚不能胜敌, 故痰与火得猖狂犯上, 而为是二疾,此癫狂之原本相同。 癫为久病, 狂为暴病, 癫病多喜, 狂病多怒, 癫有时人不觉,是癫之轻者, 狂有时人不及防, 是狂之骤者, 癫病痰火一时忽动, 阳阳相争,亦若狂之状, 狂病痰火经久煎熬, 神魂迷瞀, 亦兼癫之状, 此癫狂之形势宜辨。 治癫先以吐剂涌去痰涎(宜控涎丹, )次进安神之剂(宜琥珀散。 )治狂先夺其食,次下其痰泻其火(下痰宜山查丸, 泻火宜生铁落饮。 )此治癫狂之大要。 而癫之病,有因惊得者(宜抱胆丸。 )有因怒得者(宜宁神导痰汤。)有因心脏虚损气血不足者(宜清心温胆汤。 )有因痰迷心窍者(宜金箔镇心丸。)有因痰火俱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 )有因思虑过度者(宜归脾汤。 )有因心经畜热,或时烦躁, 眼鼻觉热者(宜岑连清心丸。 )有因阴亏, 不时晕倒,痰壅搐搦者(宜滋阴宁神汤。 )有因心气不足, 神不守舍者(宜归神丹。)有因大病后心虚神散, 无气羸弱者(宜归神丹。 )有因痰为骤壅,发为怪异状者(宜清心滚痰丸。 )有因久年癫疾, 气血俱耗者(宜活虎丹。)有癫疾愈而复发, 作止无常者(宜断痫丹。 )若妇人而患癫,皆由血分不调(宜加昧逍遥散, )或心风血迷之故(宜甘遂散。 )狂之病,有因上焦者(宜生铁落饮。 )有因阳明实者(宜承气汤。 )有因热入血室,狂不知人者(宜牛黄解热丸。 )有因火盛而为徉狂奔走者(宜当归承气汤。)有因心经邪热狂乱, 而精神不爽者(宜牛黄泻心汤、黄连泻心汤。 )有因惊忧得之,痰涎久留于心窍者(宜郁金丸。 )有因风涎暴作, 气塞倒仆者(宜通泄散。 )有因失魄,状若神灵所凭者(宜填心丹。 )有因失心失志, 或思虑过多, 积成痰涎,留在心包者(宜叶氏雄朱丸。 )有因劳神太过, 致伤心血, 惊悸不宁, 若有人捕,渐成心疾癫狂者(宜辰砂宁志丸。 )有因悲哀动中而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 当以喜胜之, 以温药补魂之阳者(宜惊气丸。 )有因喜乐无极而伤魄,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当以恐胜之, 以凉药补魄之阴者(宜郁金丸、苦参丸。)有癫狂初起者(宜宁志化痰汤。 )有癫狂久不愈者(宜郁金丸。 )此治癫狂之详法。 或缘痰火郁结而癫狂(宜清心滚痰丸、牛黄清心丸。)或缘风痰迷心窍而癫狂(宜铁粉散、郁金丸。 )或缘癫狂而不得睡卧(宜辰砂散。)其或癫或狂, 均可审其原而以方治之。 此治癫狂之通略。


【脉 法】

《内经》曰: 癫疾脉搏大滑, 久自已; 脉小坚急, 死不治。

又曰: 癫疾脉, 虚别可治, 实则死。

《灵枢》曰: 凡脉急甚, 皆为癫狂厥疾。

《脉诀》曰: 癫痫之脉, 浮洪大长, 滑大坚实, 痰畜心狂。

又曰: 大坚疾者癫狂。

《得效》曰: 恍惚癫狂, 实大为顺, 沉细为逆。


【癫病原由】

内经》曰: 癫得之于母腹中, 名为胎病, 其母有所大气, 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又曰: 厥成为癫疾。 又曰: 邪搏阳为癫疾。

《纲目》曰: 痰邪逆上, 头中气乱, 脉道闭塞, 孔窍不通, 故昏眩而倒仆也, 以其病在头巅, 故曰癫疾。 又曰: 大人曰癫, 小儿曰痫, 其实一也。

(鏊按: 大人亦有患痫者, 另详诸痫条中。

《纲目》以大人小儿分癫痫, 而以为实属一症, 恐非是。 )


【癫与痫不同】

《纲目》曰: 癫者, 异常也。 若平日能言, 癫则沉默。 平日不言, 癫则呻吟。 甚而僵仆直视, 心常不乐, 言语无伦,如痴如醉。 痫则卒然晕倒, 咬牙作声, 吐涎沫, 不省人事, 随后醒。


【癫痫又与中风不同】

《纲目》曰: 癫痫仆时, 口中作声, 将醒, 吐涎沫,省后又发, 时作时止, 而不休息。 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 则仆时无声,省时无沫, 后不时发。


【狂病原由】

《内经》曰: 怒狂, 生阳也,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诀, 故善怒也, 病名曰阳厥。 又曰: 阳明病甚, 则登高而歌。 说以四肢为诸阳之本, 阳盛则四肢实, 故能登高也。 弃衣而走, 以热盛于身,邪入于阳则狂。 又曰: 阴不胜其阳则狂。


【癫病异处】

《内经》曰: 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

《难经》曰: 重阴者癫, 重阳者狂。

《入斗》曰: 癫者, 异常也,精神痴呆, 言语失伦; 狂者, 凶狂也, 轻则自高自是, 好歌好舞, 重则逾垣上屋,又甚则不避水火, 且欲杀人, 此痰火壅盛而然也。

《直指》曰: 阳虚明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

《纲目》曰: 癫, 谓僵仆不省也; 狂, 谓妄言妄走也。 经有言狂癫疾者, 又言癫病为狂者, 是癫狂为兼病也。

《医鉴》曰: 癫者, 颠倒错乱,于痫于狂, 皆兼病也, 故有癫痫、癫狂之名。


治癫方十六
控涎丹[总治]甘遂去心 大钱去皮 白芥子等分, 糊丸, 姜汤下七丸, 壮者可十余丸。
琥珀散[又]琥珀 人参 茯神 远志 菖蒲 乳香 枣仁 朱砂为衣。
甘遂散[因痰]甘遂末一钱 猪心血和匀, 将猪心切开, 入末于内, 合以线缚, 湿纸包煨熟取药, 入辰砂末一钱和匀, 分作四丸, 每一丸,
将所煨猪心煎汤化下,如大便下恶物即止。 如不效, 再下一丸。
宁神导痰汤[因怒] 南星 半夏 枳实 赤苓 橘红 甘草 远志 菖蒲 黄岑 朱砂
抱胆丸[因惊]
水银二两 朱砂 乳香各一两 黑铅一两半 将铅入锅, 令化入水很, 结成珠子,次下乳香、朱砂, 乘热和匀, 丸芡实大, 空心井花水下一丸。
此丸亦治狂病。
金箔镇心丸[痰迷]
胆星一两 天竺黄 琥珀 朱砂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珍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
金箔为衣, 薄荷汤下。
清心温胆汤[心虚]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竹茹 白□ 菖蒲 香附 当归 白芍 姜黄连各一钱 麦冬八分 川芎 远志 人参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
归脾汤[思虑] 龙眼 枣仁 黄耆 白□ 人参 茯神 木香 炙草 远 志 当归 姜 枣
岑连清心丸 [心热] 黄岑 黄连 花粉 茯神 麦冬 丹参 牛黄 菖蒲 远志
士志
承气汤[胃实]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补
归神丹[病后]
大块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扎好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枣仁 茯神 人参 当归各二两 西珀 姜远志 龙齿各一两 金箔各二十片为衣 酒糊 丸, 每九丸至二九丸, 麦冬汤下。
甚者,乳香、人参汤下。 多梦不卧枣仁汤下。
清心导痰丸[疢火]
酒大黄 黄岑各四两 青礞石同焰硝煆如金色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钱 沉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水丸, 朱砂为衣, 水下六七十丸。
活虎丹[久癫]活蝎虎一个, 剪取四足爪, 细矸, 入朱砂、冰片、麝香各少部研匀。
先用礞石散控下痰涎, 次用薄荷汤调此药, 作一服化下,
勿令病人知之, 恐不肯服也。 此药能补心神, 心全则病差。
断痫丹[复发]黄耆 细辛 甘草各五钱 蛇退一条烧存性 蝉壳全
者四枚 牛黄一匙 枣肉丸, 梧子大, 小儿服者绿豆大,
每二十丸, 人参汤下。
加味逍遥散[妇人]柴胡 酒当归 酒白芍 白□ 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 分 丹皮 山栀各八分 姜 薄荷叶
滋阴宁神汤[阴亏]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茯神 白□ 远志
南星各一钱 枣仁 甘草各五分 酒黄连四分 姜三片

治狂方十九
山楂丸[息治]
生铁落饮[又]先煮铁落水入石膏三两 龙齿 茯神 防风各一两半 无参 秦艽各一两 煎好入竹沥。
承气汤[胃实]大黄 芒硝 枳实 厚补
惊气丸[补魂]附子 木香 橘红 姜蚕 麻黄 天麻 葛根 白花蛇各五钱 苏叶一两 冰片 麝香各五分 朱砂一钱为衣 蜜丸, 圆眼大, 薄荷汤下一丸。
通泄散[风涎]瓜蒂末三钱, 加轻粉一匙、水半合, 调匀灌之, 良久涎自出。 如末出, 含砂糖一块,下咽涎即出。
郁金丸 [补魂]朱砂 郁金 白矾
苦参丸[又] 苦参一味, 蜜丸, 每十丸, 薄荷汤下。
牛黄解热丸[热入血室] 牛黄钱半 朱砂 郁金 丹皮各三钱 冰片 甘草 各一钱 蜜丸。
当归承气汤[火盛] 当归 大黄各一两 芒硝七钱 甘草五钱 共为末, 每一两加姜五片、枣十枚煎。
黄连泻心汤[又]黄岑二两 黄达 生地 知母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末, 每五钱, 水煎。 姜汁、蜜水调下。 一名南极延生汤。
清心滚痰丸[痰结] 此即上清心导痰丸。
铁粉散[痰迷]真铁粉 半夏 南星 白附子 羌活各二两 生川乌一两半 朱砂 琥珀 白僵蚕各一两 活矾五钱 全蝎五十个 金箔三十片 共为末, 每四钱, 姜汁调下, 或水调亦可。 《本事方》曰: 铁粉不但化痰镇心, 至于摧抑肝邪特异, 若多恚怒, 肝邪本盛, 铁粉能制伏之也。
镇心丹[失心]朱砂 活矾 等分, 水丸, 芡子大, 每一丸, 参汤下。
叶氏雄朱丸[又] 朱砂 雄黄各一钱半 白附子一钱 猪心血丸, 另用朱砂为衣, 每五丸、七丸、九丸, 人参、菖蒲汤下。 无人参, 黄耆代之。
辰砂宁志丸[劳神]辰砂二两用酒二升煮酒存二盏留用 姜远志 菖蒲 枣仁 乳香 当归 茯苓 茯神各七钱 人参五钱 猪心一个研如泥, 并酒丸, 临卧枣汤下。
宁志化痰汤[又]胆星 半夏 陈皮 茯苓 姜黄连 天麻 人参 枣仁 菖蒲各一钱 姜五片 煎服, 再服养血清心汤。
弃血清心汤[又]当归 生地各一钱半 人参 白□ 姜远志 茯神 枣仁 川芎各一钱 甘草五分
辰砂散[不卧] 块朱砂一两 枣仁 乳香各五钱 服法详上不寐方中。

通治癫狂方五
清心滚痰丸[痰火]方详上。
牛黄清心丸[又]方详上。
铁粉放 [风痰]方详上。
郁金丸[又]方详上。
辰砂散 [不寐]方详上不寐方中。

诸汗源流(涕目涎唾)

(睡则汗出, 醒则倏收, 名曰盗汗。 不分寤寐, 不因劳动, 自然汗出, 名曰自汗。) 诸汗, 心虚病也。 汗者, 心之液, 故其为病, 虽有别因, 其原总属于心。 然肾又主五液; 心阳虚不能□外而为固, 则外伤而自汗。 亦肾阴衰不能内菅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故汗之病专属心, 汗之根未有不兼由心与肾。 且肾阴既衰,心血必不足, 以精即是血, 心虚必本于肾虚, 肾虚必至于心虚也。 而自汗盗汗,二者又有冷热之分。 寒气乘阳虚而发汗, 必冷。 热气乘阴虚而发汗, 必热。 又有热火过极, 反兼胜己之化者, 汗亦冷。 此不可不细辨也。 夫汗固为心与肾二经之虚, 其实五脏虚衰, 皆能致汗。 其专由心虚而汗者,法当益其血脉(宜当归六黄汤。 )其专由肾虚而汗者, 法当助其封藏(宜五味子汤。)若由肺虚而汗, 则必固其皮毛(宜黄耆六一汤。 )由脾虚而汗,则必壮其中气(宜补中益气汤。 )由肝虚而汗, 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五脏所致之汗, 各有治法如此, 然此皆五脏之气先虚, 而后汗出, 非汗之出,分属于五脏。 经云: 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宜远志、柏子仁。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宜人参、肉桂。 )疾走恐惧, 汗出于肝(宜枣仁、山药。 )摇休劳苦,汗出于脾(宜人参、白□。 )饮食过饱, 汗出于胃(宜陈皮、白□。 )则又当因乎汗之由,以分治其脏腑。 至若肺主气, 又主皮毛, 肺虚则表不能□,而汗从肺自出(宜玉屏风散。 )思虑太过, 当心一片津津,而汗从心自出(宜天王补心丹, )名曰心汗。 胃家虚, 水谷气脱散,而汗从胃自出(宜补气运脾丸。 )邪在内, 玄府不闭, 而汗从肾自出(宜无比山药丸。)邪在表, 腠理不闭, 而汗从肾自出(宜调荣活络饮。 )又皆脏腑兼及之余症也。 而阴阳气血之际, 尤不容不察。 说阴虚者阳必凑, 故发热自汗(宜当归六黄汤。)阳虚者阴必乘, 故发厥自汗(宜黄耆建中汤。 )肌胅涩而尺脉滑, 荣血自涸者,必多汗(宜当归六黄汤。 )气虚而阳弱者, 必体倦自汗(宜耆附汤。)气不顺者必多汗(宜小建中汤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姜、枣。)阴阳偏胜者必多汗(宜黄耆汤。 )阴火盛者必多汗(宜正气汤。 )脏腑之阴, 拒格□气,浮散于外无所依归者, 必多汗(宜玉屏风散。 )诸虚不足, 羸瘠活瘦, 心忪惊汤者,必多汗(宜牡蛎散。 )病后气血俱虚者, 必多汗(宜十全大补汤。 )审乎此,而阴明阳气血, 各得其理矣。 他如津脱者汗大泄(宜调□汤。)痰盛者汗自流(宜理中降痰汤。 )火气上蒸冒湿者, 必作汗(宜凉膈散。)表虚者汗出溱溱(宜丹溪治汗汤。 )湿胜者汗渗肌肉(宜调□汤。 )胃热者,多于食后汗下如雨(宜二甘汤。 )饮酒中风者, 恶风少气, 汗出如浴,《内经》谓之漏风, 其状或多汗, 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热喘息, 衣常濡,口干善渴, 不能劳事者(宜白□散。 )以上七症, 悉自汗之患, 所当治者也,惟汗出如珠如油如胶, 淋漓而揩拭不逮者, 皆不可治。 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 故蒸热而汗, 此就无病者言之也。 又以左颊属肝, 右颊属肺,鼻属脾, 颏属肾, 额属心, 三焦之火, 涸其肾水, 沟渠之水, 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 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 )若头汗出, 齐颈而还,则为血症(宜四物汤加减。 )湿邪搏阳, 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汤。)水结胸无大热亦汗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 )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而又有手足汗者, 液自胃府旁达于外, 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 逼而出之者, 此阳明病也, 必当下(宜大柴胡汤。 )有手足汗,用凉药补药俱不效者, 此阴阳不和, 经络不调也(宜八物汤加半夏、茯苓为君, 川乌、白附子为佐使, 即止。 )有两腋汗, 脚心汗, 久不愈者, 此湿热流注也(宜牡矾丹。)而又有阴囊汗者, 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有阴囊汗出, 久而生疮,其痒甚苦, 搔之不足, 后必自痛者, 则为湿热流注(宜牡矾丹。 )而又有血汗者,汗出污衣, 甚如苏木水湔染, 即《内经》之衊症, 刖由胆经受热, 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 故成此症(宜定命散。 )亦或由大喜伤心者, 则以喜必气散,血随气行, 故成此症(宜黄耆建中汤, 兼用小麦、麦门冬, 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亦或有产妇血汗者, 则以气血亏耗也(宜□皮散。 )而又有黄汗者, 则以汗出时,入水澡浴, 湿热内郁之故(宜耆陈汤, )另详黄疸门。 若乃汗多不止, 其阳亡脱,名曰亡阳症, 其身体必冷, 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 )又阳虚亡阳,汗不得出, 亦名曰亡阳症, 必致头眩身栗(宜陶氏再造散。 )以上总指自汗言。 经曰: 肾病也者, 寝汗出, 憎风。 说肾伤则阳衰, 阳衰则□虚, 所虚之卫行于阴分,当目瞑之时, 无气以固其表, 则腠理开而盗汗出, 醒则行阴之□气复于表, 而盗汗止,法当益气补阴降火, 则自愈(宜当归六黄汤、四制白□散、牡蛎散或盗汗良方,)此其大较也。 或有缘阴火盛者(宜正气汤, )或有缘肝热甚者(宜龙胆散,)或有缘气血两虚者(宜当归地黄汤, )或有缘诸虚不足者(宜参耆汤, )其病虽同,而源则异。 以上总揩盗汗言, 然则自汗盗汗, 乌容忽视之也哉。


【脉 法】

《内经释》曰: 尺肤涩而尺脉滑, 此自汗而血涸津脱也。 《脉诀》曰: 汗浮虚, 或涩或濡, 软散洪大, 渴饮无余。 又曰: 肝脉浮虚, 或濡或涩,自汗在寸, 盗汗在尺。 仲景曰: 寸脉微尺脉紧, 其人虚损, 多汗, 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又曰: 伤寒脉浮而迟, 面热赤而战惕者, 当汗出解也。 脉迟者为无阳,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 《脉经》曰: 男子平人虚微细者, 喜盗汗出。


【汗即津液】

《内经注》曰: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为津。 津渗于孔窍, 留而不行者, 是为液。 《贸生》曰: 津脱者, 腠理开, 汗大泄;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 脑髓消, 经瘦, 耳数鸣。 东垣曰: 大肠主津, 小肠主液, 二肠受胃之荣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 灌溉皮毛, 充实腠理。 若饮食不节,胃气不足, 二肠无所禀受, 故津液涸竭也。

【汗因湿热】

《内经注》曰: 阳气上搏, 阴能固之, 则蒸而为汗。

《难经》曰: 肾邪入心为汗。

《正传》曰: 心为君火, 脾胃为湿土, 此湿热相搏, 而为汗明矣。

《纲目》曰: □气虚则多汗, 荣血虚则无汗矣。

《丹溪》曰: 风病多汗, 风散气故也。 痰症亦多汗, 头眩逆也。 火气上蒸, 胃中之湿亦作汗。


【诸汗症治】

《内经》曰: 汗出偏沮, 使人偏活。

《正传》曰: 盗汗者, 阴虚荣血之所主也, 宜补阴降火。

《明理》曰: 头者, 于诸阳之会, 邪搏诸阳, 津液上凑, 则汗见于头。

《本事》曰: 头者, 二阳之会, 说三阴之脉, 至胸而远, 凡有头汗出, 自是阳虚, 故曰汗出为阳微, 是阴不得有汗也。

《得效》曰: 凡心腋汗, 大人乃心血溢盛, 而常发赤者是也, 小儿因惊得之。 有人患心腋盗汗久不止, 用参归腰子, 以收敛心血, 遂愈。 其方,人参、当归各五钱, 猪心一个, 破作数片, 并心内血, 以水二碗, 先煮猪心至一碗半, 乃入二药, 同煎至八分, 取清汁, 即吃猪心, 以汁送下令尽。

《入门》曰: 凡发汗过多, 则阳虚不固, 汗出多, 则津液亡而小便难。 四肢者, 诸阳之本, 液脱者, 骨属屈伸不利, 是以四肢拘急也。 仲景曰: 柔汗发黄为脾绝。 释云: 柔为阴柔, 柔汗, 即冷汗也。 一云油汗, 即黏汗也。

《医鉴》曰: 《内经》言绝汗, 注谓汗出如珠不流, 复旋转也。 说以六阳气俱绝, 绝汗乃出, 朝占夕死, 夕占朝死。 东垣曰: 凡内伤, 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止者, 总用补中益气汤, 少加附子、麻黄根、浮小麦, 其效如神。 但升柴必用蜜水制炒, 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 又欲其引参耆等药至肌表也。 又曰: 仲景桂枝汤, 治外感风邪自汗之圣药也; 黄耆建中汤, 治外感气虚自汗之神剂也; 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气虚自汗之妙方也。


【汗出凶症】

《苴指》曰: 份寒热病, 汗出发润, 一不治也; 汗出如油, 二不治; 汗凝如珠, 三不治。

《入门》曰: 伤寒热病, 头汗如珠不流者, 阳脱即死。

《活人书》曰: 伤寒阳病自汗有九症, 皆有治法, 阴病不得有汗, 惟阴毒则额上手背有冷汗, 甚者如水洗, 此是阳虚阴盛, 亡阳而将脱也, 其死必矣。

(鏊按: 汗出凶症, 一切病皆然, 不特伤寒热病为忌也。 因前人只于伤寒热病详言之,玆故虽非言伤寒, 亦借录其语于此, 以为凡病有自汗凶症者, 亦知所忌也。)


【禁忌法】

《活人书》曰: 冬月天地闭, 血气藏, 纵有病, 亦不宜多出汗。

(鏊按: 不宜多出汗, 言不宜用药使之多汗也。 )丹溪曰: 自汗, 大忌生姜, 以其开腠理故也。 又曰: 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 五辛之属,并忌食之。

涕瓷涎唾 五脏所出, 或为病, 或不为病也。

《难经》曰: 肾主五液, 分化五脏,入肝为瓷, 入心为汗, 入脾为涎, 入肺为涕, 自入为唾, 然则汗涕瓷涎唾五者,虽皆由肾灌施, 而既灌施各脏, 则即为各脏之液也。 入心之汗, 已详言之。 若夫涕者,由肺所出, 或清或浊, 皆肺之病也。 如肺伤风, 则流清涕(宜川芎茶调散。 )肺伤热,则流黄浊涕如脓状, 甚或大如弹丸, 从鼻中出, 不出, 损肺而死(宜黄连清肺散。)肺伤寒则流厚浊涕(宜参苏饮。 )肺兼伤风热, 亦流浊涕(宜荆防泻白汤。)肺气冷亦流清涕(宜半夏温肺汤。 )然而肺系上通于脑, 故鼻渊一症, 则为脑病,其原皆由肺经感受风寒, 久而凝入脑户, 太阳湿热又为蒸郁(宜辛夷消风散。)或好饮热炽, 风邪相乘, 而风与热交结不散(宜辛夷荆芥散。 )皆能成此症,以致浊涕下不止。 经又云: 胆移热于脑, 则辛頞鼻渊,是病更兼属乎胆者也(宜奇授藿香散。 )其款另详于鼻门。 瓷者, 由肝所出,其因悲哀愁哭, 而瓷出不为病者, 无论已。 至如迎风瓷出(宜加味地黄丸,)隐涩瓷出(宜芎归明目丸, )羞明瓷出(宜羞明立胜散, )皆肝之病也。 说肝发窍于目,《灵枢》谓目者肝之所聚, 上液之道, 则使宗脉有所感而成病, 必液道开,液道开而瓷于是出矣。 其缘乎迎风者, 肝阴亏血, 不能荣及乎睛,故为风邪所搏而瓷出也。 其缘乎隐涩者, 肝经热邪上壅于本窍, 而乌珠正属肝,其热邪遂由本窍而攻击乎所属, 故本经之气不胜而瓷出也。 其缘乎羞明者, 肝属木,木本生火, 肝主风, 风势更疾, 今在内之风木为外来之风火所触,故反受其制而瓷出也。 肝与胆相表里, 故胆热者亦瓷出(宜汤泡散。 )老人火盛水亏,胆汁悭者, 哭则无瓷, 笑反有瓷(宜养肝丸、明目四神丸, )是病亦兼属乎胆者也,其款另详于目门。 涎者, 由脾所出, 从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 涎与痰同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 涎与沫同为水湿所聚, 故曰涎沫。 而痰也、沫也、涎也, 同伏于脾,脾与胃相表里, 故伏于脾者溢于胃, 口为胃之门户, 故溢于胃者流于口, 由内出外,自相连属, 其或时吐清水, 冷涎自下涌上, 脾热所致也(宜二陈加白□、白芍土炒、升痳、岑、连、山栀神#、麦芽、干姜, 或煎或丸服。 )其或涎自两腮流出而不自知,睡则更甚, 气弱不能管摄也(宜六君子汤倍茯苓、半夏, 如瓜蒌霜。 )其或涎流不已,脉洪大, 甚兼喜笑舌喑, 土病而反伤乎母也(宜沈氏止涎汤。 )其或始而口角流涎,渐至口眼斜, 木不能克土, 致受脾热反伤,而肝风转助为灵也(宜用通天愈风汤送下清心导痰丸五十丸。 )夫脾与胃相表里,如《灵枢》谓饮食人于胃,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而涎下(宜乌梅丸去人参、附、桂, 合平胃散服。 )是病更兼乎胃也,而不得专取脾。 唾者, 由肾所出, 凡人口曰华池, 口中津唾曰玉泉, 舌曰灵根。 《黄庭经》谓玉朱清水灌灵根, 审能修之可长存。 修炼家以舌抵上□, 则津唾满口,咽之足以灭火, 足以养心, 此唾之无病, 且可脚病者也。 若胃中有寒则多唾(宜理中丸加益智仁。 )阳明正府有积冷则多唾(宜理中丸加半夏。)胃家有湿滞刖多唾(宜胜湿汤。 )胃中有宿食则多唾(宜平胃散加神#、伏苓、半夏、麦芽。 )大病新愈胃阳未复, 则喜唾不休(宜理中丸加益智仁。 )虫症往来痛,五更心嘈, 牙关硬, 面色青黄, 则多唾, 或吐清水(宜追虫取积散。 )其或肚大青筋,时痛时止, 人中鼻唇, 一时青黑亦多唾(宜万应丸。 )又或往来痛无休, 腹中有块起,似手按之不见, 钟聚痛则咬心, 亦多唾(宜芜荑散, )另详虫门, 玆撮其略。 以上皆病之兼乎胃者, 以唾为肾液, 而肾为胃关, 故肾家之唾为病, 必见于胃也。 若乃肾寒则多唾(宜温肾丸, )肾虚亦多唾(宜虎潜丸, )则肾本经病。 然则此五者,固即五脏之津液, 而独不免于病焉, 谨身之士, 盍亦加之意也夫。


【涕瓷涎唾原由形症】

《直格书》曰: 积液生气, 积气生液。

《朱于语癸》曰: 或问曰, 天一生水, 有可验乎? 曰: 人身可验矣。 贪心动则津生, 哀心动则瓷生, 楚心动则汗生, 欲心动则精生, 方人心寂然不动时,则太极也, 此心之动, 则太极动而生阳, 所以心一动而水生, 即可以为天一生水之证也。

《贸生》曰: 水谷入于口, 输于肠胃, 其液则为五。 天寒衣薄则为尿与气, 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 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 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服。

《灵枢》曰: 液者, 所以灌精输孔窍者也。 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 瓷也, )泣不止, 则液竭, 液竭则精不灌, 精不灌, 别目无所见矣, 命旨夺精。

《内经》曰: 泣涕曰脑也, 脑者阴也, 脑渗为涕。

《延寿书》曰: 真人口: 当习不唾地,说口中津液, 是金浆玉醴, 能终日不唾, 尝吞而咽之, 令人精气常流, 而目有光。 说人身以津液为本, 在皮为汗, 在肉为血, 在肾为精, 在口为津, 伏脾为痰,在眼为瓷, 曰汗、曰血、曰瓷、曰精, 已出则皆不可回, 惟津唾则独可回也,回则生生之意又续矣。 有人喜唾, 液干而体活, 遇至人教以回津之术, 久而休复润。


治汗方四十一
当归六黄汤[总治]当归 热地 生地 黄岑 黄柏 黄连各一钱 黄耆二钱
五味子[肾汗]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
黄耆六一汤[肺汗]黄耆六钱 炙草一两 黄为末, 每五钱, 煎服。
补中益气汤[脾汗]人参 黄耆 归身 白□ 升麻
白芍汤[肝 汗]白芍 枣仁 乌梅
天王补心丹 [心汗]人参五钱 当归 五味子 天冬 麦冬 枣仁 柏子仁各一两 茯苓 远志肉 丹参 元参 桔梗各五钱 熟地四两 黄连二两 蜜丸, 朱砂为衣, 灯心、竹叶汤下三钱。
玉屏风散[气汗]防风 黄耆各一两 白□二两 共为末, 每服五钱。 如姜三片煎。
补气运脾丸[胃汗]人参二钱 白□三钱 茯苓 橘红各一钱半 黄耆一钱 砂仁八分 炙草四分 半夏二钱无痰不用 姜三 枣二
无比山药丸[肾虚]赤石脂 茯神 山萸 熟地 巴戟肉 牛膝 泽泻各二两 菟丝子 杜仲 山药各三两 苁蓉干一两 五味子两半 蜜丸酒下三钱。
调荣活络饮[经络汗]大黄 当归 牛膝 杏仁泥各二钱 赤芍 红花 羌活 生地各一钱 川芎钱半 桂枝三分
黄耆建中汤[阳虚]黄耆 肉桂各钱半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煨姜三片 枣二枚 饴糖一荼匙 若呕及便溏, 不用饴糖。
耆附汤[气虚]黄耆 附子各二钱 姜十片
十全大补汤[病后]肉桂 炙草 黄耆 白芍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 熟地 茯苓 姜 枣
调□汤[津脱]麻黄根 黄耆各一钱 羌活七分 归尾 生甘草 黄岑 半夏各五分 麦冬 生地各三分 猪苓二分 苏木 红花各一分 五味子七粒
理中降痰汤[痰盛] 人参 白□ 茯苓 甘草 半夏 干姜 苏子
凉膈散 [火蒸]
白□散[酒风]牡蛎三钱 白□一两二钱半 防风一两半
四物汤[头汗]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芍
额汗方[额汗]丹参 当归 茯神 地黄 枣仁 黄耆 白芍 圆眼
黄耆汤[阴阳偏胜]蜜黄耆二钱二分 生地 麻黄根 茯苓 天冬各一钱半 当归钱二分 麦冬一钱 五味子 浮麦 甘草各七分 防风五分
正气汤[阴太]炒知母 黄柏各钱半 炙草五分
二甘汤[胃热]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 等分, 共为末, 每五钱, 加姜二片、枣二枚煎。
丹溪治汗汤[表虚]防风 黄耆 白□ 牡蛎粉 麻黄根等分
胜湿汤[湿邪]苍□ 厚朴 半夏各钱半 藿香 陈皮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姜七 枣二
小半夏汤[水结胸]
调胃承气汤[胃实]
八物汤[手足汗]
牡矾丹[又]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活矾四两 共为末, 遇夜用手捏药擦汗赴, 数次愈。
夺命散[血汗]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为末, 每五分, 新汲水调下。 又名定命散。
妙香散[又]茯苓 茯神 山药 黄耆 姜远志各一两 人参 秸梗 甘草 各五钱 朱砂三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钱共为细末, 每二钱, 莲肉煎汤调下, 酒亦可。
猥皮散[又]刺猥皮烧灰, 每米砍调下二三钱, 肉煮食之, 更妙。
耆陈汤[黄汗]石膏二钱 黄耆 赤芍 茵陈草 麦冬 豆豉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五片
大柴胡渤[手足汗]柴胡 黄岑 白芍 大黄 枳实 半夏 姜 枣
安肾丸[楝]胡芦巴 补骨揩 川楝肉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 茯苓各一两 密丸, 盐汤下。 又有三味安肾丸, 补骨脂、茴香、乳香等分, 蜜丸, 盐汤下。
桂枝附子汤[亡阳]桂枝 附子 白芍 炙草 姜 枣
陶氏再造散[又]人参 黄耆 桂枝 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炙草各一钱 姜三 枣二 煎至半, 入炒芍药一钱, 再煎二三沸温服。
四制白□散[盗汗]白术四两分四包, 以黄耆、石斛、牡蛎、小麦麸各一两, 各炒白术为黄色, 只取白□沩末, 每三钱, 粟米汤调下,
尽服为妙。
牡蛎散[又]?牡蛎 黄耆 麻黄根 等分, 锉, 每五钱, 浮麦百粒同煎服。 又方, 牡蛎粉、白术、防风等分为末。 酒服三钱, 盗汗即止。
参耆汤[又]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 白扁豆 山药 陈皮 葛根 半夏 曲 甘草各一钱
当归地黄散[又]当归 熟地 生地 酒白芍 白术 茯苓 蜜黄耆各一钱 蜜黄柏 蜜知母 陈皮各八分 人参五分 甘草三分 枣一枚 浮小麦一撮
龙胆散 [又]龙胆草 防风 等分为末, 每一钱, 临卧米汤调下。

治涕瓷涎唾方二十八

川芎茶调散[风涕]川芎 薄荷 羌活 荆芥 甘草 白芷 防风 细辛 为末, 茶调下。
黄连清肺散[热涕]
参苏饮[寒涕]人参 紫苏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木香 甘草 姜 枣
荆防泻白散[风热涕]荆芥 防风 车翘 桔梗 金银花 元参 赤芍 甘草 生地 黄岑 桑皮 青黛 葛花 亦名荆防泻白汤。
半夏温肺汤[肺冷]半夏 细辛 旋覆花 陈皮 肉桂心 人参 桔梗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赤苓六分 姜五片
辛夷消风散[风湿蒸]辛夷 黄岑 薄荷 甘菊 川芎 荆芥 桔梗 防风 甘草 生地 赤芍
辛夷荆芥散[酒涕]辛夷一钱 荆芥 黄岑 神# 南星 半夏 白芷 苍□各八分
奇授藿香散[胆热涕]广藿香五钱水一碗, 煎七分, 加猪胆汁一个和服。 若将胆汁熬膏, 入藿香末一两丸, 汤下二钱亦可。
加味地黄丸[迎风瓷]
芎归明目丸[隐涩]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牛膝 甘草 杞子 天冬 甘菊 外障加木贼草, 内障加珍珠。
羞明之胜散[羞明]川连 秦皮 防风 黄岑
汤泡散[胆热瓷]赤芍 当归 黄连各一钱 汤泡, 时洗。
养肝丸[老人]当归 防风 川芎 楮实 蕤仁 熟地 白芍 车前子
明目四神丸 [又]
二陈汤[脾热涎]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六君子汤[气弱]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沈氏止涎汤[心热涎]川连四分 黄柏八分 茯苓 茯神各一钱半 白术 苍□ 半夏各一钱 姜炒陈皮五分 加竹沥、姜汁各三匙。 此余自制方也。
通天愈风汤[肝风]白术钱半 人参 南星 贝母各一钱 连翘 防风 荆芥 威灵仙 甘草各五分 瓜蒌仁十五粒去壳打如泥 锉作一帖, 加姜三片, 水煎好, 入荆沥一呷, 生姜自然汁少部, 温服。 即以此汤送下清心导痰丸亦可。
清心导痰丸[又]姜南星 姜半夏各二两 花粉 白附子姜制各一两 炒黄连郁金各七钱半 炒姜蚕 天麻 羌活各五钱 盐制川乌二钱 姜汁打糊丸。
乌梅丸[虫动]乌梅十五个 黄连七钱半 当归 川椒 细辛 附子 人参 肉桂 黄柏各三钱 醋浸乌梅, 取肉捣如泥,研匀丸, 米饮下二三十丸。
平胃散[又]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理中丸[寒唾]
胜湿汤[湿滞]
追虫取积丸[虫唾]芜荑 雷丸 锡灰 使君子肉 槟榔 牵牛子头末 大黄 鹤蝨 木香等分 蜜丸, 麻子大, 茶清下二三十丸。
万应丸[又]大黄八两 槟榔五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共为末, 以皂角十锭、苦楝根皮一斤同熬膏, 和丸梧子大,先用沉香末为衣, 次用雷丸末为衣, 又用木香末为衣, 五更时, 以砂糖水吞下七丸、九丸。
芜荑散[又]芜荑 雷丸各五钱干漆炒令烟尽一钱 共为末, 温水调下二钱, 小儿五分。
温肾丸[肾寒]熟地钱半 牛膝 肉苁蓉 巴戟 五味子 麦冬 炙草各八分 茯神 炒杜仲 干姜各五分
虎潜丸[肾虚]龟板 黄柏各四两 熟地 知母各三两 白芍 当归 锁阳各二两 陈皮 虎骨各一两 干姜五钱 酒糊丸。 如加人参、牛膝、山药、 破故纸、杜仲、五味予、菟丝子、杞子、猪脊髓丸, 名加味虎潜丸,大补心肾虚劳。
小肠病源流(小肠气 小肠痈)

(手太阳小肠脉,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盘之间, 上循孺外后廉,出肩膊绕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抵膈, 至胃, 到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锐□, 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别颊上□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次注足太阳膀胱经。 每日未时, 气血至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少气多血。 ) 经曰: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其为器亦止为胃役使, 特以与心络并行隧道, 又与足太阳膀胱连经, 故亦以三阳归之, 非谓其职能与足太阳并列也, 倘一拈太阳, 即以小肠膀胱并举, 不知要矣。 所以小肠之职任, 与大肠相仿。 大肠之腑无灵, 小肠亦无灵。 大肠之经, 非当阳之用, 小肠亦非有巨阳之用。 经故俱以器目之也。 惟小肠与大肠,皆为胃化物之器, 故其病亦与胃同。 惟本经与心络并行隧道, 故本经病亦延及于心, 然亦止在经络而已, 无与于心之脏也。 其为病, 实则嗌痛颔肿, 不可以顾,肩似折, 臑似折, 节弛肘废, 小水不利, 及赤或涩痛, 尿血。 虚则遗尿, 面白苦寒, 耳前热。 小肠气生疣, 小者患指痂疥。 虚实之病, 各有别矣。 至遗溺闭癃, 更有由肝所生病, 及膀胱不约者, 固不尽由小肠也, 各详本症。


【小肠形质】

《灵枢》曰: 唇厚, 人中长,以候小肠。 又曰: 心应脉, 皮厚者脉厚, 小肠亦厚; 皮薄者脉薄, 小肠亦薄; 皮缓者脉缓, 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小者, 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 《入门》曰: 凡胃中腐熟水谷, 其滓秽自胃之下口。 , 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 分别清浊, 水液入膀胱上口, 滓秽入大肠上口。 《难经》以大小二肠之会为阑门, 言关阑分隔也。


【小肠症治】

《灵枢》曰: 中气不足, 肠为之苦呜。

又曰: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后, 当耳前热。

《内经》曰: 小肠为泄。

《入门》曰: 小肠有气, 则小腹痛; 小肠有血, 则小便涩; 小腹有热, 则茎中痛。

又曰: 小肠者, 心之府也, 有病宜通利。 ,


【小肠绝候】

《脉经》曰: 小肠绝, 六日死, 何以知之? 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仲, 自汗不止。 小肠气 小肠经病也。 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 小肠虚,风冷乘间而入, 邪气既实, 则厥而上冲肝肺, 控引睾丸, 上而不下也(宜楝实丸、葫芦巴散。 )《千金方》以为□疝有四种, 其一肠□, 即小肠气吊, 外肾偏坠肿痒,故《纲目》等书多因其说, 并云得之于地气卑湿, 亦当备参。 而其为症, 有甚而热痛,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饮。 )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 )有茎囊抽痛,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杨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 )各宜详究。


【脉 法】

《正传》曰: 肝脉滑甚, 为□疝,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症治】

《纲目》曰: 大抵小肠气属湿多, 故江淮间多有之, 宜以去湿之剂下之, 以苦坚之, 不可温之、补之。

小肠痈 小肠火热病也。 或因七情饮食, 或因经行产后瘀血留积, 其症发热恶寒, 脉芤而数, 肤皮错纵, 腹急渐肿, 按之内痛, 大便重坠, 小便涩滞若淋,或小腹隐痛坚硬, 如掌而热, 肉色如故, 亦或琚赤微肿, 甚者脐突腹胀, 转侧有水声(宜大黄汤。 )如瘀血去尽, 则安矣。 若体虚脉散, 不敢轻下,用轻剂可也(宜活血散瘀汤。 )痈已成, 则腹痛腹满不食, 便淋刺痛(宜苡仁汤。 )腹濡痛, 小腹急, 必时时下脓(宜丹皮散。 )□后疼痛淋沥不已,必见诸虚症(宜参耆地黄汤。 )此病亦不可惊, 防肠断, 坐卧转侧皆宜徐缓, 尝少进稀粥, 静养调理为要。 但古方书但载肠痈, 无大小之别, 故其治法,亦约略相仿, 参考可也。


【脉 法】

《脉诀》曰: 关内逢芤肠里痈。


【小肠痈症治】

《疡科选粹》曰: 若小腹硬痛, 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 不敢下者, 用败毒散加秦艽、连翘。 脉芤涩者,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延胡索、木香。 小腹软痛, 脉洪数者, 已有脓也, 用薏苡仁汤排之, 或三仁汤、神效瓜蒌汤。 小腹疼痛, 小便不利, 脓壅滞也, 牡丹皮散主之。 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


治小肠病诸药要品及方二
  • 小肠实宜渗利(茯苓 甘草 知母 黄连 麦冬 童便 木通 黄柏 牛膝 黄岑 生地 灯心 琥珀 瞿麦 石膏 滑石 山栀 紫菀 陈皮 车前 赤豆 扁豆 海 金沙)
  • 小肠虚宜补气(人参 黄耆 山萸 麦冬 金樱子肉 五味 牡蛎 茯苓 茴香 益智仁肉 白芍 粳米溲而便脓血,加赤石脂。 )
导赤散[小肠热]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 此治小肠热而小便不利者。
赤茯苓汤[又]赤苓 木通 生地 槟榔 黄岑 赤芍 麦冬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 标(茯苓 石膏)
  • 本(导赤散 淡竹叶 木通 甘草)

治小肠气方七
楝实丸[总治]川楝子 茴香 吴萸 陈皮 马兰花 芫花 醋糊丸, 每服一钱, 渐加至二钱, 温酒送下。 如不用酒, 淡姜汤下。
胡芦巴散[又]胡芦巴 益智仁 大茴 蓬□ 牵牛子 山萸肉 酒牛膝 川断 川芎 防风 甘草 共为末, 每二钱酒下。
加味通心饮[热痛]瞿麦 木通 山栀 黄岑 连翘 枳壳 甘草 川楝子 各一钱 灯心二十茎 车前草五叶
橘核丸[久痛]炒橘核 盐酒炒 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 炒川楝子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或酒或盐汤下六七十丸。 如久不消, 加醋煮硼砂二钱。 此方总治。 一切□疝, 卵核肿胀, 偏有大小, 或硬如石, 或小腹绞痛, 甚则囊肿溃烂出黄水,无不效。 如小肠气新发者, 不必此方, 只用橘核一钱半, 桃仁十五个, 山栀一钱,炮川乌、吴茱萸各五分, 各炒为粗末, 水煎。 此名橘核散。 橘核单止痛, 川乌散寒郁,山栀除湿热, 又引川乌速下, 不令胃中停留, 用之甚捷。
立效散[抽痛]全蝎七个 砂仁三七枚 茴香一钱 共为末, 分三服,热酒调下, 空心即效。
杨氏麝香元[又]木香 胡椒各一两 炒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 饼丸。 麻子大, 朱砂为衣, 热水下五七丸。 此方能寻诸处痛。 凡小肠气及膊胱气□下痛, 最难治, 此药主之。
四味茴香散[又]乌药酒浸一宿焙 高良姜 青皮 茴香各一两 共为末,每二钱, 发时酒下。

治小肠痈方十
天黄汤[初起]熟大黄 芒硝各一钱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二钱
活血散瘀汤[又]川芎 当归 赤芍 苏木 丹皮 枳壳 木瓜 桃仁各一 钱 槟榔六分 炒大黄二钱
苡仁汤[已成] 苡仁 瓜蒌仁各三钱 丹皮 桃仁各二钱 白芍一钱
丹皮散 [下脓]人参 丹皮 白芍 茯苓 苡仁 黄耆 桃仁 白芷 当归 川芎各一钱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参耆地黄汤[补益]人参 黄耆 茯苓 熟地 山药 丹皮 山萸 姜 枣
败毒散[毒]
四物汤[下瘀]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三仁汤[下脓]苡仁二钱半 冬瓜仁 桃仁 丹皮各一钱半
神效瓜蒌汤[又]瓜蒌一个 当归 甘草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此是 重剂勿轻用。
牡丹皮散[又]丹皮 人参 天麻 茯苓 薏苡仁 黄耆 桃仁 白芷 酒当归 川芎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

膀胱病源流(膀胱气 转胞症)

(足太阳膀胱, 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挟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挟脊贯臀, 入膕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 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 下合膕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次注足少阴肾经。 每日申时, 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少气而多血。) 膀胱, 本州都之官, 藏津液。 州都者, 下邑也, 远于京师,且津液必待气化而后能出, 则其为器, 有不得与诸阳并者, 乃其经反纳太阳何也? 以太阳起于少阴, 今归之以阳, 故藉纳于此也。 其实太阳为三阳之主,膀胱乃必待气化而后能出, 则太阳岂膀胱能为之耶, 后人不明经旨,谓膀胱为太阳寒水, 以主寒令, 不知六气之寒水, 惟肾能主之,人身太阳之经既非寒令, 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 固不可混也, 则膀胱之所以为腑,有可识矣。 试进详之, 人身太阳之经, 起于足, 上于巅脑及额颅内, 下于膺中包心肺,皆太阳经所贯。 太阳居六经之盛, 故为巨阳, 而为诸阳主气。 然以同卫气起于少阴,乃以其阳藉纳膀胱, 而膀胱虽居卑贱, 所以得称太阳也。 膺中为心肺所居, 肺主皮毛。 心主血脉, 太阳之经, 既下膺中则皆与太阳和, 是以寒邪一犯太阳, 遂伤肺及心,以犯皮毛血脉, 为心肺之所合, 如皮毛懔懔, 鼻塞声童, 罢寒无汗, 以及心烦,皆太阳病, 而师与心皆为之变也。 仲景治太阳伤寒, 设麻黄汤发汗以疏肺,设桂枝汤和表止烦以宁心, 岂非治太阳即以治太阴少阴,且治太阴少阴正所以治太阳乎, 是太阳一经, 实兼摄手二阴矣。 故其为病, 实则鼻窒,头痛, 目似脱, 瓷出, 项似拔,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膕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痔疟狂, 脐反出, 下肿便脓血, 肌肉痿, 少腹胀痛, 按之欲小便不得; 若虚则鼽衄,小便不禁, 遗尿, 膀胱气。 皆其候也。 古人谓太阳病并有时连及阳明, 经曰: 肝胆同归津府。 所以太阳厥阴, 同为一治。

又曰: 膀胱肾合为津液。 肾所以主二便之难, 此膀胱所以连及诸经而为病也, 故膀胱病, 小便秘,不得任用热药。 经又曰: 胞移热于膀胱, 则为遗溺闭癃。

又曰: 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则为胞痹。

注云: 胞内居之, 则知胞居膀胱之内也。 其胞痹之症, 由风寒湿邪客于胞中, 气不能化出, 故胞满而水道不通,以致小腹膀胱俱痛, 而涩于小便也(宜肾着汤、肾沥汤、巴戟丸。 )而胞与膀胱,皆有上口, 无下口。 至胞之为患, 有转胞症, 另详于后。 然转胞为胞本病,而患之所及, 又能令目病。 如能远视, 不能近视, 有其火无其水也,当补肾(宜地芝丸、六味地黄丸。 )能近视, 不能远视, 有其水, 无其火也,当补心(宜定志丸加茯苓。 )通及心肾, 而近视不能远视(宜空心服四物汤加泽泻、茯苓、牡蛎, 临卧服远志丸加甘菊、密蒙花。 )皆胞所致病也。 总之, 凡目病,血胜则痛, 血胜则痒, 又能致头风(宜川芎、瓜蒂, )又能致头汗, 亦皆胞所致病也。


【膀胱形质】

《内经》曰: 水液自小肠沁, 则汁渗入膀胱之中, 胞气化之, 而为尿以泄出也。 东垣曰: 膀胱虽为津液之府, 至于受盛津液, 则又有胞居膀胱之中。

《类纂》云: 膀胱者, 胞之室也。

《灵枢》曰: 鼻孔在外, 膀胱泄漏。 又曰: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毫毛多而粗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结。


【膀胱症治】

《内经》曰: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入门》曰: 膀胱病者, 热结下焦, 小腹苦满, 胞转, 小便不利, 令人发狂, 冷则湿痰上溢, 而为多唾, 小便淋沥, 故遗尿。 (鳌按: 小便不禁,由膀胱气虚, 加减八味丸倍山萸, 加乌药、益智、补骨指, 是主药也; 小便不通, 由膀胱邪热, 五苓散、益元散, 是主药也。 )


【膀胱绝候】

《内经》曰: 遗尿狂言目反视, 此膀胱绝也。 又曰: 膀胱绝者, 戴眼反瘛瘲, 其色白, 绝汗乃出, 绝汗出, 则死矣。


膀胱气

膀胱经病也。 其症小腹肿痛, 必小便秘(宜五苓散加茴香、葱白、盐。 )服药后, 若下小便如墨汁, 膀胱之邪去矣,邪去而便通痛止矣(宜随用硼砂丸。 )《入门》以□疝有四种, 其一种水□, 外肾肿大如升如斗, 不痛不痒, 为即膀胱气, 宜备参究。 而其为症, 有由膀胱肾虚,结成肿痛者(宜茱萸内消丸。 )有膀胱气连□下痛者(宜杨氏麝香元。 )有由蕴热, 阴囊肿胀, 大小便不通者(宜三白散。)有膀胱气痛不可忍者(宜蠲痛元、金铃散、三疝汤。 )有症由新得者(宜橘核散。 )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 )


【膀胱气症治】

《纲目》曰: 小腹痛者三: 肝病, 小腹引□痛; 小肠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 膀胱病, 小腹肿痛, 不得小便。 又曰: 神保元治膀胱气□下痛,最妙通用橘核丸、橘核散。


【导 引】

《保生秘要》曰: 用手紧鼎幽阙,纳气数口, 而紧紧顶闭纳之, 立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 因欲火积滞, 外肾复感冷气, 故作胀痛, 不可胜言, 注意从外肾提气至内肾, 右运二七遍, 即从内肾想一火, 提至顶门, 略凝,而后行吹吸之法。


转胞症

水逆气迫病也, 亦作转脬症。

《直指》曰: 此症由强忍小便, 或尿急疾走, 或饱食走马,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气上逆, 气迫于脬, 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 脬落即殂。 又曰: 此症孕妇多有之, 患在忍缩小便, 或醉饱入房, 使小肠之气逆而不通, 大肠之气与之俱滞, 外水不得入膀胱, 内水不得出膀胱, 淋沥急数, 每欲尿时如不可言,大便亦里急频并, 似痢非痢, 必以手按脐下, 庶可立出, 小便甚者, 因此腹胀浮肿。 治法, 用凉药疏利小肠中热, 仍与通泄大肠, 迨其腹中搅痛, 大便大下,则尿脬随即归正, 小便自然顺流。 丹溪曰: 胎妇转脬之症, 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厚味者, 大率有之, 古方用滑利疏导无效, 因思脬为胎所堕,展在一边, 脬系了戾不通尔。 胎若举起, 悬在中央, 脬系得疏, 水导自行。 一妇患此, 诊之两手似涩, 重取则弦, 此得之忧患, 涩为血少气多, 弦为有饮,遂以参术饮空心煎服, 遂以指探喉中, 吐出药汁, 俟少项, 又与一帖, 次早亦然, 如是与八帖而安。 此法恐偶中, 后历用数人皆验。 据此二说, 一用泻,一用吐, 皆所以疏通其气, 而使之流注也。 至转脬之候, 必脐下急痛, 小便不通, 此所以与寻常溺闭有异。 若老人有脬转困笃欲死者,又与少年不同治(宜六味丸倍泽泻, )说少年不须补益, 只与利导足矣(宜蒲黄散、滑石散。 )又有惊忧暴怒, 气乘膀胱郁闭, 而脬系不正, 遂至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膨胀, 气上冲心, 闷绝欲死者, 此其治法, 必当兼气分(宜葱白汤。 )即如孕妇转脬, 治法虽不同, 要必兼补气血(宜参术饮、 参术汤。 )此皆胞之为病,所当从胞而治者也。


【胞为尿器】

东垣曰: 膀胱虽为津液之府, 至于受盛津液, 则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 故 《内经》云: 脬移热于膀胱。

《灵枢》云: 膀胱之脬薄以濡。

《类纂》云: 膀胱者, 脬之室。 夫脬之居于膀胱也, 有上口而无下口, 津液既盛于脬, 无由自出, 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渍浸润于胞外, 积于胞下之空处, 遂为尿以出于前阴。 若使脬正无空处,则人尿急时, 至厕安能即出乎, 夫惟积满脬下之空处, 而不可再容, 故急,急则至厕即出矣。


治膀胱病诸药要品及方十
  • 膀胱实宜润渗(黄柏 知母 滑石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旋覆花 茯苓 猪苓 泽泻)
  • 膀胱虚宜补气(人参 山萸 天冬 麦冬 牛膝 益智仁 金樱子 五味 杞子 柏子仁 虚加牡蛎、鹿茸、桔梗、桑螵蛸、鸡肫皮)
既济丸[膀胱虚]菟丝子 益智仁 肉苁蓉 茯苓 韭子 当归 熟地各五钱 牡蛎 盐黄柏 盐知母 酒山萸去核各三钱 五味子一钱 面糊丸, 空心盐汤下百丸, 治小便不禁。
葵子丸[膀胱实热]冬葵子 赤苓 猪苓 枳实 瞿麦 滑石 木通 黄岑 甘草 车前子各一钱 姜五片 治小便不通。 *
巴戟丸[胞痹]巴戟两半 桑螵蛸麸炒 姜远志 酒生地 山药 附子 酒川断 酒苁蓉各一两 杜仲 金石斛 鹿茸 龙骨 菟丝子 五味子 山萸 官桂各三钱蜜丸, 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治胞痹小便涩而不通。
肾着汤[又]炒干姜 茯苓 炙甘草 白术各二两 共为末, 每服用四钱, 水一钟, 煎七分, 空心温服。 此方兼治肾虚伤湿, 腰极重极冷而痛, 不渴, 小便自利, 此名肾着症。
肾沥汤[又]麦冬去心 五加皮 犀角镑各一钱半 姜汁炒杜仲 桔梗 煨赤芍 木通各一钱 桑螵蛸一个 水二钟,入羊肾少部, 煎八分, 食前服。
地芝丸[补肾]熟地 天冬各四两 枳壳 甘菊各二两 蜜丸。
六味地黄丸[又]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蜜丸。
定志丸[补心]茯苓 茯神各三两 石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内半为衣 蜜丸。
四物汤[近视]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远志丸[又]麦冬 菖蒲 甘菊 远志各五钱 杞子 熟地各四钱 蜜丸。

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 标(麻黄 桂枝 黄耆 白术 防风 防己 制苍术 羌活)
  • 本(五苓散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加滑石。)

治膀胱气方十
五苓散[溺闭]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硼砂丸[药后]木香 沉香 巴霜 青皮 铜青 硼砂
茱萸内消丸[肾虚]山萸 吴萸 川楝子 马兰花 茴香 青皮 陈皮 山 药 肉桂各二两 木香一两 酒糊丸。 此方兼治膀胱肾虚, 致成寒疝, 偏坠引痛,及小肠奔豚、□癖等症。
杨氏麝香元[□痛]木香 胡椒各一两 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 饼丸, 麻子大, 朱砂为衣, 汤下五七丸, 能寻诸处痛。 凡膀胱气、□下痛,最难治, 此方主之。 神保元, 即此方无麝香, 亦是治膀胱气痛要药。
三白散[蕴热]白丑头末一两 桑白皮 白术 木通 陈皮各二钱半 共为 末, 每一钱, 姜汤下。
蠲痛元[痛甚] 延胡索一两 川楝肉 茴香各五钱 白丑头末 当归 高良 姜 青皮 木香 乌药各二钱半 全蝎七个 姜汁浸蒸饼糊丸, 烧绵灰调酒,送下三五十丸。
金铃散[又]金铃子三十枚, 巴豆肉三十枚, 各切片同炒焦色, 去巴豆,以茴香炒, 与金铃肉等分, 并入木香一钱半, 共为末, 每二钱, 水酒各半,煎葱白汤调下。
橘核丸[久病]橘核炒 盐酒炒 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 仁 炒川楝肉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 丸, 温酒或盐汤下。

治转胞症方六
六味丸[老人]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蒲黄散[总治] 蒲黄 滑石 等分为末, 每三钱, 鸡子清调下。
滑石散[又]寒水石二两 滑石 乱发灰 车前 木通各一两 冬葵子一合
葱白汤[惊忧]陈皮三两 冬葵子一两 葱白三茎 水五升, 煎三升,分三服。
参术饮[孕妇]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人参 白术 半夏 陈皮 甘草 姜三 枣二 服后探吐。
参术汤[又]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半草 陈皮 甘草 服后探吐。

小便闭癃源流(小便黄赤 遗溺 饮后即便 交肠症)

小便闭癃, 肝与三焦及督脉病也。 言三经而不及膀胱者, 以膀胱但主藏溺, 而不主出溺也。 经云: 肝脉过阴器,病闭癃。 又云: 女子督脉入系廷孔(廷孔, 正中直孔, 即溺窍也, )男子循茎下至篡(阴茎之端也, )病不得前后。 又云: 三焦下腧并太阳正脉入络膀胱,约下焦, 实则闭癃, 虚则遗溺。 据经观之, 闭癃之症, 舍三经何属哉。 虽然, 其致病之由, 实各有异, 膀胱藏溺, 气化则出, 而主气化者, 肺也,若燥则不能生水, 气化不及膀胱, 法当清金润肺(宜紫菀、麦冬、车前、丹皮、 茯苓。 )如脾湿不运, 水谷不精, 不能上输于肺, 使肺得行其液以生水,法当燥湿健胃(宜茯苓、半夏、白术、苍术。 )如肾水燥热, 以致膀胱不利, 法当滋肾涤热(宜知母、黄柏、茯苓、通草、泽泻。 )又或水液只渗大肠, 小肠因而燥竭,宜以淡渗之品分利之(宜茯苓、猪苓、通草、泽泻。 )又或气滞, 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必以顺气为急(宜枳壳、木通、橘红、苏子。 )又或心火盛,以致小肠多热, 急当清心(宜黄连、犀角、天冬、麦冬。 )又或由乎大虚, 须与温补以行其水(宜金匮肾气丸。 )又或忿怒气结, 闭遏不通, 须开郁破气宜郁金、槟榔、桔梗、枳实。 )至若三焦实热, 则惟用纯阴之品, 以化其阳而已(上焦热, 宜山栀、黄岑; 中焦热, 宜黄连、黄岑; 下焦热, 宜知母、黄连。)此治闭癃之大法也。 乃丹溪独以吐法通小便, 说亦犹滴水之器, 上窍通, 下窍自出之意, 其旨微妙, 有可参用。 其法气虚者, 先服药(宜补中益气汤,)后用吐; 血虚者, 亦先服药, 后用吐宜芎归汤; )痰多者, 亦先服药(宜二陈汤, )后吐; 气闭者, 用药为探吐(宜香附、木通; )血瘀小便闭者。 则以牛膝、桃仁为要药。 尝采其法, 用之颇效。 虽然, 闭癃之异, 究何如哉, 新病为溺闭, 点滴难通也, 久病为溺癃, 屡出而短少。 《纲目》谓即癃病也。 此二症之实也。 若夫溺有余沥, 全由于肾气之虚, 须当补益为要宜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沙蒺藜、益智仁、莲须、 山萸、牡蛎、龙骨、芡实。 )


【脉 法】

仲景曰: 肾脉滑实为癃□。

《脉诀》曰: 便血则芤, 数则赤黄, 实脉癃闭, 热在膀胱。

《医鉴》曰: 少阴微者, 气闭膀胱。

《纲目》曰: 癃病脉细, 不治。


【小便不利】

仲景曰: 阴虚, 则小便难。 丹溪曰: 小便涩者, 血因火烁, 下焦无血, 气不得降, 而渗泄之令不行也, 宜补阴降火。

《入门》曰: 小便难者, 出不快也。

经曰: 阳入阴分, 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直指》曰: 肾虚, 小便数而沥, 如欲渗之状, 宜温补。

《纲目》曰: 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 若大便泄泻。 而津液涩少, 一也, 宜利而已; 热搏下焦。 津液不能行者, 二也。 必渗泻乃愈; 若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而化者, 三也, 可咽气令施化而出, 如茯苓琥珀散, 用泽泻、滑石、赤苓、 白术、猪苓、琥珀、肉桂、炙草者是也, 不得混治。


【小便不通】

《内经》曰: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 尿血。 元素曰: 热在下焦, 填塞不通, 其症小便闭塞而不渴, 时见躁者是也。

东垣曰: 小便不通, 有气血之异, 如渴而小便不通者, 热在上焦气分, 宜清肺; 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 热在下焦血分, 宜滋肾。

又曰: 血涩致气不通而窍塞, 宜导气除燥。

《纲目》曰: 小便不通脐下状如覆碗, 痛闭难忍, 治法有二: 如气不能化而不通, 则用陈皮茯苓汤调木香、沉香末二钱空心服, 兼用吐法以提之; 如血瘀于下而不通, 则用桃仁承气汤之类。

《回春》曰: 呕哕而小便不通者, 难治; 中满鼓胀, 病小便不通者, 难治。

《正传》, 曰: 老人气虚短, 作小便不通, 为下焦血气干者死(鼻头色黄者, 小便必难。 )


【闭癃宜吐泻】

丹溪曰: 水道不通, 属气虚、血虚, 有实热, 有痰气闭塞, 皆宜吐之, 以提其气, 气升则水自降, 说气承载其水也。 又曰: 实热癃闭, 用八正散,说大便动, 则小便自通矣。

《直指》曰: 水道不行, 其本在肾, 合用牵牛、泽泻, 其末在肺, 合用葶苈、桑皮, 更以木通、滑石佐之, 又能透达。 虽然, 大便小便, 脉络相贯,人有多日小便不通, 但使大泻数行, 则小便自通。


【尿 色】

《内经》曰: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

《资生》曰: 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白色乃下元虚冷。


【导 引】

《保生秘要》曰: 搓小纸捻入鼻中, 俟打嚏喷, 小水自通, 此治闭塞。 若迟塞, 多搓掌心及涌泉穴, 退火安静, 或再行运央法, 自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 及小肠症同法, 从归元法旋运, 而下旋至病处, 多运数十回, 复绕而上, 撒而散之, 周而复始, 如法渐行谷道, 去浊, 提回守静。

小便黄赤 实热病也。 凡脏腑皆能为之, 而下焦更甚。 经曰: 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宜火府丹。 )又曰: 胃气盛, 则身以前皆热。 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 )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 故黄赤也。 又曰: 肺气虚, 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以息, 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 )又曰: 冬脉不及,令人□清脊痛, 小便变(宜温肾汤。 )此二条言肺肾虚寒, 故黄赤也。 又曰: 厥阴之胜, 胠□气并, 化而为热, 小便黄赤(宜青皮、赤芍、防风、柴胡。)此一条言气运之属风而黄赤者也。 又曰: 少阴司天, 热淫胜, 病溺色变(宜黄柏、山栀。 )

又曰: 少阻之胜, 溺赤,善惊(宜山栀、黄岑。 )又曰: 阳明司天, 燥气下临, 暴热至, 阳气郁发,小便变(宜黄岑、石膏。 )此三条言运气之属热而黄赤者也。 又曰: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 )此一条言脾家虚, 故黄赤也。 又曰: 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 此则言下焦之热, 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 )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 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 )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 )固当分别治之。


【小便黄赤形症】

《得效》曰: 上盛下虚, 小便赤涩, 必致成淋。


【尿 色】

《内经》曰: 足阳明之脉病, 气盛, 则尿色黄。 仲景曰: 疸症小便如黄柏汁。

《正传》曰: 下焦无血, 小便涩数而黄色。

遗溺

肾小肠膀胱三经气虚病也。 而经又推及肺肝督脉, 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 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 故溺不禁也(宜补中益气汤, 不愈, 当以黄柏、生地、麦冬清其热。 )肝督二经之脉, 并循阴器系廷孔, 病则营卫不至, 气血失常,莫能约柬水道之窍, 故遗溺不此也(肝病宜川芎、归身、泽泻、白芍, 督脉病宜荆芥、黄连、防风。 )若夫肾上应于肺为子母, 母虚子亦虚, 其遗数宜也(宜菟丝子散。)小肠主传送, 故其气虚, 亦患遗溺也(宜茯苓、泽泻、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者, 水泉所藏, 虚则不能收摄。 而溺自遗也(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如挟寒宜韭子丸, 挟热白微散, 滑脱牡蛎丸。 )以上皆小便不禁之由于诸经者也。 至如小儿睡中遗尿, 多由于实热, 而间或因寒(宜沈氏闷泉丸, 挟热, 去山栀,加萸肉、巴戟、干姜。 )老人淋漓不禁, 多由于虚寒, 而间亦有热(宜大菟丝子丸为主,酌其寒热以为治, )不可不审也。 妊嫡尿出不知, 或由脬热(宜加味逍遥散,)或由睥肺气虚(宜补中益气汤, )或由肝肾阴虚(宜六味丸, )不可不审也。 产后小便不禁, 或由脬损(宜沈氏固胞汤, 或用八珍汤、补脬饮,)或由膀胱气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 )或由膀胱阴虚(宜补肺肾, )不可不审也。 果如是, 遗溺之病, 亦何足虑哉。


【遗溺原由症治】

《内经》巴: 膀胱不约为遗尿。 又曰: 水泉不此者, 是膀胱不藏也。

《直指》曰: 肾与膀胱俱虚。 内气不充, 故脬中自滑, 所出多而色白, 是以遇夜而阴虚愈多。 又日: 下焦畜血, 与虚劳内损, 则便尿自遗而不知。

又曰: 下焦虚寒, 不能温制水液, 则尿出不禁。

又曰: 经云水之本在肾, 其末在肺, 则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 相为贯通也。

丹溪曰: 小便不禁, 属热、属虚, 热者五苓散合黄连解毒汤, 虚者五苓散合四物汤加山萸、 五味子。

又曰: 下虚内损而不禁, 宜补膀胱阴血, 泻火邪为主。

《入门》曰: 伤寒热病, 及风温狂言直视遗尿者, 不治。


【尿 色】

丹溪曰: 小便不禁。 赤者有热, 白者气虚。 饮后即便 精气耗散病也。 《内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灵橛》曰: 人饮酒, 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 说酒者, 熟谷之液, 其气悍以清, 故后谷而入, 先谷而液出焉,以是知饮入胃而遽觉至脐下, 即欲小便者, 皆精气衰耗, 不能输于脾、归于肺也。 东垣以为不输脾归肺, 心火必上攻, 使口燥而咽干, 旨哉言矣(宜补中益气汤。)


【便溺原委】

东垣曰: 溲尿者, 水也, 水之下流, 其性则然也。 饮入于胃, 其精气虽上升, 其本体固不能上升, 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交肠症 阴阳失度病也。 此症惟妇人多有之, 或因病后, 或因嗜酒, 血活气耗, 阴阳失于传送, 故大小肠错乱, 往往小便中出大便, 亦大便中出小便,而成此症也(宜五苓散, 如下愈, 以旧袱头烧灰酒服。 )


【交肠症治】

丹溪曰: 一妇人嗜酒, 常痛饮, 忽糟粕出前窍, 溲尿出后窍, 六脉皆沉涩, 与四物汤加海金沙、 木香、槟榔、桃仁、木通, 服之而愈。 此人酒多,气升不降, 阳极虚, 又酒湿积久生热。 煎熬其血, 阴液大虚, 阴阳俱虚, 而暂时活着, 以其形实, 而酒中谷气尚在故也。 三月后必死, 果然。

《回春》曰: 一妇人病愈后小便出屎,先服五苓散二剂, 又用中益气汤而愈。


治闭癃方六
金匮肾气丸[大虚] 熟地 山萸 丹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补中益气汤[气虚]人参 黄耆 当归 白 升麻 柴胡 炙草 陈皮 姜 枣
芎归汤[血虚]川芎 当归
二陈汤[痰多]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桃仁承气汤[血瘀]
八正散[实热]大黄 木通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 甘草 车前 灯心 各一钱

治小便黄赤方七
火府丹[肝热]黄岑钱半 生地三钱 木通四钱 空心服。
凉胃汤[胃热]黄连 甘草 陈皮 茯苓 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肺寒]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陈 皮 茯苓 车前 姜 枣
温肾汤[肾寒]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生姜 空心服。
补阴丸[肾火]黄柏 知母 龟板 杞子 杜仲 侧柏叶 砂仁 五味子 甘草 猪脊髓、地黄膏为丸。
四苓散[下热]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葵子汤[膀胱热]冬葵子 赤茯苓 猪苓 枳实 瞿麦 滑石 木通 黄岑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治遗溺方十七
补中益气汤[肺虚]方详上。
加味补中益气汤[膀胱虚]方详上。
菟丝子散[肾虚]菟丝子 五味子 肉苁蓉 杜仲 牡蛎 鸡肫去黄皮微炒 共为末, 每服二钱。
固脬丸[膀胱虚]茴香 附子 戎盐 桑螵蛸 菟丝子 酒糊丸。
家韭子丸[挟寒]韭子 鹿茸 牛膝 熟地 归身 肉苁蓉 菟丝子 金石斛 巴戟 杜仲 肉桂 酒糊丸。
白微散[挟热]白微 白敛 白芍等分
牡蛎丸[滑脱]牡蛎 赤石脂 酒糊丸。
沈氏闷泉丸[小儿]益智仁 茯苓 白术 白敛 黑山栀 白芍 此余自制方也, 用之颇效。
大菟丝子丸[老人]菟丝子 泽泻 鹿茸 石龙芮 肉桂 附子 金石斛 熟地 茯苓 牛膝 山萸 川断 肉苁蓉 杜仲 防风 补骨脂 荜澄茄 沉香 巴戟 茴香 川芎 五味子 桑螵蛸 覆盆子
加味逍遥散[脬热]
六味丸[肝肾虚]
沈氏固胞汤[脬损]酒炒桑螵蛸二钱 酒黄耆五钱 沙苑子 萸肉各三钱 酒炒全当归 茯神 茺蔚子各二钱 生白芍钱半 升麻二钱 羊小 猪子一个,洗净, 煎汤代水煎药。 此余自制方也, 屡用神效。
八珍汤[又]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地黄 川芎 当归 白芍
补脬饮[又]生黄绢一尺剪碎 白牡丹根皮一钱 白芨一钱 将二味为末, 水一碗, 煮至绢烂如饴, 空心顿服。 服时不得作声, 如作声, 即不效。
五苓散[因热]肉桂 白□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连解毒汤[又]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等分
四物汤[因虚]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治饮后即便方一
补中益气汤[总治]方详上。

治立肠症方三
五苓散[]方详上。
补中益气汤[又]方详上。
四物汤[又]方详上。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