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和完善中药饮片生产
http://www.100md.com
《中药资源学》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形成一定规格供中医配方(汤剂)使用的制品。早在秦汉以前,中医看病给药时常将药材咬成细小的段块,称“咬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将药材捣碎或切碎,便于煎煮。汉代以后,中药材的加工方法有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研、挫等,而且使用敷料、酒浸、蒸、烧、煅、炼、炒、炙等炮制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雷斆著的《雷公炮炙论》总结了饮片炮制的17种方法,称为“雷公炮制十七法”。宋代开设官办中药配方铺,并推广“煮散”的方法,即将药材研未煎煮,取其有效成分。南宋末期,药市多采取切片加工方法,用切制的药片配方,基本上保持药物形状,易于鉴别。杭州的药铺率先挂出“生药饮片、熟药丸散,的牌匾。此后,多数药店效仿,医药书籍中也出现了“饮片”一词,在中药行业沿用至今。
中药饮片炮制是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提高,其作用在于清洁药材,便于配方煎煮;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调整和改变药物性能,适应医疗需要;引药归经,提高治疗效果。中药的饮片炮制不但提高了药材的质量,而且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政府很重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中药饮片加工工业,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加强建立中药饮片工业的技术改造
建国初期,中药饮叶多附属于中药批发商业,或是零售企业的前店后作坊的加工方式,手工操作,工具设备陈旧,制约着饮片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部分省、市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医疗需要。但是,全国大多数饮片加工生产仍以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为主,1983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中药专业会议的报告中,要求将中药饮片生产按工业对待,加强技术改造。国家每年拨出资金扶持饮片生产,实行减免所得税的政策。1989年底全国中药饮片厂已达到1500多个,职工2万多人,年生产饮片2亿多公斤,销售额(包括中成药原料)20多亿元,改变了过去分散和前店后作坊的生产方式。为了改变中药饮片生产的落后面貌,国家将中药饮片列入“十年规划”,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44个大城市的饮片厂为重点技术改造对象。1983一1984年,国家投资700多万元,地方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药饮片厂,扩建厂房,更新设备。继续对饮片厂投资,明确指出饮片厂改造的重点是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能力。主要做法是:大、中城市对饮片厂的改造要起示范作用;地、县的饮片加工暂时实行机械与手工操作并行,不搞一刀切;为了方便患者,少数零售药店还可以保留一些小炒、小制、小加工,以适应中医用药需要。1990年后,大、中城市的饮片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了饮片的产量和质量。
, 百拇医药
2)改进饮片加工工艺和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生产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生产工艺方面有很大发展。1963年在全国28个大、中城市整理的炮制经验资料的基础上,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汇编出版了有501个品种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73年有关部门根据166种医药典籍中药材加工的炮制记载,编辑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集要》各省、市医药部门在汇集历史炮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炮制方法,编写了各地的《中药
炮制规范》,使中药饮片炮制有所遵循。与此同时,全国药典委员会也将中药饮片加工和炮制列入1995年药典 。
3)保证质量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中药饮片直接供患者服用,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1982年11月,全国工商联和民主党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重视和提高饮片质量,避免传统炮制技术失传”的建议。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饮片质量大检查,纠正该切不切、该炙不炙等问题。中国药材公司制定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中药饮片质量检查评比办法》,对提高饮片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开放的需要,使传统中药饮片为旅游出口服务,广东、上海、天津、广西、北京、大连等一些沿海和开放城市相继开展了饮片出口服务的业务。饮片的装磺、设计
日益美观大方,轻便牢固,适合携带,很受旅游者的欢迎。广东佛山、广西梧州、天津、北京以及大连、青岛等地饮片厂每年生产供旅游、出口的饮片达数万吨,1985年仅加工的党参、当归、怀山药、人参、鹿茸、半夏等42种药材饮片就多达26万公斤,90年代后期又增加了大量中药出口到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扩大了中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影响。, 百拇医药
中药饮片炮制是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提高,其作用在于清洁药材,便于配方煎煮;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调整和改变药物性能,适应医疗需要;引药归经,提高治疗效果。中药的饮片炮制不但提高了药材的质量,而且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政府很重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中药饮片加工工业,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加强建立中药饮片工业的技术改造
建国初期,中药饮叶多附属于中药批发商业,或是零售企业的前店后作坊的加工方式,手工操作,工具设备陈旧,制约着饮片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部分省、市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医疗需要。但是,全国大多数饮片加工生产仍以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为主,1983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中药专业会议的报告中,要求将中药饮片生产按工业对待,加强技术改造。国家每年拨出资金扶持饮片生产,实行减免所得税的政策。1989年底全国中药饮片厂已达到1500多个,职工2万多人,年生产饮片2亿多公斤,销售额(包括中成药原料)20多亿元,改变了过去分散和前店后作坊的生产方式。为了改变中药饮片生产的落后面貌,国家将中药饮片列入“十年规划”,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44个大城市的饮片厂为重点技术改造对象。1983一1984年,国家投资700多万元,地方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药饮片厂,扩建厂房,更新设备。继续对饮片厂投资,明确指出饮片厂改造的重点是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能力。主要做法是:大、中城市对饮片厂的改造要起示范作用;地、县的饮片加工暂时实行机械与手工操作并行,不搞一刀切;为了方便患者,少数零售药店还可以保留一些小炒、小制、小加工,以适应中医用药需要。1990年后,大、中城市的饮片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了饮片的产量和质量。
, 百拇医药
2)改进饮片加工工艺和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生产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生产工艺方面有很大发展。1963年在全国28个大、中城市整理的炮制经验资料的基础上,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汇编出版了有501个品种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73年有关部门根据166种医药典籍中药材加工的炮制记载,编辑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集要》各省、市医药部门在汇集历史炮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炮制方法,编写了各地的《中药
炮制规范》,使中药饮片炮制有所遵循。与此同时,全国药典委员会也将中药饮片加工和炮制列入1995年药典 。
3)保证质量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中药饮片直接供患者服用,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1982年11月,全国工商联和民主党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重视和提高饮片质量,避免传统炮制技术失传”的建议。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饮片质量大检查,纠正该切不切、该炙不炙等问题。中国药材公司制定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中药饮片质量检查评比办法》,对提高饮片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开放的需要,使传统中药饮片为旅游出口服务,广东、上海、天津、广西、北京、大连等一些沿海和开放城市相继开展了饮片出口服务的业务。饮片的装磺、设计
日益美观大方,轻便牢固,适合携带,很受旅游者的欢迎。广东佛山、广西梧州、天津、北京以及大连、青岛等地饮片厂每年生产供旅游、出口的饮片达数万吨,1985年仅加工的党参、当归、怀山药、人参、鹿茸、半夏等42种药材饮片就多达26万公斤,90年代后期又增加了大量中药出口到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扩大了中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影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