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怔忡
http://www.100md.com
中文医网
定义
惊悸、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主要由于阳气不足,阴虚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惊悸、怔忡虽属同类,但两者亦有区别:惊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其证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西医相关病症
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
症候分型
1.心气不足: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治宜补益心气。可用五味子汤加减。
2.心阴亏虚: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治宜滋养阴血,宁心安神。可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3.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4.肝肾阴虚:症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治宜滋养肝肾、养心安神。可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
5.脾肾阳虚:症见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胀纳呆,腰痛阴冷,畏寒肢凉,小便不利。治宜温补脾肾,利水宁心。可用理中汤合真武汤。
6.心虚胆怯: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治宜益气养心,镇惊安神。可用平补镇心丹加减。
7.痰浊阻滞:症见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治宜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可用导痰汤加减。
8.血脉瘀阻: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治宜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预防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惊悸怔忡每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则可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3.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百拇医药
惊悸、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主要由于阳气不足,阴虚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惊悸、怔忡虽属同类,但两者亦有区别:惊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其证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西医相关病症
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
症候分型
1.心气不足: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治宜补益心气。可用五味子汤加减。
2.心阴亏虚: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治宜滋养阴血,宁心安神。可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3.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4.肝肾阴虚:症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治宜滋养肝肾、养心安神。可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
5.脾肾阳虚:症见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胀纳呆,腰痛阴冷,畏寒肢凉,小便不利。治宜温补脾肾,利水宁心。可用理中汤合真武汤。
6.心虚胆怯: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治宜益气养心,镇惊安神。可用平补镇心丹加减。
7.痰浊阻滞:症见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治宜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可用导痰汤加减。
8.血脉瘀阻: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治宜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预防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惊悸怔忡每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则可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3.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