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医基础理论》
脏与腑的关系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之间通过经脉形成相互络属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互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临床上可见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的病例,出现尿少、尿热、尿赤、尿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可以帮助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降功能也会同时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通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络属而形成表里关系。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上,肝病常影响到胆,胆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现肝胆同病的现象。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膀胱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 百拇医药
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互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临床上可见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的病例,出现尿少、尿热、尿赤、尿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可以帮助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降功能也会同时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通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络属而形成表里关系。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上,肝病常影响到胆,胆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现肝胆同病的现象。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膀胱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