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Viralhepatitis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黄疸。
定义及释义
甲、乙、丙、戊4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分为黄疸与无黄疸两型。
病 因
中医病因
急性肝炎大多为湿热,尤其是黄疸型肝炎。黄疸一症,《内经》将黄疸归之为肝胆、脾胃湿热,其后虽对黄疸有各种学说,并有不同分类,但《丹溪心法》中明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无黄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见症不同,有肝郁气滞、脾虚等病因。
西医病因
西医病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因病毒而异(详见病毒性肝炎概述)。
, http://www.100md.com
流行病学
详见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最后被清除,疾病恢复、痊愈。
病机探微
(1)急性黄疸型肝炎:故黄疸大都为湿热郁蒸所致。
(2)急性无黄疸肝炎:根据其症状而病因病机不同,如纳差、恶呕、腹胀,多为湿邪困脾、若为胁痛,多为肝郁气滞。
病理生理学
急性肝炎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有点状、灶状坏死,嗜酸性小体、肝窦内单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丙肝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肝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坏死灶及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急性黄疸型肝炎,这种改变较明显。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汇管区炎症在乙肝时常不显著,而其它各型比较明显。甲、戊肝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围,甚至出现肝细胞脱落,类似碎屑样坏死。丙肝汇管区炎症较明显,有时呈滤泡样淋巴聚集,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 百拇医药
诊 断
中医诊断
诊断标准:(1)急性黄疸型肝炎
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主证:①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②恶心,厌油,纳呆;③苔黄腻。
次证:①口干苦;②大便于;③头身困重;④胸院痞满。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及②、③两项中的一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或②者,属于热重于湿证。
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③或④者,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②两项中的一项以及③、④两项中的一项者,属于湿热并重证。
, http://www.100md.com
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主证:①身目发黄,色泽晦暗;②脉沉缓无力。
次证:①畏寒喜温;②大便溏薄;③舌质淡、舌体胖。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三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2)急性无黄疸肝炎
湿阻脾胃证:临床表现为脘闷不饥,肢体困重,怠情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主证:①脘闷不饥;②苔腻。
次证:①肢体困重;②口中粘腻;③大便溏泻。
, 百拇医药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主证:①胁肋胀痛;②脉弦。 次证:①不欲饮食;②头晕目眩;③情志抑郁;④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西医诊断
诊 断:诊断本病典型病例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常诊断为感冒、胃肠道疾病等而延误治疗。故应对非典型病例高度重视,早作血液生化及病原学检测,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病 史:多数起病缓慢。
症 状:急性肝炎典型病例,初期类似感冒,有发烧、头身痛、乏力;继则出现厌油、恶心,乃至呕吐,尿黄而量少,大便于或色浅。亚临床或非典型病例,常常症状不明显,或仅有右上腹不适、乏力,进食量少,其它症状不明显。
体 征:
急性肝炎 可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2-3个月,病程早期称黄疸前期。多数起病缓慢。本期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人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病程进入黄疸期时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尿如红茶色。大多数病人有肝脏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约10%-20%的病人脾肿大。抽血查肝功能有明显异常,黄疸期病程约2-6周。当起病后1-1.5月时大多病人症状逐渐消退,精神和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极少数病人黄疸可持续3-5个月后才消退。
, http://www.100md.com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病大多缓慢起病。多数病人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偶有脾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人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人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尤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测甲、乙、丙、戊肝炎病毒标记物。
5.B型超声波探测肝脾。
1 生化指标查血清ALT、AST、 T/D Bi1、 T/A、PA。
2 血常规。
尿常规和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类似急性肝炎的症状,如伤寒、副伤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均可引起ALT活性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应通过多方面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预 后
本病大都在病程6~8周各项生化指标复常,但肝脏病理尚需6~12个月方可恢复。因此在临床基本治愈后6~12个月内应定期随访。在此期间不宜过劳。饮酒及防止发生其它重大疾病,以免导致肝炎复发。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湿热并重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3)热重者:可用栀子柏皮汤加减。
(4)长夏季节发病,有湿邪弥散三焦者可用三仁汤与甘露消毒饮合方加减为治。
, 百拇医药
(5)单项ALT升高可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野菊花、板兰根、夏枯草等中药并服。
以上不同证型、方药宜根据症状加减;
西医治疗
对急性肝炎,不必多用药,口服维生素、肝泰乐即可,消化道症状较重者可由静脉补液;若黄疸较重,可用门冬氨酸钾镁、强力宁(甘利欣)、清开灵、茵栀黄等注射液静点。若为无黄疸型,单项ALT升高,可用肝炎灵肌注。
其他治疗
(1)消化道症状严重而有频繁恶心、呕吐者,可用2~4天激素治疗,以改善症状,同时静脉补液(含葡萄糖和电解质),静脉输入茵栀黄注射液、甘利欣等;症状改善后,加服辨证中药。
(2)若症状不很重,而有多项指标异常,则可选择消退黄疸,降ALT等中西药物并用。
(3)若有残留黄疸(BiL 17.1~51.μmol/L),如结合性/总胆红素比例60%,可重用葛根、丹参。
历史考证
黄疸一症,《内经》首发其端,仲景继之,论证极为精深,立方尤为明确,以是黄疸一门见于《伤寒》、《金匮》者,几为我国千古医家辨证论治的准则。《素问》中述及“中央生湿,湿为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百拇医药
黄疸。
定义及释义
甲、乙、丙、戊4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分为黄疸与无黄疸两型。
病 因
中医病因
急性肝炎大多为湿热,尤其是黄疸型肝炎。黄疸一症,《内经》将黄疸归之为肝胆、脾胃湿热,其后虽对黄疸有各种学说,并有不同分类,但《丹溪心法》中明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无黄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见症不同,有肝郁气滞、脾虚等病因。
西医病因
西医病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因病毒而异(详见病毒性肝炎概述)。
, http://www.100md.com
流行病学
详见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最后被清除,疾病恢复、痊愈。
病机探微
(1)急性黄疸型肝炎:故黄疸大都为湿热郁蒸所致。
(2)急性无黄疸肝炎:根据其症状而病因病机不同,如纳差、恶呕、腹胀,多为湿邪困脾、若为胁痛,多为肝郁气滞。
病理生理学
急性肝炎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有点状、灶状坏死,嗜酸性小体、肝窦内单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丙肝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肝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坏死灶及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急性黄疸型肝炎,这种改变较明显。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汇管区炎症在乙肝时常不显著,而其它各型比较明显。甲、戊肝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围,甚至出现肝细胞脱落,类似碎屑样坏死。丙肝汇管区炎症较明显,有时呈滤泡样淋巴聚集,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 百拇医药
诊 断
中医诊断
诊断标准:(1)急性黄疸型肝炎
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主证:①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②恶心,厌油,纳呆;③苔黄腻。
次证:①口干苦;②大便于;③头身困重;④胸院痞满。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及②、③两项中的一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或②者,属于热重于湿证。
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③或④者,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②两项中的一项以及③、④两项中的一项者,属于湿热并重证。
, http://www.100md.com
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主证:①身目发黄,色泽晦暗;②脉沉缓无力。
次证:①畏寒喜温;②大便溏薄;③舌质淡、舌体胖。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三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2)急性无黄疸肝炎
湿阻脾胃证:临床表现为脘闷不饥,肢体困重,怠情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主证:①脘闷不饥;②苔腻。
次证:①肢体困重;②口中粘腻;③大便溏泻。
, 百拇医药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主证:①胁肋胀痛;②脉弦。 次证:①不欲饮食;②头晕目眩;③情志抑郁;④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西医诊断
诊 断:诊断本病典型病例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常诊断为感冒、胃肠道疾病等而延误治疗。故应对非典型病例高度重视,早作血液生化及病原学检测,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病 史:多数起病缓慢。
症 状:急性肝炎典型病例,初期类似感冒,有发烧、头身痛、乏力;继则出现厌油、恶心,乃至呕吐,尿黄而量少,大便于或色浅。亚临床或非典型病例,常常症状不明显,或仅有右上腹不适、乏力,进食量少,其它症状不明显。
体 征:
急性肝炎 可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2-3个月,病程早期称黄疸前期。多数起病缓慢。本期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人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病程进入黄疸期时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尿如红茶色。大多数病人有肝脏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约10%-20%的病人脾肿大。抽血查肝功能有明显异常,黄疸期病程约2-6周。当起病后1-1.5月时大多病人症状逐渐消退,精神和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极少数病人黄疸可持续3-5个月后才消退。
, http://www.100md.com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病大多缓慢起病。多数病人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偶有脾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人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人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尤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测甲、乙、丙、戊肝炎病毒标记物。
5.B型超声波探测肝脾。
1 生化指标查血清ALT、AST、 T/D Bi1、 T/A、PA。
2 血常规。
尿常规和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类似急性肝炎的症状,如伤寒、副伤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均可引起ALT活性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应通过多方面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预 后
本病大都在病程6~8周各项生化指标复常,但肝脏病理尚需6~12个月方可恢复。因此在临床基本治愈后6~12个月内应定期随访。在此期间不宜过劳。饮酒及防止发生其它重大疾病,以免导致肝炎复发。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湿热并重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3)热重者:可用栀子柏皮汤加减。
(4)长夏季节发病,有湿邪弥散三焦者可用三仁汤与甘露消毒饮合方加减为治。
, 百拇医药
(5)单项ALT升高可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野菊花、板兰根、夏枯草等中药并服。
以上不同证型、方药宜根据症状加减;
西医治疗
对急性肝炎,不必多用药,口服维生素、肝泰乐即可,消化道症状较重者可由静脉补液;若黄疸较重,可用门冬氨酸钾镁、强力宁(甘利欣)、清开灵、茵栀黄等注射液静点。若为无黄疸型,单项ALT升高,可用肝炎灵肌注。
其他治疗
(1)消化道症状严重而有频繁恶心、呕吐者,可用2~4天激素治疗,以改善症状,同时静脉补液(含葡萄糖和电解质),静脉输入茵栀黄注射液、甘利欣等;症状改善后,加服辨证中药。
(2)若症状不很重,而有多项指标异常,则可选择消退黄疸,降ALT等中西药物并用。
(3)若有残留黄疸(BiL 17.1~51.μmol/L),如结合性/总胆红素比例60%,可重用葛根、丹参。
历史考证
黄疸一症,《内经》首发其端,仲景继之,论证极为精深,立方尤为明确,以是黄疸一门见于《伤寒》、《金匮》者,几为我国千古医家辨证论治的准则。《素问》中述及“中央生湿,湿为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