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疟疾
编号:61295
疟疾Malaria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正疟,温疟,寒疟,瘴症,劳疟,疟母,
定义及释义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为临床特征。恶性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
病 因
中医病因
疟疾病因复杂,且有其特殊性。疟疾因外感疟邪、疫瘴湿毒之气或风、寒,暑、湿之气,内则正气损伤而发病。如《疟论》云:“夫痎疟,皆生于风”,内经《生气通天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发病,往往有几种病因相合),如《疟论》谓:“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即暑、寒、湿、风几种病因相加,从夏持至秋乃发病。疟邪为疟疾主因,《内经》称为疟气,如《疟论》言“疟气随经络以内薄”,“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疟疾之特殊性,一是与其它外感六淫不同,二具有传染性、地域性,如明·李挺《医学入门》云“疫疟一方,长幼相似”,“疫疟”是陈无择首先提出的;巢氏《病源》记载“此病生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在病程中,一些病理产物易加重病情。与疟邪相合成为致病之因。
西医病因
病原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4种,其生活史基本相同,分为无性生殖(或裂体增殖)与有性生殖(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需要二个宿主,人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全部在人体内进行,蚊为终末宿主,有性生殖小部分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大部分过程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1)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1)红细胞外期:子孢子(sporozoite)随着按蚊唾液入人体血液后,经30分钟进入肝细 胞内发育行裂体增殖,生成不含色素的裂殖体(schozont)自感染后1周左右(间日疟原虫为8天,恶性疟原虫为5.5~6天,卵形疟原虫为9天,三日疟原虫为11~12天),裂殖体增殖形成数千至数万个裂殖子(merozoite),使肝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入血。一部分裂殖子被吞篮细胞吞食而消灭,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发育繁殖。
(2)红细胞内期:可分为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个阶段。在红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可吞食细胞质,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蛋白和珠蛋白,血红蛋白不能被疟原虫所利用,存在疟原虫的细胞质内,即为疟色素。①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称小滋养体。进一步长大胞浆伸出不规则的伪足,称为大滋养体,最后核分裂,随着细胞质亦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时称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的数目,间日疟为12~24个,三日疟为6~12个,恶性疟为8~26个。被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血流中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侵入其它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与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很不规则,为36~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②配子体形成: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约5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虫体逐渐增大,但也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为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2)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当按蚊叮吸疟疾病人或带虫者的血液时,各期疟原虫进入蚊胃,原虫无性体被消化、破坏,配子体则继续发育并进行配子生殖。在适宜的条件下,雄配子体伸出数条鞭毛状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中游动,成为雄配子,钻入雌配子体交配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增长且能活动时称为动合子。动合子钻入蚊的胃壁外层发育为囊合子。囊合子经过10天左右发育成孢子囊,一外囊合子可含50个孑孢子,囊合子破裂后孑孢子散入蚊的体腔,最后集中于唾腺,一只蚊子的唾腺所含的孑孢子数可多达20万个,此时按蚊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疟原虫只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按蚊体内过冬。
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各地疟疾流行程度相差悬殊,除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的干燥沙漠区,东北的山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外,均有疟疾流行。其中以间日疟最多,恶性疟次之。三日疟仅在南方山区呈散在性分布,卵形疟少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解放后,经过积极防治,并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1994年全国疟疾发病率为5.292/10万,死亡43人、疟疾流行最严重的是海南、云南2省;其中海南、云南、广东、四川4省发病率占全国疫情报告总病例数的67.56%。农村发病率较城市高。
初生婴儿不论在疟区或非疟区,对疟原虫普遍易感,无免疫力的外来人员(包括旅游者、民工等)也易感染疟原虫。疟区居民,随免疫力逐渐提高,易感性相对降低。这种免疫力可暂时低下,如孕妇(特别初孕妇)、长期离疟区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反复感染产生的免疫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种。
(1)传染源:疟疾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疟原虫只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按蚊体内过冬。血中带配子体者对按蚊有传染性,配子体在血中的寿命较长,尤其恶性疟可长达数周。配子体的传染性与其数量,成熟程度和雌雄比例有关。
(2)传染途径:我国较重要的传疟按蚊有4种,①中华按蚊,是平原地带。间日疟的主要传播媒介。②微小按蚊,是国内南方及台湾省山区的主要传播媒介。③雷氏按蚊,是长江中下游及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传播媒介。④巴拉巴按蚊,是海南岛山林地区的传播媒介。此外,暗斑按蚊是新疆南部的主要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嗜血习性、种群数量和寿命是直接影响传播过程的三个因素。输入带疟原虫者血或使用被疟原虫污染的注射器也可感染上疟疾。疟原虫也可通过破损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
中国疟疾发病率已大幅度降低(年发率约0.03%)。据WHO 1992年统计,世界上每年有1.2亿人发病,3亿人为疟原虫携带者,全世界约40%的人生活在疟区,每年有200万人死于该病,单非洲每年就有80万儿童因疟疾而死亡。
发病机理
疟原虫在人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后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及疟原虫的各种代谢产物入血,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出现典型寒战、高热,继而大汗出,此即为疟疾的发作。上述物质中相当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细胞吞噬,未被吞噬的裂殖体再侵入其它红细胞,发作停止。因4种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时间不一,故4种疟原虫所致疟疾发作时间随之而异。
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且大量破坏红细胞,故病程中有进行性贫血。恶性疟原虫繁殖迅速,而且侵犯各期年龄的红细胞,短期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因此贫血明显,甚至很严重;间日疟原虫常侵犯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多侵犯衰老的红细胞,且红细胞受侵率约1%~2%,故贫血轻。此外,疟疾病人脾脏吞噬红细胞功能增强,也是引起贫血原因之一。
①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称小滋养体。进一步长大胞浆伸出不规则的伪足,称为大滋养体,最后核分裂,随着细胞质亦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时称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的数目,间日疟为12~24个,三日疟为6~12个,恶性疟为8~26个。被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血流中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侵入其它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与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很不规则,为36~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②配子体形成: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约5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虫体
逐渐增大,但也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为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
病机探微
疟疾的发生是由于疟邪、瘴毒侵入人体,兼感风、寒、暑、湿时令邪气,或复加饮食劳倦等诱发。疟疾发病病邪伏藏、发病与阴阳相移、卫气流行有关,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交争则发作;正邪相离,疟邪伏藏,不与营卫相争,则寒热休止。发作时,邪入营阴相争,则见恶寒,疟邪与阳相搏,则表现为高热,正胜邪退,病邪伏藏,则汗出,寒热休止。疟邪在三阳病位浅,则发作日早,邪舍三阴病位深,则发作日迟,故有一日一发,二 日一发,三日一发之不同。
疟疾证候表现异同,则与兼感时令邪气不同及患者体质差异密切相关。感受疟邪,未兼 感时令邪气,则表现为正疟(即典型发作)。若素体阳盛,感受暑邪,则表现为温疟;若感受 瘴毒则致瘴疟,湿毒从热化发为热瘴,若素体阳虚,湿毒从寒化发为冷瘴;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则形成寒疟,兼感湿邪,则引起湿疟。若疟疾久而不已,气血方耗,正虚邪恋,则成久 疟即劳疟、虚疟,若血瘀痰凝,肋下结块,则形成疟母。
病理生理学
主要病理改变为脾脏肿大、肝肿大、脑部及其它器官粘膜充血变性等。
脾肿大:发生变化较早,脾充血水肿,髓内有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吞噬细胞内可见疟原虫及疟色素。慢性疟疾脾肿大显著且质硬,包膜增厚,髓内网状组织呈弥漫性增生和纤维化脾窦扩张,髓内见多数大单核细胞。
肝脏肿大:肝仅轻度肿大。肝细胞可有混浊肿胀与变性,以小叶中心为甚:星状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和疟色素,重者可阻塞血窦引起循环障碍,出现散在性坏死灶。慢性疟疾者汇管区出现结缔组织增生,经久不愈者发生肝硬化。
脑部变化。多见恶性疟疾的脑型病人,软脑膜充血,脑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内充满疟原虫及疟色素。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常凝集成血栓,阻塞微血管引起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出
现血带,形成疟疾肉芽肿等。
(1)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子孢子随雌性按蚊的唾液注入人体,在30min内陆续侵入肝实质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的原虫逐渐发育为不含色素的裂殖体。自感染后1周左右(间日疟原虫为8d,恶性疟原虫为6d、卵圆疟原虫为9d,三日疟原虫为11-12d),肝细胞内的裂殖体发育成熟,其中裂殖子大量逸出而进入血循环, 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目前认为,子孢子在遗传学上有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前者入侵肝细胞后于1周左右迅速发育,产生大量裂殖子人血;后者进入肝细胞内经过不同时期的静止期,然后被激活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后一种子孢子也称为"休眠子"。
(2)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红外期所产生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成为早期的小滋养体(环状体),逐渐发育成大滋养体,然后成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裂殖子逸出红细胞。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可再侵入正常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此期原虫不再回到肝实质细胞内发育。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 胞内逐渐发育成雌、雄(大、小)配子体。恶性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后期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外周血液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3)孢子增殖期:当雌性按蚊吸入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雌、雄配子体可在蚊胃中继续发育。雌雄配子交配成为圆形的合子,合子很快发育成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的上皮细胞,在胃壁上皮细胞和外层弹性纤维膜之间发育成卵囊,在卵囊内经孢子增殖形成许多梭状子孢子。经过10多天孢子囊成熟,数以 千万计的子孢子从囊壁逸出,经过蚊体腔到达唾腺,此时按蚊具传染性。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1.证型
(1)正疟: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发病前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去后则内外皆热, 头痛面赤,烦渴冷饮,然后全身大汗,热退身凉,神倦嗜卧。日作或间日而作。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温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烦疼,口渴引饮,头痛时呕,大便秘结,小便红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细数。
(3)寒疟: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 脉弦迟。
(4)瘴症:瘴疟分为热瘴与冷瘴,其重证有闭证与脱证;
①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身烦疼,面红目赤,烦渴喜冷饮,胸闷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其闭证见袜昏谵语,或抽搐,颈项强直,脉洪数;脱证见昏迷不醒,汗出淋漓,唇舌干红,脉虚数无力、
②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汗多肢冷,皮肤唇甲苍白或发育,或有呕吐腹泻。苔白腻,脉弦细无力。其闭证见神昏不语,神志痴呆,面色晦暗,舌淡苔腻,脉沉缓;脱证见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肢厥,汗出淋漓,二便自遗。舌淡,脉微欲绝。
(5)劳疟:疟久不愈,或差后复发,或小劳即发,寒热时作,倦怠乏力,面色不华,食少自汗,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无力。
(6)疟母:疟疾久发,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肋下有结块,扪之有形,舌紫暗或瘀斑,脉 细涩。
2. 辨证要点本病辨证要点有三,一辨寒热,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寒热过后,大汗淋漓
为正症(即疟疾典型发作);热多寒少,或但热而渴者为温疟;寒甚热微,或但寒无汗者为寒疟。二辨明病因,疟疾主要是感受疟邪,瘴毒所致,但亦可有风、寒、暑、湿诸邪侵入机体,形成各种夹杂证候。三辨正邪虚实,疟久不愈,气血方耗,正虚邪恋,遇劳则作,名为劳疟;若形癥块,则称疟母。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有蚊季节旅居流行区,2年内有过疟疾发作或:周内有输血史。
(2)周期性寒颤一高热一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发作1次。发作间隙无症状,发作数次后脾大。 恶性疟疾热型不规则,可有超高热脑症状、休克等。
(3)白细胞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必要时采骨髓,查见疟原虫。
2.判定具备第(1)、(2)、(3)项可确诊。
诊 断:流行季节居住疫区或去过疫区的发热患者,以及输血后1-2周发热者均须考虑疟疾的可能。有疟疾往史当出现发热时亦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周期性发作(发冷、发热、出汗)和症状消失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脾肿大和口唇疱疹的出现也有助于诊断。血涂片中找到疟原虫,可以确诊。恶性疟在外周血内可见到环状 体和配子体,而其余三种疟疾则可查见各个阶段的疟原虫。恶性疟以发作时查血最为合适,因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其余3种疟疾在发作或间歇期均可查到疟原虫。
病 史: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rax)、三日疟原虫(P.malaria)、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圆疟原虫(P.ovale)等4种,其生活史基本相同。可分为无性生殖(裂体增殖)与有性生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即所谓"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全部在人体内进行,有性生殖除小部分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外,大部分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即所谓"宿主交替"。疟疾潜伏期,间日疟与卵形疟为10~17天,间日疟长潜伏期可达8~10个月)三日疟 20~28天,恶性疟9~17天。输血感染多数7~10天。
症 状:典型发作分为三个阶段。
(1)发冷期:先觉发冷,肌肉关节酸痛,继后有极度寒战,犹如严冬掉进冰水中,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
(2)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伴头痛、口渴、脉搏快,呼吸急促,持续2~6小时。
(3)出汗期:高热后患者突发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恢复常温,除感到疲乏外,顿感全身轻松,常安然入睡,此时期持续2~3小时。
体 征:
典型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发冷期、发热期与出汗期。 4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大体相似:①前驱期:有疲乏、头痛、全身酸痛、厌食、畏寒和低热等。②发冷期:持续约数分钟至一二小时,呈寒战状态,先感四肢及背部发冷,逐渐波及全身,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等,常伴头痛、呕吐、恶心、体温迅速上升。③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脸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病者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谵妄,此期一般为时4-8h。④出汗期:高热后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病者除疲劳外,顿感轻松,安然入睡,此期约持续2-3h。此后视原虫虫种不同而呈现不同周期的间歇性发作。起病后3-4d,脾脏开始肿大,初期质软,有压痛,随着发作次数增加,脾肿大更为显著,质地变硬。肝肿大发生在脾肿大之后,程度较轻,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数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著。
非典型发作 缺乏周期性发作的临床过程,常见于:①同种疟原虫的二重或三重感染 每日发作。②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可出现不规则热型。③疟疾病程后期,免疫力增强,出
现不典型症状,呈不规则热型。 3.间日疟与三日疟的临床特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又称良性疟,其裂体繁殖均在外周血液中,血片可查到发育期的各种形态。
WHO现将间日疟分为三个类型,我国都存在。第一型间日疟潜伏期12~20天,复发频
繁;第二型潜伏期短,但初发与第一次复发之间长达7~13个月,复发高峰在春季;第三型
潜伏期长,常在6个月以上,初发后有一连串间歇短的复发,流行季节无疟疾病史,次年春
季出现临床发作。间日疟初发时有先兆症状,起病缓慢,发热不高,起始3~5天呈弛张热型, 后转为间日发作的间歇型,发热常持续1~2个月。
三日疟每隔72小时发作一次,发作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常见于晚秋和初冬。自然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三日疟现在少见。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每48小时寒热发作一次,症状较间日疟轻。二重、三重感染少见。
4.恶性疟的特征 恶性疟临床症状较复杂多样变化,早期常有畏寒、乏力、恶心、呕吐、
头痛、肌痛、烦渴等症状较明显,热型不规则,每日或隔日间歇,但无明显的缓解间歇,热
后汗出较少。重症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
5.凶险发作 凶险发作是指疟原虫所引起的特别严重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重症恶性疟,
偶见间日疟。
(1)脑型:重症
疟疾中脑型疟最易引起死亡,约占恶性疟住院病例的10%和死亡数的
80%。以儿童及外来人员为多见。成人脑型疟常在发热和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出现数天后才发
生,儿童则常见于发病后两天以内。先有发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谵妄,昏迷常在
全身抽搐后开始。少数病人可有精神错乱、狂躁等。可见颈项强直,肌腱反射亢进,全腹壁
反射阴性,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常为阳性。脑型疟昏迷还需与癫痫发作后一过性昏迷相区
别。
(2)胃肠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胃肠炎,常见恶心、呕吐、水泻日可达数十次,甚至造
成脱水。还有些病例仅有下腹部剧烈疼痛,伴呕吐而无腹泻,类似急腹症。病情重者可出现
休克。
(3)肺型:常见于恶性疟病程第5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急性呼吸衰竭,在此
症出现之前均有脑、肾并发症,出现昏迷、抽搐、尿毒症表现。WHO认为肺水肿是致死表现,
其中部分病例已证明是由于输液过多;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有促进作用。
(4)寒冷型:体温低、出冷汗、发绀、昏迷与抽搐,血压低,1~5岁儿童收缩压<6.67kPa (50mmHg),成人<9.33kPa (70mmHg)。WHO认为首先要迅速找出原因,如脱水或内出血 (胃肠道出血)、肺水肿或败血症。如肾功能无障碍,要想到肺、尿路、注射部位的感染。要排除低血糖。
(5)过高热型:体温达42℃,呼吸深快,昏迷、抽搐。可于数小时内死亡。WHO认为儿 童高热抽搐时,还应除外低血糖。
体 检:1.多次发作后脾脏明显肿大,质地硬有压痛,甚至出现自发性脾破裂。
2.肝脏轻度肿大,有轻度压痛,可伴黄疸。
3.疟疾反复发作或凶险发作后出现轻度、中度贫血,甚至重度贫血。
4.鼻唇部可有单纯性疱疹。
5. 凶险发作出现相应体征。
实验室诊断:(一)查疟原虫
血中查到疟原虫是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