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http://www.100md.com
飞华健康保健网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病变主要损害大脑的基底节和肝脏,引起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说话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 本病因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应引起警惕。该病如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病情多持续发展,晚期因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因本病属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倾向,对病人的同胞兄弟应从早检查
[症状体症]
1.神经症状:成人多为动作减少,肌强直、慌张步态为主。儿童以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减低为主,可有癫痫发作。 2.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后期有痴呆,可有幻觉,妄想。 3.肝脏症状、厌食、恶心、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晚期有肝硬化表现。儿童多以肝脏症状首发。 4.角膜色素环(K-F环)。
[诊断依据]
1.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以上神经,精神症状。 2.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表现。 3.角膜色素环。 4.有家族史诊断更肯定。
[治疗原则]
1.低铜饮食; 2.促进体内铜盐排泄; 3.减少铜在肠道吸收; 4.对症、支援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应继续治疗;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专家提示]
本病属遗传性疾病,致病因数造成体内铜代谢异常。病变主要侵犯大脑基底节及肝脏。本病是目前遗传性疾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但治疗不及时或未经治疗往往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尤其对以肝脏病变或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易误诊为肝炎或精神病,对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故对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应想到本病及早进行检查。对有家族史而无症状的儿童应争取查角膜K-F环、血清铜,铜氧化梅。病人应避免食用坚果类等含铜食物,避免用铜制食具。, http://www.100md.com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病变主要损害大脑的基底节和肝脏,引起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说话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 本病因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应引起警惕。该病如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病情多持续发展,晚期因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因本病属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倾向,对病人的同胞兄弟应从早检查
[症状体症]
1.神经症状:成人多为动作减少,肌强直、慌张步态为主。儿童以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减低为主,可有癫痫发作。 2.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后期有痴呆,可有幻觉,妄想。 3.肝脏症状、厌食、恶心、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晚期有肝硬化表现。儿童多以肝脏症状首发。 4.角膜色素环(K-F环)。
[诊断依据]
1.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以上神经,精神症状。 2.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表现。 3.角膜色素环。 4.有家族史诊断更肯定。
[治疗原则]
1.低铜饮食; 2.促进体内铜盐排泄; 3.减少铜在肠道吸收; 4.对症、支援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应继续治疗;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专家提示]
本病属遗传性疾病,致病因数造成体内铜代谢异常。病变主要侵犯大脑基底节及肝脏。本病是目前遗传性疾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但治疗不及时或未经治疗往往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尤其对以肝脏病变或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易误诊为肝炎或精神病,对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故对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应想到本病及早进行检查。对有家族史而无症状的儿童应争取查角膜K-F环、血清铜,铜氧化梅。病人应避免食用坚果类等含铜食物,避免用铜制食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