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细菌性痢疾
编号:65449
曾用于人体试验的各类痢疾菌苗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http://www.100md.com 国医网
     本世纪60年代曾研制出3类减毒痢疾杆菌突变株:1种代号为2457 O,为福氏菌2a毒株2457 T的不透明菌落减毒突变株,口服后34%的志愿者发生了脓血便。原来这些突变株进入人体后有50%可恢复2457 T原形,与它保留140MD大质粒和可复性的染色体甘油激酶有关。第二种是T32福氏2a菌苗株,1974—1978年在我国作过近万人现场观察,口服:3次,每次1010CFU(群落形成单位),结果同型保护76%一100%。缺点是每年需要加强,由此限制了它的应用。第三种是SmD依链减毒突变株,在3.6万人口服菌苗后的现场试验中,对同型的保护为27%一100%,波动性较大,稳定性差,需要多次剂量,每年加强,不同批号可发生不依链回变,影响应用。

    70、80年代又以福氏痢疾杆菌为受体建立了将大肠菌E、C01iK12染色体的基因转接给福氏2a菌使其减毒,但37%志愿者口服后发病,不能在人群继续使用。1988年有人用基因工程获得一种营养缺陷的福氏减毒菌株sfl—114,在免疫猴试验中取得了抵抗同型毒株的攻击和保护作用。人体口服有安全性,目前正在越南作现场试验。

    另外用大肠菌作受体建立的杂交菌苗株,如PGA—142—1—15株在3次剂量口服后未达有效保护已被淘汰;另外有ECl04株口服后引起20%的志愿者腹泻,且其中一人有脓血便,目前正在排除该株的毒力回变。

    1981年后美国采用伤寒疫苗株TY21a为受体建立了与I型宋内志贺氏痢菌杂交菌苗株—5076—1C。口服试验可保护40%的志愿者,但批次问效果有波动,与菌株杂交时接口不能共价相连,因而不稳定。

    可见20多年来在痢疾菌苗上不少科研人员已耗费了许多心血,但尚未得到满意的、安全有效的、供人群使用的痢疾菌苗。

    细菌性痢疾,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L > 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