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病因学和分类
http://www.100md.com
《精神医学》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是一种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是目前精神医学基本理论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来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但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疾病为例。至今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为了探索发病的因素。可从两方面来寻求。一是从个体内的生物学;二是从个体外在环境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而两者往往相互作用的。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致病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一、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决定个体生物学的特征。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也是精神疾病病因中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某些类型等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据国内外调查资料,精神分裂症国内群体流行学遗传调查,总患病率为5.6‰;家系遗传调查为17.5‰。躁狂抑郁症国内流行性遗传调查总患病率为0.37‰。虽然说明遗传因素对某些精神病有密切关系,但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获得性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且遗传性这一因素能否显现,还要了解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社会环境对病人影响来决定。如良好环境或减少心理因素是可以降低或避免发病。
(二)体质和性格因素 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体的机能状态和躯体状态。性格,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
体质和性格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些相关,有的研究者从形态、生理和心理学的观点把人们的体型分为四种类型:①瘦长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②肥胖型,往往见于躁狂抑郁症;③力士型,常见于癫痫;④发育异常,可见于精神发育迟滞。
性格,病前性格特征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且不同的性格特征易患不同的疾病,巴甫洛夫经实验提出四种类型。①弱型,②强不均衡型,③活泼型,④镇静型。他认为弱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癔症;强不均衡型易患躁狂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但他强调弱型和强不均衡型不是发病型,而是正常过度变异,只不过顺应小,微弱而已,他又将人们分为①思想型易患强迫性神经症;②艺术型易患癔症;③中间型易患神经衰弱。
(三)性格和发病年龄 性别和年龄由于机体的发育,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特点的差异,与精神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女性由于性腺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的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影响,常可出现情感多变、冲动或抑郁、焦虑等。同时女性富于情感、易脆弱、敏感等。往往由于心理的应激可引起脑机能障碍。可表现出各种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男性常因饮洒、吸毒、外伤、性病、感染等机会较多。因而易患酒依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和神经衰弱等。
发病年龄,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疾病。儿童期,由于整个精神发育和心理活动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处于幼稚情感和原始行为时期。偶可出现儿童期特有的症状或疾病。如行为障碍、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等。青春期,由于分泌系统改变和植物神经机能不稳定,这时若遇心理因素往往易患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中年期,正处于脑力和体力最充沛最活跃时期,思维和情感的变化复杂,易在心理因素下,常易发生妄想状态或抑郁状态,心身疾病等。老年前期或老年期,由于脑和躯体生理机能处于高龄衰老时期,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和心理活动等机能出现衰退或老化。
如遇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老年前期易患焦虑、抑郁或偏执状态等。老年期往往发生阿尔采末病、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
(四)躯体因素
1、感染,包括急、慢性躯体感染和颅内感染。由于细菌、病毒、原虫、螺旋体的感染和其反应的高热,电解质平衡失调,中间代谢产物蓄积和吸收,维生素缺乏,血管改变等招致脑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精神障碍。
2、躯体疾病 包括内脏各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和胶原病等疾病,由于各种因素招致脑缺氧、脑血流量减少、电解质平衡失调、神经递质改变等引起精神障碍。如肝性、心性、肺性、肾性等脑病和内分泌机能障碍等疾病。
3、中毒 即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由于某些体外毒物中毒,如工业用毒物,食物、药物包括催眠药、阿片类药等,从不同途径经体内侵入脑部招致精神障碍。
4、颅脑外伤 由于颅脑被冲击,坠跌和炮弹、炸弹爆破以及气浪伤直接招致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和脑脊液动力失去平衡或脑内小出血点,脑水肿等引起短暂的、持续的精神障碍。
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如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和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等,是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不是起病的单一致病因素。主要看心理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对患者反应的程度而定。即个体对心理因素所持的态度。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可按张明园和Holmes等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65项或43项作参考。如离婚、丧偶、失败、失恋、失学、家庭纠纷、经济问题等等。
2、自然灾害 是指突然、强烈而急剧的精神应激,如地震、火灾、洪水、爆炸、滑坡、空袭、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等重大而骤然事故。心理急剧受致超过限度的应激多急剧诱发短暂的或持久的精神障碍。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 是指社会上和环境上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杂声音、居房拥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人们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且发病率很高。
2、文化环境
是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风气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由于文化、民族和环境不同出现特有的精神疾病。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拉塔病(Latah)、行凶狂(Amok)和缩阳病(Koro)。加拿大森林地区的冰神附体( wililge)。澳大利亚北部的灵魂附体(Molgri)。日本冲绳岛的矮奴(EMU)。蒙古的比伦奇等精神疾病。
从上述精神病病因中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各有偏重。在某些精神疾病中以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另一些精神疾病中的某些因素起决定性影响。不是单一的致病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精神医学工作者或有些患者的家属、单位、亲友们往往单纯调查寻找心理因素,认为心理是发病的唯一的致病因素是不全面的。心理因素只是各种发病病因中的一种,可以说属于诱发因素。如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等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但还有其他生物因素的存在。而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疾病中主要是生物因素的影响。如遗传、性格、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特点起主导作用。而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诱发因素。又如感染性、中毒性、躯体性、颅脑损伤性和其他器质性疾病时精神障碍,感染、中毒、躯体外伤和其他病因的疾病,在某些人中产生精神障碍,而在某些不发生,这些差异不能不与患者的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关系,性格特征和体质等因素有关。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分类
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必须有分类学的观点,精神疾病的分类常有变更,世界各国的分类也不尽一致,但不外乎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精神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因已明和病因未明两类。病因已明的是指通过现代检测方法可以找出致病的观依据的精神障碍,如由脑部疾病,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及外来毒素的中毒等病因所致的精神障碍。病因示明的一类是目前所具有的检测方法尚不能发现致病的客观依据的精神疾病。前者器质性精神疾病,后者属“功能性”精神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病因不明的“功能性”疾病将会被澄清。目前,这种分类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中仍有实际意义。
二、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轻型与重型两大类。轻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如神经症。所谓重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称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这种轻重之分也是相对的,一些重型精神疾病的早期常呈现轻型表现。
三、根据预后类
某些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时,可结合病程的长短与预后的好坏进行分类,如精神分裂症与反应性精神病,前者病程长、预后差;后者病程短、预后好。
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二版 1989》(即CCMD-Ⅱ)中精神疾病的分类
00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
阿尔采末氏病与其它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01. 0 阿尔采末氏病
01.00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型
01.01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前期型
02.02阿尔采末氏病·非典型或混合型
01.1匹克氏病
01.2Creutzfeldt-Jacob氏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3亨廷顿氏病所致精神障碍
01.4巴金森氏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9
其它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02.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2.0卒中后精神障碍
02.1多发病梗塞性精神障碍
02.2皮层下血管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02 .9
其它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03 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3.0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3.1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4 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04.00 颅脑外伤所致的意识障碍
04.01 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病
04.02颅脑外伤所致的遗忘综合征
04.03颅脑外伤所致的人格改变
04.04颅脑外伤所致的痴呆
04.05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症综合征
04.9 颅脑外伤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
05 颅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05.00 脑瘤所致的意识障碍
05.01 脑瘤所致的精神病
05.02脑瘤所致的遗忘综合征
05.03脑瘤所致的人格改变
05.04脑瘤所致的痴呆
05.05脑瘤所致的神经症综合征
05.9脑瘤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
06 癫痫性精神障碍
06.00癫痫性意识障碍
06.01癫痫性精神病
06.02癫痫性遗忘综合征
06.03癫痫性人格改变
06.04癫痫性痴呆
06.05癫痫性神经症综合征
06.09其它癫痫性精神障碍
07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8内分泌疾病与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9其它脑器质性与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病的精神随意
09.0正常压力脑积水
09.1脱髓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09.8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9.9其它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1嗜洒所致的精神随意
12鸦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3镇静催眠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4镇痛麻醉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5兴奋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7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随意
18未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9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20精神分裂症
2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2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3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24精神分裂症未化型
25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26不典型精神分裂症
26.0分裂精神病
26.1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27精神分裂症残留型
28精神分裂症衰退型
29其它型精神分裂症
30情感性(心境)障碍
31躁狂症
32抑郁症
32.0单次发作抑郁症
32.1反复发作抑郁症
33双相情感障碍
33.0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相
33..1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相
33.2双相情感障碍 混合相
33.9其它双相情感障碍
39其它情感障碍
40偏执性精神障碍
41偏执型
42急性妄想发作
43偏执型精神病
50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与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51~53)
51进食障碍
51.0神经性厌食症
51.1神经性贪食症
51.2神经性呕吐
52睡眠与觉醒障碍
52.0失眠症
52.1嗜睡症
52.2睡行症
53 性功能障碍
53.0性欲减退或缺失
53.1阳萎
53.2早泄
53.3性乐高潮缺失
53.4阻道痉挛
53.5性交疼痛
53.9其它性功能障碍
神经症(54~56)
54癔症性神经症(癔症)
54.0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癔症)
54.1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型癔症)
55 各种焦虑症
55.0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
55.00广泛性焦虑症
55.01惊恐发作
55.1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
55.2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
56其它类别的神经症
56.0抑郁性神经症
56.1疑病性神经症
56.2神经衰弱
56.9其它神经症
心因性精神障碍(57~59)
57反应性精神障碍
57.0急性心因性反应
57.1延迟性心因反应
57.2持久性心因反应
57.3神经症性反应
57.4适应性障碍
57.9其它反应性精神障碍
58感应性精神病
59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59.0恐缩症
59.1民间健身术引起的精神障碍
59.2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59.9其它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60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61人格障碍
6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61.1冲动型人格障碍
61.2偏执型人格障碍
61.3分裂型人格障碍
61.4强迫型人格障碍
61.5表演型人格障碍
61.9其它型人格障碍
62性心理障碍
62.0 同性恋
62.1异装癖
62.2易性癖
62.3露阻癖
62.4窥阻癖
62.5恋物癖
62.9其它性心理障碍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7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73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74极重精神发育迟滞
79非特定的精神发育迟滞
80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81儿童精神病
81.0儿童孤独症(全面性发育障碍)
81.1儿童分裂样精神病(Asperger综合征)
81.2婴儿痴呆
81.9其它儿童精神病
82儿童情感障碍
82.0儿童焦虑型(分离性焦虑)
82.9其它儿童情感障碍
83多动综合征(注意缺陷障碍)
84品行障碍
85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5.0言语功能发育障碍
85.1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85.2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85.8混合性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5.9其它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6儿童少年期其它行为障碍
86.0排泄障碍
86.00遗尿症
86.01遗粪症
进食障碍
86.10异食症
86.2睡眠障碍
86.20夜惊
86.3口吃
86.4抽动障碍
86.40一过性抽动
86.41慢性抽动
86.42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86.49非特定类型的抽动障碍
86.9其它行为障碍
89其它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0其它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1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91.0分裂一躁狂性精神病
91.1分裂一抑郁性精神病
92周期性精神病
99其它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9.0无法归类之精神病
99.1无法归类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9.9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9.90诈精神病
99.91无精神病
99.92边缘性精神病
99.93边缘智力
99.94 自杀
(于清汉), http://www.100md.com 参见: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